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利明
抵押財產轉讓的法律規制
文◎王利明*
抵押人能否在抵押期間內將抵押財產轉讓給他人,由于我國《物權法》第191條對抵押人擅自轉讓抵押財產的規定仍不清晰,因而在適用中經常發生爭議。
原則上,如果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并主張就獲得的價款優先受償,按照私法自治原則,只要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法律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思。但問題在于,在未經抵押權人同意的情況下,抵押人是否可以轉讓抵押財產。對此,存在自由轉讓說和限制轉讓說兩種觀點。自由轉讓說認為,抵押財產的轉讓不需要取得抵押權人的同意,因為抵押權為支配抵押財產交換價值的權利,對于抵押人實施的不影響抵押財產交換價值的處分或用益行為,沒有干涉的必要。允許抵押財產自由流轉的弊端在于可能損害抵押權人的利益。限制轉讓說認為,為了保障抵押權人的利益,防止欺詐行為,未經抵押權人的同意,抵押人不能轉讓抵押財產。這一規則的問題是,其一,不利于物盡其用;其二,如果沒有滌除權制度予以配套,則可能導致抵押權人的權利濫用。這兩種觀點都已經被我國立法所采納。我國《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采前一種觀點,《物權法》第191條第2款事實上采行了后一種觀點。按照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應當優先適用《物權法》的規則,采納限制轉讓說。
同時,應通過法律解釋的方法以及相應的配套制度完善這一規則,在保護抵押權人利益的同時,兼顧抵押人和第三人的利益。一是應將《物權法》第191條第2款放在《物權法》的大框架中予以體系解釋,確認抵押人作為財產所有人享有自由訂立抵押財產轉讓合同的自由,承認轉讓合同的效力,有利于發揮物的經濟效用;二是允許第三人通過行使滌除權而消除抵押權狀態,以保護交易安全;三是允許受讓抵押財產的第三人在符合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的情況下,取得抵押財產的所有權,但是抵押人必須將轉讓價款用于清償債務。上述制度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限制轉讓說的弊端,從而有效平衡各方當事人的利益。
(摘自《法學》,2014年第1期,第107-116頁。)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