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建偉
超越地方主義和去行政化
——司法體制改革的兩大目標和實現途徑
文◎張建偉*
司法體制的良莠對于實現司法公正的目標起著促進或者促退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司法改革的方案,超越地方主義和去行政化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兩大目標。超越地方主義的改革措施與去行政化的改革措施,前者要強化司法機關整體獨立行使司法權的能力,體現的是對司法機關對外關系的調整;后者要破除司法機關行政化結構和行政式運行的弊端,體現的是對司法機關內部關系的調整。
司法上的地方主義表現為控制并干預司法以維護地方利益和破壞法制統一的行為。地方主義在司法領域的弊害主要體現為:一是破壞法制的統一;二是形成地方割據局面,法制維護國家統一的功能遭到破壞;三是容易加劇司法地方化腐敗;四是地方司法機關受到地方權威部門的鉗制,難以堅守司法的獨立品格;五是不利于司法人員的地域流轉。司法地方化需要通過省級以下司法機關人財物統一管理和司法轄區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加以弱化。《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司法改革勾勒了方向,但并未確定審判員獨立和檢察機關垂直領導的體制,以及將來如何實現全國各級司法機關人財物統一管理的發展方向。另外,這一改革方案目前只是一個粗坯,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刻鏤,例如地方法院院長、地方檢察院檢察長如何產生,辦案經費如何保障,編外人員的存留等問題,很多配套措施需要統合設計。
超越地方主義與去行政化應雙管齊下,避免顧此失彼。“去地方化”的改革措施如果不能與司法機關“去行政化”同步推行,有可能強化省級司法機關對于下級司法機關的行政控制,使司法機關行政化傾向加劇。要避免這一問題,應當將司法機關進行分權化改革:第一,將審判體制改革深化到法官獨立審判層面;第二,弱化檢察機關的行政化體制,賦予檢察官一定的獨立權力,承認檢察官在履行職權時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摘自《法學雜志》,2014年第3期,第34-41頁。)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