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圣仁(濟南市司法局局長)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歷史的抉擇
謝圣仁(濟南市司法局局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法治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論述,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建設法治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目標,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如果說,改革開放、科學發展是兩次重大歷史抉擇的話,那么,今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是又一次重大歷史抉擇。
法治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歷史過程,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必然選擇。當前,厲行法治成為歷史必然抉擇。
(一) 法治是凝聚共識的歷史抉擇。黨的十八大后,改革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利益多樣化、觀念多元化的今天,無論是破除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還是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無論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經營體制,還是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無論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還是解決征地、拆遷和信訪等民生問題,法治是最大的共識。歷史發展告誡我們,今天,只有法治,才能凝聚共識;只有法治,才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二)法治是深化改革的歷史抉擇。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政治體制改革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一提法為政治體制改革指出了目標和方向,更重要的是明確了改革的法治路徑。法治路徑是實現頂層設計、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的最優選擇。改革離不開頂層設計,而頂層設計只有通過法律的形式,才能成為推動改革的根本力量,保證改革不為各種不確定因素所阻、不為各種利益博弈所困。
(三)法治是科學發展的歷史抉擇。當前,發展面臨不少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體制機制性問題。比如,在經濟結構調整中,面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淘汰落后產能和兼并重組壓力大、生態與環境保護繼續加強等問題;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中,面臨保護耕地、保護農民權益、新生代農民工等新情況新問題;在社會事業方面,醫療、教育、住房、收入分配、養老保險、戶籍改革、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亟待解決。要破除這些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必須靠法治形成“更加全面、更加系統、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才能實現。缺乏法治規范的發展不可能全面協調發展,沒有法治支撐的發展也無法可持續發展。
(四)法治是社會和諧的歷史抉擇。和諧社會的特征之一就是“民主法治”。實現社會和諧穩定,離不開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遵循。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提出的,“只有把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納入法治的調整范圍,經濟、政治、文化和諧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才有切實的保障,整個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中國的改革進入攻堅期,也是矛盾凸顯期。不管是企業改制、征地拆遷,還是環境保護、勞動關系調處,不管是就業、就學、就醫,還是住房和社會保障,都必須堅持用法治思維思考問題,以法治方式定分止爭、斷事評案。只有使更多的人懂得,運用法治思維,采取法治方式,才能讓依法解決利益矛盾成為最大共識、最佳選擇,才能最大限度實現社會“安定有序”。
早在1978年,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编囆∑竭@段話的精神,就是要實行法治,取代人治。今天,改革開放30多年了,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情況更加復雜,市場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分配機制、社會公平等發展中出現的“頑疾”,如果不從法治層面系統化處置,結果只能是“按下葫蘆起來瓢”,或者解決一時一事,治標不治本。因此,歷史的步伐已經叩開了法治的大門,法治被歷史選擇為解決發展問題的總鑰匙。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宣言書;就是厲行法治、垂憲而治的動員令。
(一)厲行法治,破解“人治經濟”問題。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對經濟發展法治化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能否從官主經濟、人治經濟轉向自主經濟、法治經濟,從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務政府轉變,關系到這場改革的成功與失敗。當前,我們在市場監管中,仍然存在一些缺位、越位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還在直接干預企業的微觀活動,甚至包辦代替企業招商引資和投資決策,有的下達招商引資目標、制定獎懲規定,這些做法都有很濃的“人治經濟”色彩。從“人治經濟”到“法治經濟”,應該依法加強和規范經濟管理。第一,依法明確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只有明確了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范圍,政府在管理經濟時才能明確“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 政府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國民經濟,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明確政府管理經濟職能的范圍是政府高效能管理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第二,依法正確定位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在以市場經濟為主要資源配置方式的社會經濟中,政府的重要責任是以彌補市場失靈而確定的配置、穩定和分配等責任。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有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就要綜合運用政府宏觀調控的各項手段,穩定經濟,促進經濟的發展。正確定位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是政府對經濟管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必要條件。第三,依法優化經濟發展的軟硬兩個環境。通過建設良好的服務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政策環境、社會誠信度等軟環境,著力營造“親商、安商、尊商、富商”氛圍。本著“規劃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則,加快城區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對外吸引力。第四,健全完善依法行政監督制度。充分發揮行政體系內部的監督和行政體系外部的監督作用,及時反映政府在經濟管理活動中的“越位”或“錯位”等行為,使相關部門能早發現、早糾正,保障市場經濟靠法律規范和經濟規律發展,避免人為違反法律和經濟規律進行干擾。
(二)厲行法治,破解“維穩”問題。在當前維穩壓力下,“穩定”已經成為執法者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從實踐層面來看,對于所謂“涉穩”案件,有的執法部門也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確實能夠化解一些矛盾和沖突。但有些做法是人治思維和人治方式的產物,如“領導批示”、“花錢買太平”、“打折式處罰”、“堵截甚至打壓上訪”等等,這些措施和手段只能在一時一事一地有效果,由于法律的邊界受到破壞,不能從根本上實現長治久安,甚至出現更大的問題。要跳出“維穩”執法怪圈,必須按照十八大要求,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堅持依法處理涉穩案件,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第一,從法治觀念入手,提高干部隊伍依法辦事能力。特別是要確立干部隊伍的法治觀念,遵循法律運行的內在規律,程序和責任不能隨便放棄。法律觀念和意識牢固確立了,態度立場也就明確了,再通過加強學法培訓、懂法考核、用法評估等措施,就自然走上了依法開展工作的軌道。第二,針對“合法權益非法方式”的維權行為,必須依法維護群眾權益、切實解決群眾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要始終以法律為基本手段和重要立足點,想方設法消解抗爭的勢能,實現不穩定因素的“軟著陸”。第三,改革信訪處理問題的方式和程序,處理好信訪與其他糾紛解決機制的關系。在信訪案件處理過程中,如果涉及法律問題,應遵循法治原則;如果涉及政策問題,應遵循法治精神;應以司法程序審查司法決定,而不是采取行政程序解決司法問題。第四,適應漸進開放的媒體環境和互聯網背景,加強網絡媒體正面普法引導,逐步形成全社會正確恪守法治精神的良好局面。
(三)厲行法治,破解食品安全問題。近些年頻繁爆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頑疾”。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保衛好老百姓餐桌安全,歸根結底要靠法治。必須堅持依靠法治破解食品安全難題,建立維護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第一,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繼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使法律規范既成龍配套又便于執行,真正為維護食品安全提供牢靠的法律保障。第二,修改一些司法解釋規定的證據標準。有些司法解釋規定的證據標準過于依賴鑒定結論,降低或忽視其他證據種類的作用,導致很多案件由于鑒定結論的原因而不了了之,影響打擊效果。盡快組織修改不適應司法實踐的司法解釋和有關規定,只要其他證據能夠證實食品安全犯罪的即可定罪量刑,適應當前打擊食品犯罪的現實需要。第三,教育生產經營者守法經營。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加大食品安全普法宣傳力度,提高生產經營者學法、知法、守法意識,只有生產經營者真正敬畏法律、自覺遵守法律,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其食品違法犯罪的沖動,才能保障食品安全。第四,嚴格執行法律。食品生產經營中各種違法的“潛規則”盛行,監管流于形式,對違法者的懲處力度偏輕,涉案人員所付出的代價和其造假、摻假、護假所獲得的收益嚴重不成比例,造成違法成本過低,守法成本太高的不正常現象。這種現象在客觀上令其他造假者有恃無恐,令食品安全問題久治不愈。解決此問題的出路就是對待食品安全問題要下猛藥、出重拳、祭重典,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辦理行政和刑事案件。第五,加大追責力度。通過加大對負有監管職責的執法人員的追責力度,迫使其加大對食品生產、流通和銷售環節的監管力度,從而大大減少食品領域違法犯罪案件。
(四)厲行法治,破解環境保護問題。近年來,我國中東部各地陸續出現大范圍和長時間霧霾天氣。從華北到中部乃至黃淮、江南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嚴重污染。一時間,霧霾、PM2.5“爆表”成為坊間熱議、微博熱門話題。“加強空氣治理,反思經濟發展方式、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普遍共識。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改善空氣污染,也成為了人們關心的問題。政府抓環境保護工作,要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應當逐步退到輔助的作用。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經濟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多投資。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建立美麗中國,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這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的重要政策和法制保障。要加快環境保護立法步伐,為環保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制保障。要完善環境法律責任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損害賠償制度。要強化環保責任追究,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保證環境污染和破壞行為受到法律的追究,付出應有的代價。要加強環境法治文化建設,讓公民能夠利用環境法律維護自身和環境權益,形成“環境保護,人人有責”、“觸犯法律,嚴肅追責”的環保氛圍。
(責任編輯 趙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