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晏改會 郭婭婧
盜挖具有較高觀賞及經濟價值林木并出售的行為如何定性
文◎晏改會 郭婭婧
[案情]2011年9月,孫某、張某得知某地山上有十幾株金彈子樹,于是二人到該地找樹主人商談購買事宜。后因未找到樹主人,二人便決定先采挖,等找到樹主人后再付錢。后二人共采挖了十六株金彈子樹兜運回孫某老家并予以轉賣。經鑒定,其盜挖的金彈子樹兜價值人民幣13600元。
本案存在兩種分歧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孫某、張某的行為構成盜伐林木罪。盜伐林木的行為既侵害國家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制度,又侵害公私財產的所有權,根據法條競合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原則,孫某、張某的行為應以盜伐林木罪定罪處罰。第二種意見認為,孫某、張某所盜挖樹木屬被害人陳某林木權證范圍內具有經濟價值的特殊林木,二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以挖掘的方式將他人較高經濟價值的林木移往異地變賣,其行為應當構成盜竊罪。
[速解]本文同意第二種意見,具體理由如下:
(一)從客觀方面看,孫某、張某盜挖林木的行為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
盜伐林木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盜伐林木,該行為一般會破壞林木保護環境的功能價值,原因在于行為人實施伐木行為后,樹木的主干與根部分離,會導致林木的死亡,林木不能成活;而盜竊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以秘密竊取的方式非法占有他人公私財物,一般不會破壞被盜公私財物自身的價值。在本案中,孫某、張某二人看中的是林木本身具有的較高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且二人主要是采取“挖”的方式進行盜挖,通過工具把樹木主干與根部均從泥土中分離。該行為方式一般不會導致所盜挖林木死亡,也不會破壞林木的功能價值。故從孫某、張某實施的客觀行為來看,其更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
(二)從侵犯的客體來看,孫某、張某盜挖林木的行為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
盜竊罪與盜伐林木罪侵犯的法益不同。盜竊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而盜伐林木罪侵犯的客體雖然也包括國家、集體和他人對林木的所有權,但其侵犯的主要客體是國家林業管理制度及生態環境資源。盜伐林木因為采取的是“伐”的手段,導致樹木不能成活,嚴重破壞了林木作為保護環境的功能價值;而盜竊以利用林木的經濟價值為目的,不以破壞林木本身為手段,一般不會破壞所盜林木的價值。因此,孫某、張某二人實施盜挖林木的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及對森林資源的侵犯明顯低于盜伐,其更多的是侵犯他人林木的所有權,故其更加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
(三)從防范法律漏洞,嚴密法益保護的角度來看,孫某、張某盜挖林木的行為定性為盜竊罪較為適宜
一般認為,盜伐林木罪與盜竊罪之間是法條競合關系。在法條競合條件下,適用特別法條優于普通法條的原則是以行為同時符合特別法條與普通法條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為前提,即只有當行為既符合盜伐林木罪的構成要件,又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時,才存在適用特別法條優于普通法條原則的問題。
從相關司法解釋來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30號)第15條規定“非法實施采種、采脂、挖筍、掘根、剝皮等行為,謀取經濟利益較大的,依照刑法第264條的規定,以盜竊定罪處罰。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奔匆阅踩≥^大經濟利益為目的盜挖他人林木的,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盜伐林木“數量較大”,以二至五立方米或者幼樹一百至兩百為起點。本案中,孫某、張某盜伐林木的數量并未達到“數量較大”標準,故不構成盜伐林木罪。本案中,孫某、張某所盜挖林木的價值已符合盜竊罪“數額較大”的標準,因此,應將其行為定性為盜竊罪。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檢察院[4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