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文(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區司法局局長)
呂登明(江蘇省浦口監獄)
試論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科學矯正的制約因素和有效路徑
韋 文(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區司法局局長)
呂登明(江蘇省浦口監獄)
近年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進入了一個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在社會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未成年人犯罪出現了比例明顯上升和低齡化趨勢,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面對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的特點,在嚴格依法辦事的同時,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加大了對未成年罪犯的保護力度,盡量采取非刑事處罰及非監禁措施。面對犯了罪的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如何科學有效地加強對他們的監管教育和適應性幫扶,使他們能順利回歸社會重新做人,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發生,是黨和政府、社會各界,尤其是社區矯正機構和矯正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和政治職責,是社區矯正工作法制化、科學化、社會化的內在要求,亟待在社區矯正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新情況,發現新問題,積累新經驗,開創新路徑。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可見,未成年犯應該是年齡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因違法犯罪被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判處刑罰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因此,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應當是將符合一定條件的未成年犯置于社區里,由專門的機構組織和人員在已經裁判確定的期限內,切實加強監督管理,對其心理和惡習進行教育矯正,幫助其順利回歸社會的刑罰執行活動。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條規定“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一)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二)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三)教育與保護相結合。”第五十四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兩院兩部制定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對未成年人實施社區矯正,規定了如下方針和原則:一是應當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二是分開矯正和保密原則。應當與成年人分開進行;其矯正宣告不公開進行,其矯正檔案應當保密。三是有效監管原則。矯正小組應當有熟悉青少年成長特點的人員參加;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發展的監督管理措施。四是針對性的教育幫扶原則。采用易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開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輔導;協調有關部門為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就學、就業等提供幫助。五是監護人履行職責和有利于未成年犯矯正原則。督促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承擔撫養、管教等義務;采取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的必要措施。六是比照執行原則。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社區服刑人員,適用未成年人矯正相關規定。
未成年人因為心理、生理、智力發育不成熟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不能夠有效地控制和辨認其自身的行為,因此,對符合條件的未成年犯實施社區矯正取得的社會效果比對其采取監禁刑的效果要好,而且更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一)對未成年犯實施社區矯正是促進其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未成年人自身各方面的因素都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極易重新塑造。將“問題”未成年人安置于合乎其健康發展的社區環境中,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挽救,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交叉感染,使其獲得健康成長的環境及機會。鑒于多數未成年犯犯罪原因的特殊性,對其實施社區矯正能夠避免未成年犯罪人過早地被貼上犯罪人的“標簽”。相反,如果將未成年犯過早地投進監獄,勢必使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扭曲、挫傷。一旦他們將自己歸類到違法犯罪的人群中,就會加劇對社會產生反感與叛逆,容易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因此,對于那些初犯、偶犯、主觀惡習不深的未成年犯,采取社會化的教育矯正方法,使他們既受到一定的懲罰,又在社會的關心、幫助下,重塑正確的“三觀”,同時也讓社會重新接納他們。
(二)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提高教育矯正質量。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與社會和家庭保持正常聯系,避免因犯罪到監獄服刑改造可能導致與父母分別、自身失學失業等諸多社會問題,有益于他們以健康的心理狀態回歸社會并被社會接納,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從而促進家庭和睦,維護社會穩定。從矯正實踐來看,大多數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通過接受有效的心理疏導、教育矯正、監督管理和困難幫扶,能夠認罪悔罪,積極完成各項矯正任務,遵規守紀意識明顯增強,教育矯正質量不斷提升,重新違法犯罪率明顯降低,得到社區群眾和各方面的普遍認可。
我國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矯正工作,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是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影響和制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體制機制依然客觀存在,瓶頸制約沒有根本解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門立法滯后,社區矯正適用比例較低。目前,我國《社區矯正法》處于立法前期準備階段,更缺乏針對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的專門法律法規,迫切需要盡快出臺《社區矯正法》,并加快制定獨立的未成年犯社區矯正法律制度。現階段,我國地方各級法院對未成年犯判決后適用社區矯正的比例不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雖然法律明確規定了社區矯正的適用對象,但是在實踐中有嚴格的條件制約,能夠進入社區接受矯正的未成年犯受到很多的條件限制,對此應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采取措施切實加以完善和解決。
(二)社區矯正工作者能力素質亟待提高。對于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工作來說,矯正工作專業人員素質能力高低、專業人員配備是否科學合理,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未成年人實施社區矯正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國社區矯正工作機構設置不完備,矯正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程度偏低,進行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執法工作者更是缺少,而且執法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極不穩定,調動變動頻繁。另外,缺乏有針對性的未成年服刑人員矯正計劃和矯正項目,對未成年犯實施心理輔導和心理矯治進展緩慢,制約著矯正工作的深入進行。
(三)未成年服刑人員法律意識淡薄,心智發展偏離正常軌道。與成年罪犯相比,未成年犯表現出一些突出特點。一是法制觀念缺乏。當他們實施犯罪行為時,根本不知道或沒有考慮這是否是犯罪。判刑后,有的人雖然對自己所犯罪行有一定的認識,但大都是膚淺和片面的,悔恨為時已晚。二是心理需求和社會處遇難以得到實現。根據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正常人有從低到高五種心理需要,未成年犯亦然。在基本生存、合理認知、技能提升、歸屬與情感、尊重與接納5大需求中,未成年犯的基本生存、歸屬與情感、尊重與接納這3大需求都與群眾的認知度及接受度息息相關,說明社區服刑人員依然較難承受社會異樣的目光。但是多數心理需求不能得到及時的滿足和尊重,導致很多未成年服刑人員對回歸之路感到迷茫、無助。社會處遇難,沒有經濟來源或無法再上學,愿望與現實的巨大反差更易使其再次挺而冒險。三是對適用社區矯正缺乏正確認識。部分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錯誤地認為 “犯罪也不是什么大事”。由于缺少及時的心理矯正,缺乏必要的引導溝通,有的未成年矯正對象有一種 “破罐破摔”心理,給有效矯正和正常回歸社會增加了難度。
(四)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位,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現實生活中,在校未成年人一旦違法犯罪,學校一般都要依規定對受到刑事處罰的學生開除學籍。他們被推向社會,在社會閑散、游蕩,很多人會再次犯罪,甚至成為慣犯。同時,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的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不是過分溺愛就是不聞不問,不是窒息管束就是放任自流。有些家長不但發現不了教育方式的缺點,在孩子犯罪后失望和焦慮心情驅使下,反而會出現更為不當的教育形式,不但沒有幫助孩子矯正不良思想和行為,還會出現事與愿違的錯誤教育效果,使其再次觸犯法律。同時不容忽視的是,互聯網、智能手機、微博、微信等新信息技術手段的普及應用,也使未成年服刑人員容易接觸外界不良文化及受到以前生活圈子的影響,各種犯罪誘因依然存在,少數抵抗能力弱化的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不知不覺地走上重新犯罪的老路。
(一)加快推進立法步伐,完善矯正機構和人員配置。結合當前現實需要,可以考慮先在《刑法》、《刑事訴訟法》修改和《社區矯正法》制定過程中作出關于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相關規定,明確法院判決的適用對象、社區矯正的主要內容、監督以及相關權利保障。在條件成熟時,制定一部《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法》,完善相關配套措施,規范社區矯正活動。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工作應形成以專業機構為主、以社會力量為輔、社會團體積極發揮作用的格局,將未成年犯矯正工作與成年犯矯正工作徹底區分開來。有必要在專門機構中設立專門負責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工作的部門,配備熟悉未成年人特點的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各行各業專業人員和志愿者。制定專門的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選任機制,并將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培訓、考核、獎懲等內容列入年度計劃。
(二)根據未成年犯的心理特點,開展個別化心理矯治和思想疏導。未成年人犯罪大都因心智不成熟,人生觀錯位、價值觀扭曲造成,矯正機構可以邀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工作者對他們開展心理狀況評估,深入了解其心路歷程,耐心傾聽、尊重他們的感情傾訴,全面了解其心理特點和人格特征。應當切實做好未成年犯矯正資料、檔案等物品的保密工作,不能刻意將其服刑人員身份公之于眾,盡量避免其自尊心收到傷害。對有心理問題的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定期開展咨詢活動,對癥下藥幫助他們調整心態,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要秉持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多實施正激勵,少采用負激勵。對他們的優點、進步及時表揚、鼓勵,對缺點和錯誤要善意提醒,有效制止,使其分辨善惡,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服從管理,重塑自信美好人生。
(三)完善多元化的矯正項目,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適宜的社區矯正項目可以提高未成年犯的矯正質量。新形勢下,可以有選擇地借鑒西方國家相對成熟的社區矯正經驗,盡可能多地為他們提供可供選擇的矯正項目,讓他們在社區服務中感受勞動帶來的快樂與社會的認可,從中增加其自信心。建立健全評估體系,科學量化數據指標。對未成年犯犯罪主觀方面的嚴重程度、違法犯罪前科、罪犯類型、受教育程度等進行評估;對他們認罪程度、對法律的認識情況、對矯正環境的認識、對社區服務、教育內容的態度的情況進行矯正修訂評估;對未成年犯個人的社會技能、健康程度、受教育水平、職業能力等進行矯正需求評估,目的是在于考察未成年犯的社會適應能力。
(四)加強文化學習和技能培訓,增強其就業謀生本領。一方面,要加強對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文化知識普及教育,提高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在實際工作中對未成年矯正對象沒有完成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內容的,社區矯正部門應當協調學校并督促其法定監護人,幫助其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內容。另一方面,針對他們的個性特點,積極開展勞動技能培訓,為他們回歸社會就業謀生奠定基礎。
(五)發揮家庭和學校的重要作用,防范不良大眾傳媒的誤導,凈化社會環境。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作為其家長,應當給予他們足夠的關心和正確的教育引導,更加關注未成年人的思想變化,及時了解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準確把握他們的思想脈搏。父母等長輩要注意自己言行的示范表率作用,給子女以良好的印象和影響。在校未成年服刑人員學習、生活、活動的范圍主要以校園為主,學校輔導員、共青團組織和學生干部要主動和未成年犯交朋友,坦誠交流,正確引導,在保護未成年矯正對象身份信息的基礎上對他們多一些關注和關愛,使他們能夠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將有助于未成年服刑人員的早日回歸。不良大眾傳媒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要誘因之一,政府應當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發揮其娛樂、教育功能。各級司法行政部門要積極主動協調聯合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門開展經常性的聯合執法,堅決鏟除黃賭毒滋生蔓延的土壤和環境,減少和杜絕其對社會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危害和影響。社區要加強對青少年娛樂消費的引導和管理,堅決控制未成年人進入法律規定不得進入的娛樂場所,強化禁止令的執行。
(六)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有序提高矯正適用比例。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工作是一項法律性和社會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大輿論宣傳,爭取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工作中,矯正部門要積極借助電視、報刊以及網絡等媒體,深入廣泛宣傳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工作的性質、目的和意義,提高社會公眾的知曉率和認同感。為更好體現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建議適度擴大未成年罪犯社區矯正適用范圍,及時對因犯罪情節輕微、危害不大而被判處免予刑事處罰,經過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或決定,符合條件的緩刑、假釋、管制、暫予監外執行的未成年罪犯實施社區矯正。
(責任編輯 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