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雙鵬
異地法院裁判、決定的社區矯正人員收監執行問題實析
文◎米雙鵬*
社區矯正工作中的被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以下統稱“非監禁刑”)三種矯正人員被裁判、決定收監執行包括兩種情形:一是發現漏罪或再次犯罪,應該撤銷原判,數罪并罰而收監執行;二是嚴重違法或條件消失,被撤銷非監禁刑,予以收監執行。本文討論第二種情形。異地法院裁判、決定的社區矯正人員收監執行問題,是指在裁判、決定非監禁刑的法院所在地與社區矯正人員居住地不一致時,社區矯正人員回居住地接受矯正,若撤銷非監禁刑,如何對其收監執行的問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未明確異地法院裁判、決定收監的社區矯正人員在居住地收監執行還是在原裁判、決定法院所在地收監執行。本文從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所轄區縣的三個緩刑犯收監執行案例入手,闡明異地法院裁判、決定的社區矯正人員收監執行的現狀,分析利弊,并提出相應的立法建議,以期對解決實踐中此類收監執行難的問題有所幫助。
[案例一]嚴某某,重慶市巫山縣人,因犯尋釁滋事罪被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兩年,回巫山縣社區矯正期間,因未按規定時間報到長達六個月,后又脫離監管超過四個月,被惠城區人民法院裁定撤銷緩刑,由巫山縣司法局送惠城區看守所收押。
[案例二]羅某,重慶市忠縣人,因犯重大責任事故罪于被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回忠縣社區矯正期間,因多次不按規定時間到司法所報到,屢教不改,脫管時間超過一個月,被蕭山區人民法院裁定撤銷緩刑,由忠縣看守所收監執行。
[案例三]周某某,重慶市萬州區人,因犯容留他人吸毒罪于被重慶市云陽縣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回萬州區接受社區矯正期間,拒不到當地司法所報到,脫管時間長達八個月,被云陽縣人民法院裁定撤銷緩刑,由萬州區司法局送往云陽縣看守所收押。
以上三個案例反映了異地裁判、決定的社區矯正人員收監執行中的兩種情形和兩種處理方式。兩種情形:(1)案例一和案例二屬于外省法院判處罪犯非監禁刑,回居住地社區矯正;(2)案例三屬于省或直轄市內異縣法院判決罪犯非監禁刑,回居住地社區矯正。兩種方式:(1)案例一和案例三由原判法院裁定撤銷非監禁刑后,由居住地司法行政機關將罪犯送往原裁判法院所在地的看守所或監獄收監執行;(2)案例二由原判法院裁定撤銷非監禁刑后,由居住地司法行政機關將罪犯送往居住地的看守所或監獄收監執行。
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對上述三個案例進行對比分析:
(一)期限

表Ⅰ
從表Ⅰ可以看出,同屬情形一的案例一和案例二,因處理方式不同,收監執行的期限相差甚遠,而案例三與案例一采取同樣的處理方式,因距離較近才縮短了期限,但期限仍是案例二的兩倍長。由此可見,處理方式的選擇是決定收監執行期限長短的重要因素。其原因主要在于案例一和案例三中文書的送達、人員的押送和交接花費時間較多。
(二)人力和物力成本
從表Ⅱ(見下頁)可以看出,決定人力、物力成本大小主要取決于押送的距離遠近。為保證罪犯不逃跑,防止路上可能發生的意外,跨省押送必然更耗成本,而就近收監執行則更簡單、更安全。
(三)執行程序
從表Ⅱ可見,因法律規定不明確,在送交執行前,居住地司法局與裁判法院就罪犯在何地收監執行的問題需進行溝通、協調,這是三個案例中罪犯執行的共同程序,不過因為同屬一個司法系統,案例三的這一程序更加簡單、方便。確定收監地后,案例二中羅某的執行只需要忠縣司法局與忠縣看守所達成一致,就可以直接由司法局送交看守所收監,再將相關文書抄送檢察院以接受監督。而案例一和案例三裁判地的法院和看守所尚需要協調,跨省(縣)押送還要公安局的人員和裝備支持,檢察院派員同行監督,交接之后還要致函裁判地的檢察院完成剩下的收監執行監督工作,故程序就更加繁瑣。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對比可以看出,方式一耗時長、成本高、程序繁瑣,而方式二簡便易行,按理應該成為統一的處理方式,但是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即使在同一個直轄市內,各個區縣的處理方式都不一致。筆者以為妨礙方式二實施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廣泛的知識網絡特性。知識服務所需知識往往涉及多個領域和專業,因此知識服務提供方需要建立廣泛的知識網絡,注重知識資源的積累,建立廣泛的知識和信息來源渠道。不同領域的知識服務提供者通過網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客戶提供規范科學合理的個性化定制服務。
其一,法律規定不合理。《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25條、26條規定撤銷非監禁刑的建議應當向原裁判法院或者批準、決定機關提出,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是原判法院或者批準、決定機關更加熟悉案件情況;二是維持法院或者批準、決定機關裁判、決定權的完整性。然而,如此規定不僅理由站不住腳,還增加了執法成本,降低了執行效率,這在下文還會有更詳細的論述。
其二,法律規定不明確。關于異地法院裁判、決定撤銷非監禁刑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僅規定由司法行政機關將罪犯送交收監,卻沒有規定送交何處收監,以致方式二實施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
其三,司法系統的地域性。我國各地的司法系統自成體系,當地法院只接受當地檢察院起訴的案件,當地看守所一般只接收由當地法院裁判的罪犯,當地監獄也只接收當地或者其他指定看守所移送收監的罪犯。《社區矯正實施辦法》規定撤銷非監禁刑的建議應當向原裁判法院或者批準、決定機關提出,那么異地法院或者批準、決定機關的收監執行文書在居住地的看守所就得不到認可,故只能送往原裁判法院或者批準、決定機關所在地收監執行。
(一)修改立法,由居住地法院裁定撤銷非監禁刑
筆者認為,異地法院裁判、決定的社區矯正人員收監執行應由居住地法院裁決撤銷非監禁刑,理由如下:
1.撤銷非監禁刑的事由與原判事實之間關聯性不大。《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25條、第26條規定了撤銷非監禁刑的事由,歸納一下有以下幾種情況:(1)違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節嚴重的;(2)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的條件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的;(3)脫離監管達一定期限的;(4)因違反監督管理規定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5)違反監督管理規定中關于報告、會客、外出、居住地變更、提交病歷復查情況等規定,情節嚴重的。由此可以看出,上述五種情況均為罪犯在執行階段不按規定接受矯正的表現,是獨立于原判事實的新情況,與原判事實只有程序上的先后關系,不存在內在的關聯性。因此,原判法院不可能因為熟悉原判事實而在審查撤銷非監禁刑的事由上具備優勢。
2.不會侵犯原判法院或者批準、決定機關的裁判、決定權。刑事裁判權、決定權皆因具體的案件事實而存在,一旦作出裁判、決定,對該案件的裁判、決定權也就終止。那么,原判法院或者批準、決定機關對罪犯原案件事實的裁判、決定權,也就隨著裁判、決定的作出而終止。撤銷非監禁刑的事由系新事實,其裁決權并不必然依附于非監禁刑的原裁判、決定權。因此,基于審查的便利確定新事實的管轄權歸屬于居住地法院,不會侵犯原判法院或者批準、決定機關的裁判、決定權。

表Ⅱ
4.有利于檢察機關對法院裁定的監督。按照《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37條、第25條第2款、第26條第2款的規定,社區矯正人員居住地檢察機關負責監督社區矯正執法活動。原判法院裁定撤銷非監禁刑的,居住地檢察機關不能及時掌握有關情況,對跨區域人民法院的裁決不能及時有效監督。只有居住地法院負責裁判,同級當地檢察機關才方便進行監督,其現行有限的監督方式如口頭糾正、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或檢察建議,才可能取得相應的監督效果。
(二)在立法上明確將罪犯送居住地看守所或監獄收監執行
解決了撤銷非監禁刑由居住地法院裁決的立法問題,同時也為將罪犯送居住地的執行機關收監執行掃除了司法機關地域性的障礙,此時再于立法上確認則順理成章。雖然《社區矯正實施辦法》沒有對此予以明確規定,但是類似的嘗試已見于司法解釋。2009年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共同制定頒布的《關于加強和規范監外執行工作的意見》第3條規定:“罪犯服刑地與居住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區、直轄市,需要回居住地暫予監外執行的,服刑地的省級監獄管理機關、公安機關監所管理部門應當書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同級監獄管理機關、公安機關監所管理部門,由其指定一所監獄、看守所接收罪犯檔案,負責辦理該罪犯暫予監外執行情形消失后的收監、刑滿釋放等手續,并通知罪犯居住地縣級公安機關主管部門、縣級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部門”;第11條規定:“人民法院決定暫予監外執行罪犯收監執行的,由罪犯居住地公安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決定,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上的送交暫予監外執行地就近監獄執行,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的送交暫予監外執行地看守所代為執行。”
筆者認為,可以參照以上兩條規定,在未來的《社區矯正法》或者相關的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撤銷非監禁刑收監執行的,由司法行政機關根據法院裁決,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上的送交居住地就近監獄執行,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的送交居住地看守所代為執行。
(三)立法修改前,加強各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統一適合本地的處理方式
由于《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實施才一年有余,修改立法非短期能為,因此,實踐中撤銷非監禁刑仍應該由原裁判法院或批準、決定機關裁定,但將罪犯送何處收監執行則可以選擇。
筆者認為,對于情形一,可以參考案例二中忠縣的做法。首先,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政法委牽頭,召集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機關、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監獄各部門,集體協商決定將異地裁決收監執行的社區矯正人員送本地看守所或監獄執行;然后,在具體個案中,司法行政機關要加強與原判法院溝通、協調,必要時可以上報上級部門,由上級部門與外省市的同級部門進行協商;最后,將罪犯送交本地監獄或看守所執行后,將相關文書抄送原裁決機關。
對于情形二,因罪犯居住地與原判法院或批準、決定機關所在地在同一個省市,故一方面如送交原判法院或批準、決定機關所在地執行,相比情形一,成本要低,效率要高;另一方面,如送交居住地執行,溝通、協調的程序要比情形一更簡單、方便。筆者認為,兩種方式各有優劣,實踐中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
2009年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重慶市公安局、重慶市司法局共同制定頒布《辦理撤銷緩刑、假釋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其中第7條規定:“原裁判人民法院與被宣告緩刑罪犯的監管地均在重慶市內,但罪犯的監管地不在原裁判人民法院轄區的,可由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各中級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罪犯監管地的人民法院管轄。”這為重慶市轄區內異地裁判的社區矯正人員送居住地收監執行提供了法律依據。因該條規定并未限定應當指定管轄,故可以看到案例三中萬州區司法局采用的是交原裁判法院裁定撤銷緩刑并送往原裁判法院所在地執行的方式。
*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檢察院,法律碩士[40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