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波 鐘燦濤
高等學校專利技術轉化模式與機制研究
范曉波 鐘燦濤
高等學校專利技術轉化率低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當前高校專利技術轉化模式與機制存在的問題,應當借鑒美英等發達國家高校專利轉化的經驗,通過建立與完善以技術轉移機構為主導的技術轉化模式,技術成果及時披露與統一登記管理、專利申請與維持審查評估、技術轉化審查與分類實施、收益分配等有利于技術轉化的運行機制,提升專利技術轉化效率,增強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
高校專利 技術轉化 模式 機制
我國在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中,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存在研發資源匱乏、技術人才短缺、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成果有限的問題,企業的發展乃至國家的經濟增長因此受到嚴重制約。相對而言,高等學校學科綜合、人才集中,信息資源豐富,創新優勢突出,是創新成果產生的重要源泉。高校如何在不沖擊其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核心功能的前提下,有效地將科研成果大規模地轉化到企業,是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近年來,我國高校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快速增長,專利逐漸成為高校技術轉移的重要對象。但是高校向企業專利轉化的情況卻令人堪憂。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市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統計,2001年至2009年北京11所重點高校的專利交易量、轉化率始終保持在較低水平,增幅不明顯,2009年達到最高值,專利交易量也僅僅88件,技術轉化率僅為2.79(該數據來自2010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北京高校專利轉化問題與對策研究”課題組的統計)。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存在高校專利往往通過技術開發、咨詢等合同形式被轉移,沒有以專利轉讓的名義進行登記等情形,專利技術轉讓的統計數據低于實際進行的專利技術交易,以此為依據計算的專利轉化率,必然會低于實際水平。但是北京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率低的客觀現實是存在的。造成高校專利轉化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著重針對高校專利技術轉化模式與機制存在的問題開展研究。
(一)以科研人員為主導的轉化模式不利于高校專利轉化
我國絕大多數高校都建立有開展技術轉移工作的機構,例如科技處、高新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科技園,等等。但是高校目前普遍存在技術轉化機構發揮作用有限,不能有效主導專利技術轉化的問題。高校技術轉化的主要承擔者是課題組及其科研人員。根據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專利技術轉化成功模式及相關政策研究”課題組的調研成果,我國高校中,由教職工自行開發利用的高校占45.53,均由學校統一開發利用的占17.78,均委托專業服務機構開發利用的占3.7,仍有32.99的高校還沒有統一的做法。科研人員自行決定其研發成果是否申請專利、專利是否維持、如何實施轉化。科研人員直接與企業聯系、談判,主導合同簽訂與履行。以科研人員作為主體的專利轉化模式存在多種弊端:
1.是否申請專利,由課題組或發明人自行決定,高校普遍未進行專利申請前的審查論證,導致專利質量不高。科研人員申請專利,一些情況下并不是考慮到專利的應用,而是為了結題、名聲等目的,此類專利即便獲得了授權,也無太大應用價值。況且,基于政府鼓勵專利申請的資助政策,學校對于職務發明專利不需要承擔申請費用,專利申請數量一定程度上還在作為評價科研人員和高校科研能力的指標,高校進行專利申請前的審查沒有動力。由于學校缺少對專利申請前的審查論證,造成了許多專利質量不高的現狀,專利有效轉化失去基礎和前提。
2.是否維持專利由課題組或發明人自行決定并繳納費用,可能導致錯誤放棄專利。在專利申請得到授權后,多數學校并不對是否應繼續維護專利權進行審查論證并作出決策,也不直接承擔權利維護費用,專利年費由發明人或課題組交納。雖然有些學校在知識產權管理辦法中規定對職務發明創造的專利權提前終止進行審批,但實際運行時,審批形同虛設。課題組是動態的,課題完成后,并沒有配備或預留一定資金用于維持專利經費。課題組解散或者一些人員的變動,特別是主要發明人調動、出國、退休,會導致無人繳納年費、維持專利,造成提前放棄專利權;有些發明人對維護專利權缺乏長遠、統籌考慮,雖然做了一些推廣工作,但由于一時看不到實施前景,找不到愿意投資的對象,無法將技術快速轉化為經濟收益而放棄了專利權,當事后有企業主動要求其轉讓該技術時,放棄的權利已無法恢復,從而失去了長遠的經濟利益。
3.如何轉化專利由課題組或發明人自行決定并實施,由于技術研究與服務之外的工作量往往很大,牽扯了科研人員的科研精力,妨礙了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而一些重大的專利轉化項目,單憑課題組或個別科研人員的力量根本無法完成,必然導致專利轉化被擱置,無法產生經濟與社會效益。此外,由于學校缺乏對技術成果利用的統籌考慮與管理,容易引發校內科研人員在成果利用上的矛盾和爭執,相關各方利益難以協調和平衡。
(二)有利于專利轉化的運行機制尚未建立
1.高校普遍沒有建立科研人員職務發明的披露以及相應的成果登記管理機制
科研人員的職務發明創造完成之后,無需向學校披露,學校無法及時掌握技術成果情況。學校目前有多少技術成果,其中有多少申請了專利,這些技術成果是否被利用以及如何被利用,技術成果的利用產生了多少收益,學校對于這些技術成果信息,不能做到心中有數,不利于促進技術轉化工作的開展。
2.高校未能建立有利于專利技術轉化的收益分配激勵機制
高等學校將其包括專利在內的職務發明成果進行轉讓、許可、投資入股所獲取的收益應當在高校與成果完成人之間按一定比例進行分配。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職務技術成果實施后,根據其推廣應用的范圍和取得的經濟效益,成果完成人應當獲得相應的獎勵或報酬。我國部分高校例如中國農業大學等,在其制定的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規定中,明確了技術成果轉化收益的分配規則:科技成果轉讓的純收入,上繳學校15,學院15,成果完成人(項目組)70(30用于科學研究,40可提取現金);科技成果入股,成果完成人(項目組)可部分持有作價股份,其比例視項目情況具體商定。
然而,我國很多高校仍未建立完善的收益分配制度。科研人員無法獲得合理的技術成果轉化收益份額,因此不愿意或不重視向學校披露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發及成果轉化積極性得不到激勵,還引發了一些科研人員私下向企業轉讓技術,以及高校內部不同院系、部門、科研人員就技術成果利用問題發生爭議等現象,嚴重影響技術順利有效轉化。
受此影響,高校的技術轉化很多情況下并沒有通過專利轉化的方式進行,而是通過學校與企業簽訂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等各類技術合同完成的。技術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多參考科研經費分配和使用管理辦法中的科研經費分配和使用機制。例如有的高校規定,學校提取合同標的額的12.5作為管理費(其中學校6,科技處2,學院4.5),課題組酬金限額占25,其余項目經費由項目負責人用于項目支出。該分配比例統一適用于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四類合同,不作區分。
綜上所述,以科研人員為主導的技術轉化模式及相應的運行機制,不僅與高校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相沖突,也無法保證高校技術成果向企業有效轉移。
(一)專門機構主導高校專利技術轉化
美、英、日等發達國家高校秉持的基本理念是高校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和科研, 科研成果開發的商業價值不是高校追求的目標, 而是高校的副產品。這些副產品的商業價值不是由單個的教學科研人員去開發和轉讓,而是由高校設立的開發機構負責組織和轉化。因此,這些高校普遍采用由學校或校外專門的機構主導高校技術轉化的模式,即由隸屬于高校的技術轉移辦公室(如斯坦福大學的OTL),或高校全資控股、獨立運行的技術轉移公司(如英國牛津大學的Isis創新有限公司),或與高校并無關聯的私有的專利管理公司承擔高校的技術轉移。還有幾個大學聯合建立技術轉移辦公室的模式,如日本京都大學和立命館大學共同建立的“關西TLO”等。上述機構雖然類型不同,但相同之處在于高校的專利轉化工作由這些機構全面負責。凡是高校的技術發明,都需要通過成立衍生公司或專利技術許可等方式由技術轉移機構進行轉化。技術轉化機構全程負責高校職務技術成果的專利申請與轉移工作,實施一整套專業、嚴謹和高效的技術轉移流程。采用成立衍生公司轉移技術的方式,往往由技術轉移機構代表與成果發明人共同參與包括申請高校當局的批準、制訂發展規劃、確定結構及股權分配、吸引投資、形成管理層等各個環節的工作,但技術轉移機構并不介入衍生公司的經營。采用技術許可的方式,則由技術轉化機構負責尋找具有市場開發前景的高校研究成果,對其進行市場分析和評估,確定是否申請專利;技術轉移機構的專業授權人員積極發現并聯系可能應用該項成果的企業,與之進行專利許可談判,簽訂協議,并保持與該企業的聯系,以便及時獲得各種技術使用的反饋信息,最后由技術轉移機構負責收取和分發專利許可收入。
(二)專利技術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有效運行
技術轉移機構對于獲得的轉化收益,會在研究人員、大學、學院、技術轉化機構之間進行分配。斯坦福大學技術轉化的現金收益分配是扣除15作為OTL的運營費用以及墊付專利申請的相關費用,剩余的凈收益,1/3歸發明者個人擁有,1/3歸系里,1/3歸學院;牛津大學Isis創新有限公司按以下比例進行分配:7萬英鎊以下的凈收益分配比例分別是研究人員63、大學7、學院(系)0、Isis30;72萬英鎊以下的凈收益分配比例分別是研究人員31.5、大學21、學院(系)17.5、Isis30;72萬英鎊以上的凈收益分配比例分別是研究人員15.75、大學28、學院(系)26.25、Isis30。雖然技術轉化收益的分配比例不盡相同,但各轉化機構一致的做法是:學校作為技術成果權利人,將獲得部分收益,用以支持教學、科研,形成良性循環。在有多個發明人的情況下,收益分配將按照發明人之間的協議進行,如果沒有協議,則平均分配。在此情形下,發明人所在的不同學院之間除非達成分配協議,否則也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如果多項技術組合打包許可,各個發明通常被認為具有同等價值,除非技術轉移機構認為有必要分別確定各個發明的價值,否則發明人也可另行達成協議。對于技術轉化機構,或者先扣除一定比例的收益作為專利轉化的運營和支出費用,或者直接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技術轉化收益分配,有效地保障了發明人的利益,使得學校或學院利用技術轉移收入支持教學與科研,同時也補充了技術轉化機構的經費來源,作為高校技術轉移順利開展的保障。
(三) 探索與創新專利技術轉化方式
在專利轉化實踐中,各學校也在不斷探索更有效率的轉化方式。在2011年跨國技術轉移北京論壇上,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與事業部主任Kevin Cullen博士介紹的一種新的技術轉化模式引起了來自各國的技術轉移專業人士的關注。由于調研發現,盡管高校的知識產權都具有內在價值,但只有5~10的技術成果可以為學校帶來顯著的商業利益,對于其余90的成果進行商業化將非常困難,花費巨大卻難以為學校帶來收益。因此,學校的做法是對于少部分具有顯著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學校將尋求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利用,發放許可或者成立衍生公司。而對于其他學校認為經濟價值不大的知識產權,如果有企業認為某項知識產權有益于社會或經濟發展,并愿意使用,學校就會向其發放免費許可。 該模式預期會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值得借鑒和推廣。
(四)配備專業的專利技術轉化人員
在技術轉化機構為主導的模式下,高校的教授或科研人員本身并不直接從事專利技術的轉化,技術發明人與獲得許可的企業沒有任何正式關系,至多是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技術咨詢。技術轉化工作由轉移機構的專業化團隊完成。技術轉化人員都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各個高校會根據自己學校的學科特色與技術優勢選拔人才。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在專業背景方面,要求轉化人員要具有生命科學、物理科學領域學位,或兩者兼有。除此之外,轉化人員還需具備經濟、法律和管理知識,并擅長談判。他們基本上都具備多年營銷和商業發展方面的商業從業經歷。a柴苗嶺、劉曉:《國外知識產權實施轉化措施綜述(之二)——美國高校知識產權轉化概況分析》,載《科學新聞》2008年第13期,第40~43頁。這些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人才形成特定的組合,確保了技術轉移機構的高效運轉。技術轉移機構充分發揮其組織和管理優勢,避免了科研人員既充當創新成果開發者又充當促進成果商業轉化者的雙重角色,使企業、社會中介組織、科研人員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市場運作模式將科研成果直接轉化成商業價值,讓商業價值成為科研工作者、高校、社會中介組織和企業共享的成果,為大學科研成果的產生和轉化提供持續的動力。b董幼鴻:《關于自主創新戰略主體功能定位的若干思考——牛津大學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體系的啟示》,載《理論與改革》2007年第1期,第50~52頁。高校由此將技術轉移對學校教學、研究職能的可能沖擊控制在最小范圍,很好地化解了學術價值與商業價值可能的沖突,有效地平衡了高校的學術理念與服務社會之間的矛盾。c楊繼明、李春景:《麻省理工大學與清華大學技術轉移做法比較研究及啟示》,載《中國科技論壇》2010年第1期,第147~151頁。
(一)建立以技術轉移機構為主導的技術轉化模式
高校研發投入經由創新過程所產生的成果,常受限于轉化機構未能有效運行,而無法充分發揮效益。應當轉變我國高校現行以科研人員為主導的技術轉化模式,由技術轉移機構主導技術轉化,科研人員則通過咨詢等方式輔助技術轉化。發揮技術轉移機構的主導作用,必須具有信息、資金、人才等保證。我國一些高校的技術轉化部門為校內二級或三級單位,統籌和調配學校資源的能力差是制約其充分發揮技術轉化效能的關鍵原因。因此,對于專屬高校的技術轉移機構,作為學校與產業界的橋梁,其定位應具有相當份量,應為直屬校長或副校長督導的學校一級單位,便于有效和全面地掌握學校技術成果信息,統一調配學校資源服務于技術轉化工作。技術轉移機構履行技術轉化職能,必須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高校應當通過制度規范,建立技術轉化專項基金,該專項基金可以來自政府資助、學校撥款以及從技術轉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不低于15的比例部分。技術轉化人員是技術轉化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技術轉移機構應配備一批在不同技術領域有專長、懂法律、有商務經驗的專門技術轉化人員。技術轉化人員對某個特定技術轉化項目實行專人全程負責,應當以專職人員為主,其報酬應與業績掛鉤,這樣就可以有效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提高轉化效率。
依據學者Markman等人對美國的研究,技術轉移辦公室的規模與技術轉化成效有關,較大規模以及較有經驗的技術轉移辦公室比較容易授權給現有的企業或新創企業。技術轉移辦公室的規模如果較小,常因缺乏資源和專業技能以致不易協助教師進行研究成果的推廣工作。dMarkman,G. D,Gianiodis,P. T,Plan,P. H.,and Balkin,“The Innovation speed: Transferring university technology to market”Research Policy,Vol. 34(2005),No. 7,1058-1075.因此,對于研發成果多、技術轉化經費充足的高校,可以建設高校專屬的技術轉化機構。對于技術成果數量較少、技術轉化經費與人力資源非常有限的高校,與其獨立建立規模小,運行成本高、效率低的技術轉移辦公室,倒不如采用技術轉移的第三方模式,即委托校外公司負責學校技術轉移,或者參考日本的區域性技術轉移辦公室的模式,整合各高校技術轉化的資源,建設區域型或專門技術領域型技術轉移機構。此外,亦可鼓勵某些高校將技術轉化業務委托較具規模的高校辦理。e江雪嬌:《從國家創新系統探討大學技術移轉之發展一美國、日本與臺灣技術轉移辦公室之比較》,載《中山管理評論》2009 年第12期,第971~1000頁。為了集中高校優勢資源,提高轉化效率,技術轉移機構應當根據自己學校或者自身所依托的高校的學科特色與技術優勢,側重某些領域的技術轉化。
(二)建立專利技術轉化運行機制
1.建立技術成果及時披露與統一登記管理機制
高校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果及時披露,統一登記管理機制。當科研人員完成一項技術成果,應及時向技術轉移機構進行披露,技術轉移機構則統一登記管理,建設技術成果信息庫。一項新的研發成果經管理部門登記后,正式進入技術成果的管理系統,該項成果的發明人、各發明人對成果做出貢獻的程度、是否申請專利、由哪個專利代理公司負責代理、處于何種法律狀態、是否被許可轉讓、是否獲得收益、收益分配情況等信息都應進行記錄。這樣做便于學校及時掌握成果信息,進而決定是否申請專利,如何進一步開發利用,合理分配收益。
2.建立專利申請、維持審查評估機制
由于專利申請和維護需要有成本支出,在專利申請和維護方面不能不注重投入和產出的效益問題。高校申請和持有的專利數量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保證專利的質量,看其是否有實際應用價值,能否產生經濟回報。是否申請或維持專利的決定主要視專利的市場前景和單位發展戰略而定。目前國內高校對專利申請通常不進行審查論證,直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提交申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對專利申請費的資助政策。但應當看到,該資助政策必然是階段性的,隨著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的增強,政府會取消專利資助或限制資助范圍,隨之而來的將是申請費用由申請人自行承擔。高校在經費有限的條件下,必然需要對擬申請專利的技術成果進行篩選。一項發明成果完成后,先由發明者向技術轉移機構提交發明報告表披露該成果,然后由專人或專門委員會對該發明進行審查,對經過審查認為具有商業應用價值、符合專利構成要件的發明由學校提出申請;如存在該技術成果無新穎性、無商業利用前景等因素,則決定不提出專利申請。若具有商業價值,但專利保護可能性不大,這種發明則以商業秘密予以保護。
通過專利申請,被授權的專利作為學校的資產,其維護費用應由學校支出,而非課題組。高校應分階段地由專門人員和部門對專利的維護與放棄問題進行審查、論證。如認為需要維持,則由學校繳納費用。發明人或課題組可以提出放棄某項專利的建議,填寫專利放棄審批單,注明放棄專利的理由,由技術轉移機構審查,如經審議,認為該專利不再具有應用價值,學校同意放棄。
高校建立專利申請、維持審查評估機制有兩點好處:一是節省了不必支出的專利申請和維護費用。隨著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的增長,專利申請和維持費的開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如果不考慮該技術成果的價值,任意提出申請,會導致本不應申請專利的技術白白支出了申請費,本不應維持的專利繼續繳納維持費,造成學校經費的浪費。二是有效保護技術。通過學校組織的審查評估,決定是否申請和維持專利,一方面避免了將不適宜專利保護的技術成果被公開,另一方面也避免使有價值的專利因課題組無力繳納年費而被放棄。
3.建立專利技術轉化審查機制
在高校產生的眾多技術成果中,有些屬于市場需求前景明確,能為高校帶來高額回報的技術;而有些屬于內在價值需要進一步挖掘,市場前景不甚明確,難以為高校直接帶來收益的技術成果。對于后者,高校專門組織力量進行轉化,必然花費高,而收益少。由于高校從事技術轉化的人力、資金等資源非常有限,因此,對所有技術成果不加區分,花費同等力量和資源進行推廣轉化,嚴重影響技術轉化效率。應當建立高校技術轉化評估機制,成立專門的技術轉化評審委員會,對于學校的技術成果進行評價、分類,區分重點轉化項目和免費許可項目,分別采取相應的轉化方式。
重點轉化項目是具有顯著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項目,也是技術轉移機構的中心工作內容。重點轉化項目中,如果是企業普遍沒有能力接收的小試技術,技術轉移機構有能力組織完成中試、集成配套工作,則提供資金、設備,集合不同專業領域的科研人員,經中試、集成,最后將相對成熟的技術許可或轉讓給企業。對于重點項目中市場前景較好,企業需求明確,并且有能力接收的技術,由技術轉移機構的轉化人員全程負責技術許可和轉讓工作,包括針對技術成果的市場營銷、技術交易談判、技術合同簽訂、技術合同的履行監督、許可轉讓費用的收取與分配。對于此類技術,學校將不進行技術集成、中間試驗等進一步研發和組織資金投入的工作。對于雖然具有內在價值,尚難以為學校帶來較大經濟收益的技術,可以借鑒格拉斯哥大學的做法,學校免費許可企業使用。高校與企業簽訂許可協議,但企業不需支付許可使用費,只需支付相關專利的維持費用。如果企業在3年之內沒有實施該技術,則高校可終止許可協議。高校通過對分類轉化的安排,一方面明確了轉化重點,便于高校集中優勢資源,改善轉化效果;另一方面,免費許可的方式,便利了企業獲取技術,降低開發成本,擴大了技術的接受范圍,增加了轉化的可能性。
4.建立高校專利技術轉化收益分配機制
有效轉變現行技術轉化模式,激發科研人員的研發和轉化積極性,必須建立和完善收益分配機制。應當區別仍需研發投入的技術開發合同和直接對現有成果進行許可和轉讓的合同,明確利用技術成果產生的收益。如果技術開發合同的內容是在學校已有技術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此類合同雖名為技術開發合同,其實質則包括技術轉讓與技術開發兩方面內容。企業首先需要支付相應對價以取得對學校已有技術成果的使用權或所有權,這個對價即為學校的收益,應在發明人、院系與學校之間進行分配。其次,企業需再支付研發經費委托高校科研人員在該成果基礎上繼續開發,這部分的合同額用于各項人員、設備支出,并不屬于收益。
對于收益部分,在扣除技術轉化部門的管理費用之后,要在學校、學院、發明人之間按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在一項技術成果存在多個發明人的情況下,應當根據各個發明人對該成果的貢獻程度或發明人之間的協議進行收益分配。如果某項技術成果被利用,并持續產生收益,應保證發明人持續獲得其收益份額,不論該發明人是否已離開課題組或退休、離職。發明人所取得的不應只是一次研發項目的勞務補償,也不應當只是一次性獎勵。這種保證發明人取得合理回報的制度安排,將激勵科研人員做出真正有價值的發明創造,并極大地促進發明的轉化實施。f范曉波、喬新亮:《中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比較研究》,載《電子知識產權》 2011年第6期。
總之,高等學校應當在保障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這兩方面主要功能實現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其人才和科研優勢,通過建立與完善以技術轉移機構為主導的技術轉化模式,技術成果及時披露與統一登記管理、專利申請與維持審查評估、技術轉化審查與分類實施、收益分配等有利于技術轉化的運行機制,提升技術轉化效率,不斷增強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
The low conversion rate of university patent technology has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such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mmercialization model and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patents,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universit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o establish new patent commercialization models and mechanism leading by technology transfer department, such as invent disclosure and registration, as well as evaluation of the patent application and revenue distribu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commercialization effectiveness,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university to serve society.
university patent;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model; mechanism
范曉波,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北京知識產權研究基地研究人員
鐘燦濤,北京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員,理學博士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共建項目“促進北京高校專利轉化政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