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正元鄧義
醫療衛生系統職務犯罪的預防
——基于赫章縣查辦該類案件的調查思考
文◎郭正元*鄧義**
醫藥衛生事業關系千家萬戶,事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近年來,由于監督不得力、教育不扎實、管理不到位、體制機制有弊端,醫療衛生領域職務犯罪時有發生,觸目驚心。加強醫療衛生領域職務犯罪的懲治與預防,對服務和保障民生,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結合查辦醫療衛生系統職務犯罪案件的實際,就該系統發案的特點、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預防對策。
[案例一]被告人吳某某于1998年至2012年任赫章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期間,利用決定藥品、器械供應商等職務之便,多次收受藥品供應商王某、晁某等人給予的賄賂款共計人民幣160余萬元,并為上述人員謀取利益。
[案例二]被告人楊某于2006年至2013年任赫章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期間,先后利用分管藥品、器械采購及財務管理的職務之便,在藥品、耗材款項劃撥過程中,多次為藥品、器材銷售商謀取利益,共計收受藥商晁某、丁某、王某等人給予的賄賂款50余萬元。
[案例三]2011年以來,被告人牛某在任赫章縣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期間,利用醫院骨科耗材采購由其所在科室決定的職務之便,多次與耗材供應商勾結,達成集中采購并按耗材銷售額30%的比例提取好處費的協議,從而為上述人員謀取不正當利益,共計收受耗材供應商張某、謝某給予的賄賂28萬元。
2014年以來,赫章縣院共立案查處醫療衛生系統受賄窩案6件6人,涉及科級干部2人,均為大案,涉案總金額300余萬元。從辦理的情況看,該系統職務犯罪特點明顯:
(一)犯罪主體多元化
多數涉案人員均系在醫藥設備器械購銷中起一定作用的人,只要是與藥品、器械采購稍有關聯的人均或多或少收受過藥商、器械商的紅包與回扣,涉及醫院醫生、藥房保管、財務會計、內科主任、骨科主任、檢驗科主任、傳染科主任以及分管財務藥品采購的副院長以及院長等,涉案人數多。
(二)犯罪環節集中化
發案主要涉及藥品采購、設備器械采購等環節,具體表現為藥品、器械采購回扣、藥品開單提成等,多數通過收受回扣、紅包、“好處費”名目進行犯罪。藥商、器械設備供應商為使銷售的產品能順利進入醫院,必須打通藥房、財會、科(室)主任、分管領導等多個環節,或多或少都要給這些掌握進貨權力的領導和相關人員好處。
(三)犯罪現象群體化
在醫療系統受賄案中,涉案人員往往是采取聯手作案、集體合謀的方式,醫務人員與外來人員相互串通、共同謀利;醫院領導與業務科室人員聯手,利用職務之便為個人謀取利益。如赫章縣人民醫院外一科、外二科等均是采取共同聯手受賄分贓,涉案人數基本涉及科室部門的全體人員,常常是一人向多人行賄,或多人向一人行賄,查一案帶一串。
(四)賄賂方式多樣化
藥品采購“潛規則”盛行,回扣所涉藥品普遍,高額回扣主要集中于利潤空間較大的新特藥、單品種及抗生素及針劑藥品上,而利潤較低的普藥,因采購量大,回扣問題也比較突出。回扣形式多種多樣,有處方費、新藥推廣費、統方費等。除送現金外,還有各種購物卡和實物,花樣繁多。
(五)作案時間跨度長
涉案人員作案時間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隨著涉案人員任職時間增長,受賄次數增多,受賄金額越來越大。如案例一中赫章縣人民醫院原院長吳某作案時間是1998年底至2012年5月,涉案金額達160余萬元;案例二中該醫院原副院長楊某作案時間從2007年至2013年,涉案金額達50余萬元。
(一)主觀方面
1.教育不扎實。醫生醫術高超不僅能夠給醫院帶來更多的病源和更高的創收,也能為自己獲得地位和待遇,因此無論是醫院還是醫生個人,都存在著提高醫療水平的動力和愿望。但對思想、道德、法制等教育方面,在醫療單位工作安排中都不占有重要地位。不僅單位組織這樣的學習少、方式單一、效果欠佳;而且醫生個人常常因業務繁忙而不參加,對于業務骨干和領導來說,更是如此,從而導致一些醫務人員法制意識淡薄,思想品德不高。如案例二中涉案的副院長楊某說“自己是個業務型領導,平時幾乎沒有學習過法律”。該院外一科主任牛某說“以為耗材銷售商給我回扣一種常事,根本不知道這個錢收不得。”
2.考核有缺陷。由于醫院看重的是醫生的業務能力,而對醫生的醫德評價卻不甚重視。一般來說,每家醫院基本上都存在著醫生外出進修、考核的機制,而醫生的醫德評價機制卻有缺陷并落不到實處。醫療單位即使有這方面的規定,但沒有形成機制。看病的病人數量、用藥量的多少、值班的次數都可以獲得經濟上的補償,但對服務的質量和價值則缺乏科學評價和相應的獎罰措施。從收紅包、回扣之風在醫療系統盛行,足以說明這種嚴重的問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3.約束不得力。從查案的情況不難看出,醫院在表面上雖有一些條條框框的規定,但實際上卻很少得以具體執行。醫院領導明知科室在提成吃回扣,干著違法犯罪的事情,卻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說服教育,甚至遷就放任。還有相當多的單位和部門發現此類違紀犯罪行為后,出于單位的面子或者害怕“拔出蘿卜帶出泥”,往往內部予以批評教育,以此平息消化,息事寧人。由于對受賄的苗頭不予以制止,或制止不力,導致醫療系統職務犯罪蔓延并使一些醫務人員越陷越深。
(二)外部環境方面
1.機制不完善。長期以來,政府對國有醫院的投入比重逐年下降,很多醫院特別是縣鄉兩級醫院發展滯后,財政開支不足。但醫院要發展擴大規模,更新技術和設備,培養和引進人才,在資金匱乏的情況下,增加藥品收入無疑成了醫院最直接的獲利手段。而國家僅允許醫療單位以賺取藥品批零差價來增加醫院的支出補償,醫療機構則要通過藥品的收入維持正常運轉,“以藥養醫”現象自然形成。同時,“以藥養醫”體制也搞活了醫生和不法藥商,在醫生和藥商之間形成一個共同的利益鏈,藥商需要醫生在開處方銷藥,醫生則用處方為自己牟利,雙方“互利互惠”,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此外,國家對藥品、器械核定價格虛高,使藥商愿意拿出部分利益進行攻關;藥品生產領域存在著大量重復生產現象,造成了該領域的無序競爭加劇,形成了“重復生產—藥價虛高—回扣”的怪圈。
2.“潛規則”作祟。商業賄賂之風盛行,并長時間得不到應有的抑制,以致在醫療系統形成諸多“潛規則”,如收受藥商、器械商的回扣。多數受賄人在開始受賄時也曾擔心害怕過,甚至準備主動放棄,但在“不要斷了大家財路”,“其它科室都在收受回扣,你收我收大家都在收”的大環境下,腐敗從隨波逐流到越陷越深,不可自拔。例如案例一中赫章縣人民醫院原院長吳某說“我早就知道自己會出事,所以從2012年起就不愿意再當院長,向組織提出了兩次都沒有推脫,因為坐在這個位置肯定會收回扣的。藥業公司不送進不了市場,醫務人員不收回扣似乎很難,因為只有那么高的收入,生存壓力又大,大家都這么收,很難抗拒這種誘惑。不論是藥業公司還是醫務人員,都被‘潛規則’”。
(三)機制管理方面
1.對“一把手”監督乏力。從醫療系統案中看出,所有的規章制度以及監督機構形同虛設,權力監督嚴重缺位。根據規定,醫院的藥品采購應由醫院藥房負責對藥品的種類、規格、使用情況、藥品采購的流程提交院長辦公會、藥品采購委員會決策,然后從醫療網采購平臺上采購。但多數沒有嚴格落實“網上采購”,只是在采購平臺上走一下程序,甚至藥商銷售的藥品在沒有“掛網”的情況下,只要行賄了也能進入醫院銷售,采購哪些推銷商的藥品決定權在醫院領導手中。藥商的多數藥品沒有“掛網”,銷售的藥品有些不符合“一品兩規”的要求,只因重金打點了醫院領導和相關人員后,業務越做越大,出現了“一、二把手”打招呼就可以進行選擇性采購的現象。
2.醫療設備、藥品招投標管理制度不完善。從查處的案件看,不法藥商、醫療器械供應商在招投標前后競爭不擇手段。藥品供應商招標前利用關系人爭取做出有利其中標的招標方案,招標后大肆行賄,爭取成為醫院指定的藥品唯一供應商,并給醫生好處以穩定用量。大型醫療設備在招投標前,職能部門不是根據醫院所需,而是按照相關領導的意見,將行賄人所提供的參數、性能、價格作為制作標書的依據或違規采取議標,導致誰公關的力度大,誰送的錢多,誰所銷售的產品就能中標。
(一)加強教育,筑牢“不愿為”的思想防線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當今社會物欲橫流,道德缺失嚴重,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尤為重要,決不可等閑視之。要結合醫療衛生系統的特點和發生在身邊的典型案例扶正祛邪,提高每個人以道德為支撐、信念為引導、知識為積累、責任為依托的思想品格。
2.強化醫德醫風教育。醫療系統職務犯罪從根本上講在于職業道德的嚴重下滑,強化職業道德教育是當務之急。要把醫德醫風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并與業務素質齊抓并進。要樹立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職業責任和職業自豪,強化醫務人員尤其是領導成員職業道德教育,強化醫生對病人、對社會的責任,重溫步入醫師職業時的信念追求。培養高尚的醫德醫風和強烈的社會責任,增強“醫者仁心”的職業自律。當前,關鍵是在醫療衛生系統集中開展一次深刻的醫德醫風教育,重點解決部分醫務人員價值偏離、醫風不正、醫德不高、自律不強的問題。
3.加強預防警示教育。醫療衛生系統職務犯罪主體都是受過比較系統教育的高素質群體,其最初選擇這一職業也是為了服務社會,造福他人。各個管理者和相關監管人應當認識到,培養一位高素質的醫務人員不容易,他們出事既葬送個人前途,也是單位甚至國家的損失。因此,要把預防關口前移,在醫院內部建立提前干預機制,最大限度避免其走上犯罪道路。要通過現身說法、庭審旁聽等各種形式,加強對領導干部和重要崗位人員的法制教育,增強對法律的認知與敬畏,提高遵紀守法、自省自律和廉潔從業意識,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二)加快改革,營造“不必為”的外部環境
1.規范醫藥產品市場秩序。建立由國家或省一級主管部門實施的藥品和器械統一招標配給制度。政府應秉持維護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原則,鼓勵合法、合理競爭,打破終身供應制,全國統一市場,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企業平等參與公平競爭。遏制損害群眾利益的價格虛高之風,淘汰劣質、重復的藥品和企業,使藥品產銷能夠在合理的范圍內良性互動,徹底消除“虛立成本、虛高定價、給回扣留足利潤空間”這一現象存在的基礎。全面實施取消“以藥補醫”改革,藥品實行零加成銷售,逐步破除公立醫院長期以來“以藥補醫”的機制。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醫務人員的工資水平要與當地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平均工資水平相銜接。逐步建立起工資分配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實行技術要素、管理要素參與分配并符合醫療機構工作特點的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務質量和數量為核心,以崗位責任與績效為基礎的考核激勵機制,逐步提高醫療服務技術價格,體現處方的價值并建立合理的收費標準。
3.加大源頭治理力度。如建立藥品專賣制度,避免藥品營銷過程中單位和個人魚龍混雜的現象;遏止虛高定價,規范營銷過程,使腐敗現象的生存空間壓縮在最小范圍,切斷藥品器械營銷過程與官位、權力、人情的關系鏈。強化源頭監管,變事中、事后監管為事前監管:一是以檢察機關的行賄檔案查詢為依托,對參加招投標的醫療企業實行企業準入制度,只有達到具體標準和資質的企業才能參與招投標,使采購走上合法化、規范化、有序化、透明化的軌道;二是建立營銷黑名單。對列入招投標名冊的醫療企業,如發現存在非法手段進行營銷的事實則列入黑名單位,根據其行賄事實和嚴重程度,給以暫停參與招投,或退出本系統招標市場的懲罰。
(三)加強監督,健全“不能為”的制度防線
1.加強對權力的有效制約。監督力度大小影響著職務犯罪程度。要加強對單位“一把手”的選拔、考核、監督。在監督上要擴大社會監督渠道,加大公開力度,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重大事項不搞“一言堂”。要賦予職能監督部門有效的監督手段,將制度監督、職能部門監督、群眾監督有機結合,形成監督合力。要加強對重點部門重點崗位關鍵環節的監督,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建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并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跟蹤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增強監督內容和監督手段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增強管理制度的剛性。針對已暴露出來的藥品、設備采購等方面的問題,及時制定嚴密、可供操作的制度,避免留有人為操作的余地。突出規范藥品招投標、設備采購管理制度,增加采購的透明度、計劃性和科學性,杜絕暗箱操作,實行陽光醫務。在內部設置多條“高壓線”,如增加經濟處罰,建立醫療機構工作人員信用檔案等,依法加大黨紀、政紀及經濟處罰、從業資格限制等綜合處罰力度,增加非法利益獲取的綜合成本,促進醫務人員清白做人,干凈干事創業氛圍。
*貴州省赫章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553200]
**貴州省赫章縣人民檢察院[55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