媒體熱點

這里怎么說
★ “饑餓24小時”
★ “家屬照料型”養老模式
如果說哪件事情能引起每一個人的羨慕嫉妒恨的話,非彩票莫屬了。10月13日,5.25億元福利彩票大獎得主身著卡通服飾,蒙面匿名領走巨獎后,這一中國彩票史上第三大獎震撼了網絡的同時,再度觸發了公眾對彩票業不公開、不透明的質疑,甚至質疑這一大獎的產生是否違規。大獎得主是否應公開個人信息也成為公眾關注焦點。
《揚州晚報》以《別讓巨獎得主總在童話里》為題發表評論認為,有網友總結出巨獎得主的幾個共同特點:都不在自己家或單位附近投注;投注點及附近的人都不認識他;都是幾十注、上百注地投,仿佛知道自己必中一樣;都從不露面,偶爾現身也是化身卡通人物。當大批的人一起質疑,矛頭對準了“恰巧”掏空累積數億元獎池的神秘人時,這種聲音就不應該再被無視。畢竟,獎池中的錢都是彩民前前后后參與累積的,參與者要求公布中獎者信息,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盡管目前的彩票中獎者信息保密的確有章可循,但是當這些條款讓公眾對彩票本身的公正性產生質疑時,該不該予以修訂呢?畢竟中獎者拿了公眾的錢,也就應該遵從公共財產管理的透明性,讓渡部分隱私權。

這篇評論代表了支持披露獲獎者信息的所謂知情權的觀點,可惜論證過程卻經不起推敲。所謂“巨獎得主的幾個特點”由于沒有真實的信息為依據,因此都只是猜測。另外“中獎者拿了公眾的錢”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在沒有更完善的辦法出臺前,“依法辦事”還是必須的。
正如山西省福彩中心主任楊錦勝對媒體表示,不公開獲獎者身份是由我國的國情和文化決定的,且有法可據。“我們作為管理者,是嚴格執行彩票條例,條例就是這么規定的,不允許泄露個人信息,我們也無法動員中獎者公開信息。”楊錦勝說,“未來隨著彩票行業的發展需要和國情變化,可以在高層設計上做出改變,構建更好的體系和機制。”山西弘韜律師事務所律師朱帥也發表評論認為,《彩票管理條例》第27條和第40條,是反對個人信息公開者最有力的武器。第27條規定,“彩票發行機構、彩票銷售機構、彩票代銷者以及其他因職務或者業務便利知悉彩票中獎者個人信息的人員,應當對彩票中獎者個人信息予以保密。”第40條進一步明確將“泄露彩票中獎者個人信息”規定為應依法給予處分的行為。
在5.25億巨獎爆出后,中彩網針對大獎做了一個問卷調查,5000多名網友參與答卷,其中,近7成網友不愿公開個人中獎信息。太原一位“資深”彩民李春林就認為,大多數彩民不會支持公開個人信息,原因就一個字——“怕”。一旦公開了個人身份,發生盜搶、綁架的風險沒有誰能承受,除了極端事件,親朋好友借錢、投資的要求,社會各界的勸募,都是意料中的事,這種無窮無盡的麻煩會毀了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正常生活。
可以預測,那些質疑者如果哪天中了大獎,他們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之辯可以休矣。
火爆的“冰桶挑戰”給慈善活動開創了一種新的方式,改變了人們參與慈善活動的感受。然而這種方式是否可以復制,是許多媒體和輿論關心的話題。10月,中國扶貧基金會在世界糧食日和首個國家扶貧日期間開展了“饑餓24小時全民公益活動”,倡導16~60歲有條件的人于10月16日20時至10月17日20時切身體驗饑餓,以此表達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饑餓人群和貧困弱勢人群的關注。該活動引發眾多網友關注,不少網友表示要參與,但也有很多質疑之聲。
據《北京青年報》總結,網友質疑的聲音主要有:有網友擔心,挨餓會影響身體健康。也有些人認為如果活動不能起到實質作用幫助貧困人群,那就是作秀。有網友稱體驗饑餓不如讓吃不上飯的孩子體驗一天溫飽。對于網友“挨餓與扶貧無法直接建立聯系”的質疑,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陳紅濤表示,活動屬于自我體驗型,完全自愿參與,可以把相當于一天或一頓的飯錢通過微公益平臺捐贈給“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加餐”項目,屆時,這些善款將用于為云南貧困小學生加餐。
盡管有各種質疑之聲,對活動的肯定之聲還是占了輿論的主流。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楊團發表評論認為:“‘饑餓24小時’公益項目很有創意,該項目更類似此前的‘冰桶挑戰’,能讓大家通過娛樂的自主體驗方式去認識公益和公益項目。”北京大學教授、北大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認為:“關注貧困、扶貧本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饑餓24小時’通過輕巧的方式引發關注,這體現出活動的創意,不該被認為是作秀。”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認為:“‘饑餓24小時’活動能夠迅速吸引公眾,又能通過體驗增強認同感,體現出活動的意義和價值。目前國內公眾捐款主要以救災捐贈為主,日常捐贈較少,公益慈善組織還需要多通過各種創新做法,培育公眾的慈善意識。

《泉州晚報》發表文章《“饑餓游戲”山寨一回又何妨》認為,對于慈善活動而言,創新固然值得褒揚,模仿也要予以鼓勵。須知,愛心從來不會因模仿而掉價,慈善也不會因抄襲而貶值,相反,無論是過去、現在,抑或將來,慈善既需要“冰桶挑戰”式的創新,也需要“饑餓游戲”式的沿襲。畢竟,站在慈善正能量標桿意義的角度,原裝的“冰桶挑戰”和山寨版的“饑餓游戲”,二者均屬慈善“高大上”行為,并無高下之別、美丑之分,冠之以東施效顰的“高帽”則有點過猶不及。實際上,只要對人類愛心精神的薪火相傳有益處,即便山寨也無妨。
中國網還非常理論性地總結了現在社會公益的新趨勢:一是重體驗,重參與;二是門檻低,效果好;三是新媒體與公益相結合。因此,從事慈善事業的人們應該不拘小節,只要認真地在做慈善,“山寨”也好,“作秀”也罷,都不必理會。
從古至今,贍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傳統,如果有人說現在政府會支付工資給你,你一定會覺得是天方夜譚。但是這已經變成了事實。10月13日《現代快報》報道,南京市民政局將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方式,其中“家屬照料型”模式讓人感覺很新鮮,子女、兒媳在家照顧臥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給其發月工資。新聞一出,立刻引起了輿論的一片好評。
《中國青年報》以《政府發工資有助于釋放養老紅利》為題發表評論認為,南京的養老模式探索,找到了社會與公民養老責任之間的平衡點,值得借鑒和推廣。通過該方式,可以將養老包袱變為養老紅利,尋找社會、老人以及子女之間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為應對老齡化社會做出有益探索和嘗試。《南京日報》評論認為,“照顧自己的父母,政府為何還要給錢?”其中道理,實際上不難理解。從倫理道德角度來講,養老屬家庭范疇,每個子女都得盡養老責任;從法律角度講,建立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屬于公共事業范疇,政府責無旁貸。前些時,國家相關部門下發了《關于做好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據養老服務需求,開展政府購買服務工作。“家屬照料型”養老新政,就屬于購買養老服務。其創新之處在于,從實際出發,把養老倫理要求和公共性及公益性有機融合了,也把購買優質養老服務和盡量為子女盡孝創造條件有機融合了。網易發表評論認為,給照顧老人的子女發工資,不僅緩解了地方政府落實養老責任的壓力,化解了床位緊缺、養老護理人員短缺等困難;同時,也給老人的子女提供了就業崗位,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目前,就業形勢嚴峻,許多老人的子女面臨著就業的壓力與沖擊;推行“家屬照料型”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的升級版,比較適應多數老人喜歡居家養老的心理,再者,老人的子女護理老人通常比外人更上心;給照顧老人的子女發工資,將地方政府對養老的財政補貼由間接變為直接。南京推出的養老模式好處多多,具有樣本意義,借得推廣。
在輿論一片叫好聲中也不乏冷靜的聲音,比如網易還評論認為,為了讓這種養老創新模式長期給力,還須琢磨研究執行落實環節上的一系列具體問題。如,究竟哪些家庭可納入“家屬照料型”模式范圍?地方政府如何認定?認定的標準是什么?對照料老人的子女應當發放多少工資合適?太少,顯然不行;但也不能太多,畢竟發放的工資是納稅人的錢……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就可能出現有錢人吃低保、開寶馬者住經適房之類的問題。針對這種顧慮,《南方都市報》發表評論文章《“家屬照料型”養老模式符合社保理性》認為,南京即將推出的“家屬照料型”養老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家庭,只有“五類老人”(包括城鎮“三無”人員、農村“五保”人員;低保及低保邊緣的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70周歲及以上的計生特扶老人;百歲老人)可以申請政府購買的居家養老服務。這種只針對困難老人的“家屬照料型”養老模式是公平的、合理的。
無須諱言,面對老齡化社會迎面而來的腳步,我們真的準備還不夠。但在一個既能照顧傳統習慣,又能有效化解矛盾的“新模式”出現之時,我們大可不必吝嗇掌聲。子女在家照顧父母,政府給發工資,無論怎么說,這既是對傳統美德的一種倡導,也是政府部門的一種積極作為。
★ 5.25億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