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磊蔣朝政
從高檢院第八號指導性案例談刑法因果關系
文◎張磊*蔣朝政**
高檢第八號指導案例認為,如果負有監管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沒有認真履行其監管職責,從而未能有效防止危害結果發生,那么這些對危害結果具有“原因力”的瀆職行為,應認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在我國刑法理論中一直是個語焉不詳的問題,在立法中對其只有直觀規定,沒有具體操作規則,如在玩忽職守罪中,因果關系體現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中的“致使”二字,“致使”的意思就是前述的瀆職行為導致了法定危害結果的發生,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這是一種結論性的描述語言,而非具體的判斷規則。在司法實踐中,因果關系如何把握,就只能依賴于司法人員的把握了。而高檢指導案例八之所以做出明確指導,本身也是因為司法實踐中對于該問題把握不足。本文從此出發,來探討玩忽職守罪中刑法因果關系的認定。
研究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應當遵循孤立性的原則。為了研究兩個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理想狀態是把它們從普遍聯系中抽離出來,孤立地考察它們。只有這樣,不斷交替的運動才能清晰地顯示出來一個為原因,另一個為結果。在此研究方法的前提下,能作為刑法因果關系原因的,只能是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的行為,而不是人的一切行為。這些行為,從性質上看,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有故意實施的,也有過失實施的。它們的共同點是都造成了嚴重危害社會的結果。嚴重危害社會的結果,是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實際損害。刑法因果關系中的結果只能是實際造成的結果,而非可能造成的結果。因為可能造成的結果,還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現實。因果關系只能是兩個現實事物之間的聯系。一個現實的事物(行為)與一個非現實的事物(可能造成的結果)之間不可能形成因果關系。
體系性位置是指因果關系是否為犯罪構成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要件。理論界存在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所有的犯罪中都存在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所有犯罪構成的必備要件。這種觀點將犯罪結果理解為是對法益造成的侵害,因為在所有犯罪中都存在對法益的侵害,因此認為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結果,在所有的犯罪中都存在因果關系,從而得出因果關系是一切犯罪必備要件的結論。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并非是犯罪構成的要件。這種觀點認為,行為與結果是一種客觀事實,而因果關系是兩者之間一種性質上的聯系,因此不應該將因果關系與行為、結果并列作為構成要件。其實因果關系不僅僅是行為與結果兩者之間一種性質上的聯系,其本身也具有客觀事實的性質。它并非只是抽象地存在,而是現實地存在于行為和結果之間。在結果犯中如果沒有因果關系的存在,就不能構成完整的犯罪,因此無法得出因果關系在所有犯罪中都不是構成要件的結論。
只有在存在原因和結果的情況下才存在兩者之間的關系即因果關系。刑法因果關系,自然也就只存在于有法定危害結果的場合。只有在結果犯中,法定的結果本身是犯罪構成要件,而要對行為作出評價,就要求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進行評價,此時因果關系才是犯罪構成的一個要件。在非結果犯如行為犯中,行為人只要將法定行為實施完畢就達到了犯罪的既遂,構成犯罪不以法定結果為必要條件,因果關系自然就不是必備要件。本文也是立足于結果犯來討論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的。
(一)大陸法系
在大陸法系中,以下兩種因果關系學說比較有代表性:
1.相當因果關系說。相當因果關系說是以條件說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相當因果關系說認為當行為與結果被認為有因果關系時,進一步把人類的全部經驗知識作為基準,對于何種原因的行為引起某種結果的事實,一般認為只要它們之間具有正當性時,則認為它們是刑法中重要的因果關系。在如何認定相當性上有三種觀點:(1)主觀的相當因果關系說。主觀的相當因果關系說認為應當以行為人在行為時所認識或所能認識的事實為標準確定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2)客觀的相當因果關系說。客觀的相當因果關系說認為相當性應當由法官按照社會一般人對行為及行為后所發生的結果能否預見為標準,作出客觀的判斷。(3)折中的因果關系說。折中的因果關系說認為應當以一般人所預見或可能預見的事實以及雖然一般人不能預見而為行為人所認識或所能認識的特別事實為基礎,判斷刑法因果關系的有無。
2.客觀歸責論。客觀歸責理論認為,任何人行為時都有一定的危險,但只要這種危險是被容許的,就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一旦行為人的行為超出了容許的危險,就造成了與構成條件危險相符合的危險。所以責任歸屬的判斷,從邏輯推理上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判斷某種行為與結果間是否存在物理法則之條件關系。物理意義上的條件關系,跟條件說的判斷標準是相同的,即行為在邏輯上是結果發生的條件即可。其次,要判斷一定的條件是否脫離了被允許的危險程度。對于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危險行為,即使發生了被侵害的后果,在一定范圍內也應當允許。只有當行為人的行為超出了允許的危險程度,產生了危害結果時,才將增加的危險歸責于行為人。最后,要判斷不被容許的條件行為是否值得歸責。在這里,判斷不被容許的行為是否值得歸責應當適用規范的保護目的理論。規范的保護目的,并不是將與行為有條件關系的結果都歸責于行為,只有當結果屬于行為所違反的規范保護目的范圍的結果時,才能將該結果歸責于行為。
(二)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的因果關系理論采用的是雙層次原因理論,它們將因果關系問題分為事實原因和法律原因兩個層次進行研究。
第一層次是事實原因,研究因果歷程的本體問題。事實原因理論通常用But for公式來表達,即如果沒有A(B、C)就沒有Z,則A(B、C)就是Z發生的事實原因。按照But for公式,只要某一行為在邏輯上與危害結果存在無A即無Z這種必要條件關系,無論作用大小,距離結果產生的遠近,都應作為事實原因納入刑法因果關系的候選對象中。事實原因理論與條件說相同的地方在于兩者都可能無限擴大原因的范圍;不同之處在于條件說本身就是一種完整的學說,而事實原因說只是認定因果關系的第一層次,它所提供的因果關系不具有最終確定性。事實原因說的缺陷在于無法解釋競合的原因,即兩個以上的充分條件同時作用于一個對象產生結果的情形。
第二個層次是法律原因。法律原因是事實原因的一部分,是事實原因中能夠被法律認為應讓行為人對所產生的危害結果承擔責任的原因。按照判定標準的不同,可以將法律原因說分為以下三種;(1)近因說。所謂近因,就是沒有被介入因素打破因果鏈,必然或者蓋然地引起危害結果的事實原因。(2)預見說。預見說是指以行為人的主觀認識為標準來篩選事實原因作為法定原因。(3)刑罰功能說。刑罰功能說是指評價行為人的行為以及他人的介入行為是否是法律原因時必須考慮諸如刑法的功能、立法的目的、刑法所保護的利益性質、行為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危險性等政策性因素。通過對這些因素的考慮,才能對案件中各種事實原因的法律意義和性質作出正確的評價。
(三)前蘇聯和我國的必然因果關系說
受前蘇聯的影響,我國刑法因果關系研究一開始就與哲學因果關系研究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我國刑法因果關系理論始終未走出哲學殿堂,進入經驗規則之門。刑法偶然因果關系存在與否之爭長期相持不下,集中反映了刑法因果關系與哲學因果關系并不和諧,這是我國刑法因果關系的特點。在這里,內因決定論并不能有效地辨析復雜因果關系,相反一些案件中外因似乎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于是產生了偶然因果關系是否存在之爭。因果關系與行為人主觀心理態度及其刑事責任完全分離,單純考量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間的因果關系,這是我國刑法因果關系的另一個特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比較成熟的因果關系理論都將因果關系分為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和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事實上的因果關系,解決的是確定范圍的問題,一般人根據常識就能判斷,它是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的一種物理上的條件關系。事實上因果關系的確立,其目的在于將所有可能引起結果發生的行為都囊括進來,這里貫徹的原則是“不放過一個”。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解決的是歸責的問題,是根據法律的規定來對事實因果關系中的行為進行篩選,對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進行評價。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貫徹的原則與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截然相反,這里的原則是“不錯殺一個”,篩選掉所有不是法律上原因行為的條件行為,精確性是必然的追求。在“一因一果”的情況下,確定法律上的原因沒有爭議。在“多因一果”的情況下,諸多事實原因中如何確定法律原因,對于原因行為就是罪與非罪的界限。這種評價必須基于法律的規定,將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降到最低。
具體到高檢指導案例八,楊某身為派出所所長,其對于舞王俱樂部存在的證照不全、消防隱患以及超時超員等違法經營行為,存在監督管理的職責。這種監督管理的職責,其實是刑法賦予其的一種作為義務,若該義務未得到恰當履行導致了法定結果,負有義務的人員就要承擔瀆職犯罪的責任。瀆職犯罪可以分為作為的瀆職犯罪和不作為的瀆職犯罪。作為的瀆職犯罪是指通過自己的積極行為實施的瀆職犯罪,即實施了自己不該實施的行為導致犯罪,屬于亂作為,如濫用職權罪;不作為的瀆職犯罪是指法律對特定身份人員規定了作為的義務,特定身份人員不履行該義務導致的瀆職犯罪,即不實施自己應該實施的行為導致犯罪,屬于不作為,如玩忽職守罪。其中不作為的瀆職犯罪又可以分為故意不作為的瀆職犯罪和過失不作為的瀆職犯罪。明知有應當作為的事項而故意不作為造成嚴重后果的,就是故意不作為的瀆職犯罪;應當知道有事項需要作為,因為疏忽大意不知道,或者雖然知道了,但輕信可以不作為,從而導致嚴重后果的,就是過失不作為的瀆職犯罪。本案楊某明知舞王俱樂部的不規范經營行為應當監管而故意不加以監管,導致嚴重后果,其行為系故意不作為的瀆職犯罪。舞王俱樂部發生特大火災,造成嚴重后果,從事實上的因果關系來看,直接原因是舞王俱樂部的不規范經營導致的安全隱患,間接原因是同樂派出所及其他部門未履行恰當的監管義務,放任了安全隱患的存在。
造成群死群傷的嚴重后果,事實上的直接原因包括:舞王俱樂部的消防隱患、超員經營行為、治安隱患、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間接原因包括:同樂派出所的監管缺位、消防部門的監管缺位以及其他部門的監管缺位。多個原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生。在這些原因里面,舞王俱樂部的行為作為直接原因,構成法律上的原因毫無疑問,因此舞王俱樂部的負責人勢必要承擔刑事責任。同樂派出所、消防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之間的刑事責任如何分擔,則是案件的難點所在。
首先要厘清各部門之間的分工,以此來確定各部門的作為義務,并以作為義務的完成與否來判斷因果關系是否成立。完成本部門作為義務的,因果關系不成立,未完成作為義務的,因果關系成立。比如,消防部門在發現消防隱患后,若其職責只是將情況通報派出所,那么消防部門在通報完畢后其行為就切斷了與法定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反之因果關系仍然存在。其次,職責分工存在交叉和重合的,若各個部門均存在相同的作為義務,在作為義務無一履行導致結果發生的情況下,各部門的行為與結果之間均存在因果關系。本案中,消防部門發現消防隱患,若有義務監管其整改,同時公安機關發現消防隱患也有義務監管整改,在雙方均未監管導致火災的情況下,公安機關和消防部門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均構成了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最后,要判斷瀆職行為在導致法定結果發生中作用的大小。若相關部門履行了其作為義務,仍然確定無法避免法定結果的發生,那么可以斷定相關部門是否履行其作為義務,對于法定結果的發生沒有作用,這說明相關部門在客觀上沒有可歸責性,也就切斷了瀆職行為與法定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若相關部門履行了作為義務,有可能避免法定結果的發生,那么瀆職行為與法定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可以認為成立。要注意的是,相關部門履行作為義務,不需要達到確定能夠避免法定結果發生的程度,只要達到可能避免結果發生的程度,就可以認定因果關系的成立了。本案中因為舞王俱樂部存在的消防隱患、治安隱患、超員經營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缺失等都屬于派出所監管范圍,因此高檢指導案例中并未對以上幾個因素在造成群死群傷后果中作用的大小加以分析。在不同的事項歸屬不同部門監管的情況下,就應當對可能造成法定結果的各個因素進行分析,以此來判斷各個部門的不作為對于造成法定結果的作用大小,并以此來確定責任的大小。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局局長[100089]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局偵查員[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