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敏張夢昕
當前審查逮捕工作中應當摒棄的七種錯誤觀念
文◎畢敏*張夢昕**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隨著修改后刑訴法的全面貫徹實施,審查逮捕工作也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其職能不再囿于受案、審查和作出是否逮捕決定,而是向前拓展至介入偵查,向后延伸至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貫穿于偵查終結前的整個訴訟階段。筆者認為,為了適應當前審查逮捕工作發(fā)展的新變化、新要求,充分發(fā)揮正確理念指導實踐的基礎作用,有必要對長期以來形成并影響實踐的傳統(tǒng)觀念、習慣做法和固有模式進行反思修正,堅決從思想上摒棄陳舊錯誤的觀念。
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階段介入偵查,參與偵查機關組織的案件討論,對收集、固定、補充和完善證據(jù)提出建議,有利于提前了解案情、打牢證據(jù)基礎、提高辦案質量。但是,介入偵查并不是審查逮捕的必經(jīng)程序,檢察機關應當根據(jù)具體辦案需要,合理把握介入偵查的“度”,堅持“以不介入為常態(tài),以介入為例外”的原則,將介入重點放在重大疑難復雜、證據(jù)嚴重瑕疵以及偵查機關請求介入的案件上,防止任意介入、隨意介入和無序介入給偵查機關的正常偵查活動造成影響。這就要求檢察機關正確認識與偵查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責邊界,摒棄介入偵查就是與偵查機關“聯(lián)合辦案”甚至“領導偵查”的錯誤觀念,始終遵循我國“分工負責”的檢警關系原則,尊重偵查機關在偵查階段的主體地位和偵查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不斷規(guī)范介入偵查的時機、范圍、權限和程序,做到“及時介入不缺位、引導取證不越位”。同時,牢固樹立訴訟監(jiān)督意識,通過介入偵查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偵查活動中的訴訟違法問題,把守住檢察機關參與刑事訴訟的第一關,切實從訴訟源頭防止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逮捕作為一種刑事強制措施,通過依法暫時剝奪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防止犯罪嫌疑人實施毀滅、偽造證據(jù)、干擾證人作證等妨礙訴訟的社會危險性行為,保障偵查、審判等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逮捕的這種制度設計,決定了逮捕與偵查之間具有“以捕助偵”的功能關系。但是,“助偵”不等同于偵查活動本身,不能將逮捕與偵查混為一談,更不能人為賦予逮捕查明犯罪事實、收集有罪證據(jù)、深挖追訴漏罪等偵查功能,以濫用逮捕羈押措施取代偵查完成突破口供、獲取證據(jù)等偵查任務,否則,就超越了逮捕制度的功能邊界,形成事實上的“以捕代偵”。當前,實現(xiàn)“以捕助偵”功能價值回歸,一方面,檢察機關應當堅守逮捕適用的功能底線,防止偵查機關以逮捕羈押時間換取偵查取證空間,使逮捕異化成為一種具體偵查措施和手段。另一方面,偵查機關應當適應刑訴法修改,遵循偵查活動的特點規(guī)律,立足于通過轉變偵查模式、推動偵查工作轉型發(fā)展,不斷提高證據(jù)收集活動的效率和效果。
“口供至上”觀念是當前司法實踐中催生刑訊逼供、鑄成冤假錯案的重要原因,其本質在于過分倚重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定案,輕視書證、物證等其他種類證據(jù)的作用。審查逮捕實踐中防止“口供至上”,就要求突出證據(jù)的全面客觀審查和運用,既要審查有罪、罪重和法定量刑情節(jié)證據(jù),又要審查無罪、罪輕和酌定量刑情節(jié)證據(jù),把證據(jù)審查重心從以口供、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jù)為中心轉移到以書證、物證、電子數(shù)據(jù)等客觀性證據(jù)為核心上來,并依法堅決排除非法證據(jù)。具體而言,應當注意三點:一是堅持“證供結合”,淡化“口供之王”色彩,只有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沒有其他種類法定證據(jù)相互印證形成證據(jù)鏈的,不能作為決定逮捕的依據(jù);二是堅持“疑罪從無”,破除“有罪推定”定式,現(xiàn)有證據(jù)之間存在矛盾,或者證據(jù)真實性和合法性存在瑕疵,無法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應當進行無罪推定;三是堅持“不錯不漏”,扭轉“寧錯勿漏”、“寧漏勿錯”思維,通過審查逮捕嚴把證據(jù)復核關,努力做到“錯漏”并防、不縱不枉,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關切和期待。
修改后刑訴法除了保留逮捕條件的一般規(guī)定外,增加了“徑行逮捕”和“轉化逮捕”的規(guī)定,并將“有逮捕必要”明確為五種具體的社會危險性情形,體現(xiàn)了逮捕條件的多元和細化,使審查逮捕標準更加明確和具有可操作性。其中,“構罪”是逮捕的前提條件,但不是逮捕條件的全部。“構罪即捕”在形式上是對法定逮捕條件的“降格處理”,實質上則是在“重打擊輕保護”等陳舊執(zhí)法觀念的支配下,把逮捕視為對犯罪嫌疑人的一種預期性懲罰措施。修改后刑訴法將“尊重和保障人權”提升到訴訟法律原則高度,審查逮捕也必須貫徹這一原則,這就要求全面準確把握法定逮捕條件,防止將逮捕條件的審查簡化為“構罪”審查,加快推動從“構罪即捕”向“必要逮捕”轉變。
過去我國審查逮捕程序具有濃厚的行政化色彩,檢察機關單方、書面、封閉審查報捕材料并作出決定,如同辦理行政審批手續(xù),不僅影響逮捕制度的科學性,而且難以保證逮捕質量。修改后刑訴法著眼于與國際接軌,對行政化辦案程序進行改造,增加了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階段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等訴訟參與人和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等職責,力圖構筑審查逮捕程序的訴訟形態(tài)。實踐中,應當做到:一是堅持“三角構造”,檢察機關要依法開展訊問犯罪嫌疑人和聽取辯護律師意見工作,并逐步擴大訊問和聽取意見范圍,積極建立并維持“控(偵查機關)、辯(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律師)、裁(檢察機關)”共同參與的三角訴訟結構;二是堅持“控辯”對抗,偵查機關和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律師應就是否逮捕、能否羈押、應否保釋充分發(fā)表意見、闡述理由并提供證據(jù);三是堅持居中裁決,檢察機關應當?shù)吩V立場,恪守客觀公正義務并保持中立,堅持在全面聽取“控辯”雙方意見后獨立裁決,還原審查逮捕的司法審查屬性,切實提升逮捕決定的公信力。
堅持辦案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有機統(tǒng)一是新形勢下一項基本的司法政策。審查逮捕工作中實現(xiàn)“三個效果”,必須摒棄單純強調法律效果的“就案辦案”、“機械執(zhí)法”觀念,堅持既依法打擊犯罪、維護法律權威,又深化工作內(nèi)涵、延伸職能觸角,主動服務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大局。當前,一要向促進社會和諧延伸職能。把化解矛盾糾紛貫穿于審查逮捕始終,注重講究執(zhí)法辦案方式方法,妥善處理重大熱點敏感案件,防止因工作不當引發(fā)新的矛盾糾紛,努力做到案結事了,促進社會和諧;二要向維護社會穩(wěn)定延伸職能。高度重視犯罪預防工作,結合辦案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督促落實社會幫教措施,倡導守法誠信社會風氣;三要向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延伸職能。認真落實逮捕環(huán)節(jié)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和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幫助發(fā)案單位“堵漏”建制,推動相關行業(yè)領域社會管理服務的不斷完善。
逮捕是一種臨時性強制措施,不是對案件的終局處理。隨著訴訟不斷推進,犯罪嫌疑人的逮捕情形可能發(fā)生改變或者消失。這就要求檢察機關不能簡單“一捕了之”,應當密切關注犯罪嫌疑人的捕后羈押狀況,積極履行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職責,發(fā)現(xiàn)不需要繼續(xù)羈押情形的,及時建議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維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當前,開展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應當注意三點:一是堅持被動受理與主動審查相結合;二是強化對偵查機關反饋意見的監(jiān)督,增強檢察建議的實效性;三是注意將羈押必要性審查與批準延長偵查羈押期限工作有效銜接,把羈押必要性審查納入延押案件辦理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對經(jīng)審查不符合繼續(xù)羈押條件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不予批準延長偵查羈押期限,有效革除司法實踐中“一押到底”、超期羈押等積弊。
*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qū)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436030]
**華南師范大學法律系[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