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關于中國式養老的幾點思考
張玉梅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是習近平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對“中國夢”的闡釋。強國夢是世世代代中國人不懈追求的夢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奮斗中,夢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國家富強了,人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而人民的幸福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理想。從這個角度講,“以人為本”是中國夢的核心,中國夢以人為起點,又以人為目的,沒有人民幸福,也就無所謂中國夢的實現。
讓人民幸福,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實踐。中國夢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十八大講話立足當代對美好生活的具體描繪,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切實可實現的理想,指出了社會發展前進的方向。
在老齡化浪潮洶涌而至的今天,“老有所養”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話題。在未富先老的中國,面對龐大的老齡隊伍,養老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家一戶的私事,而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必須面對的難題。
老人是這個社會中真正的困難群體,他們失去了勞動能力甚至自理能力,需要家人、社會、國家的關愛和照顧才能生活下去。他們的未來就是變
老,再變老,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快樂度過剩下的每一天。同時他們也是一個我們必須敬之愛之的群體,因為他們曾經是這個社會的建設者,是財富的創造者,理應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感恩。隨著時間流逝,人人都會變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善待每一位老人,就是善待我們自己。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使老人幸福生活,安度晚年,是老人們的權利,也是一個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老有所養,是“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老齡化的到來是一種現實,客觀規律不可抗拒,我們必須面對。滾滾大潮不會停下自己的腳步,是踉蹌跟進、倉促應付,還是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必然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所以,積極行動,尋找適合中國的養老模式,是當務之急。
中國傳統上以家庭養老為主,家庭成員之間的扶養幫助是養老的主要方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對家庭成員責任義務的規范,調整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的關系。“孝”是反映家庭中長輩與晚輩之間關系的范疇,指晚輩對長輩的侍奉。孟子言:“孝之至,莫大于尊親。”侍奉老人不僅要生活上贍養,更要給予精神上的滿足。所以,在中國養老體系中,孝敬、孝順是極其重要的概念。
基于“家天下”統治模式的需要,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極力倡導以孝治天下。“孝”和“忠”在古代文化中是可以并列提起的兩個概念,相比于“忠”而言,“孝”是更為根本的東西,在統治者看來,所謂“忠”其實是“孝”的推而廣之,孝親與忠君在文化取向和功能上是一脈相承的。 “百善孝為先”,“孝”成為壓倒一切的倫理規范,甚至成為人之為人的根本性標準,所謂“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而唯一能與“孝”抗衡并令其權變的是“忠”,所謂“忠孝不能兩全”等,便是對古代人們在忠、孝二者之間選擇取舍的描述。
由于統治者極力倡導,孝道在中國得到了系統完善的發展,不僅具有道德倫理意義,更具有了政治上的強制規范作用。關于孝,在人的生老病死各個階段都有著太多的規范和內容,豐富到繁瑣的繁文縟節約束著人們的言與行,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孝文化為依托的家庭養老模式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剔除愚孝愚忠、三綱五常等封建糟粕,孝文化成為中國式養老獨具特色的內容。
今天,經濟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帶來了生活環境的變化,如家庭結構由大家庭向小家庭的演變,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形成的農村勞動力職業選擇的變化,生活節奏加快和工作壓力加大帶來的人們行為方式的改變等等。這些變化對傳統價值觀的沖擊是極大的。人們赫然發現,原來備受推崇的孝道似乎已風光不再,家庭也無能力再承擔起養老的重擔。養老不再是個人的、家庭的私事,更是國家、社會的責任,“老有所養”是需要國家、社會和家庭共同承擔的重任。
新的養老模式的構建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現實中,養老模式多種多樣,總起來說無非離家養老和居家養老兩種。
離家養老主要指社會養老,即老人入住養老機構集中養老的模式。這種方式的優勢明顯:有專門的場所和專門的服務人員,老人能得到全面的專門的醫療和照護服務;老人們集中在一起,具有人際交往上的便利等。其最大的缺點是遠離家庭和親人,老人感情慰藉方面的需要往往難以滿足。不得不提的是,專業養老機構資源短缺,供不應求,根本無法滿足日益龐大的老人群體的需要,所以多數老人無法選擇社會養老。
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在家庭居住與社區支持相結合的一種養老模式,是近年興起且在實驗中的新型養老方式。居家養老不同于傳統的家庭養老,而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日常照護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這種方式不離開家庭和親人,老人可以在接受社會化服務的同時享受親情,深得老人認可。但居家養老是一種尚在探索中的養老方式,缺乏規范指導,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不管哪一種養老方式,都離不開國家、社會、家庭的共同支持,尤其是家庭、親人的關愛,是老人生活幸福的最重要源泉。社會化的家政服務人員可以幫助兒女照顧老人,卻不能代替兒女盡孝。家庭和親人的情感支持,是任何其他人和機構都無法替代的。所以,發揮孝文化在養老中的積極作用,是構建中國式養老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在現代社會弘揚孝道,有必要關注以下幾個關系:
其一,“大家”與“小家”的關系。傳統的孝道以孝親為核心內容,基本局限于小家庭范圍內晚輩對長輩的奉養。在社會化養老模式代替家庭養老模式成為主流的形勢下,“孝”的內容也應該與時俱進。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培育尊老愛老的道德風范。如此,則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人人都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成員各有權利和義務,每個人都恪守本分盡職盡責,從而達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老有所養也就不再僅僅是一種理想而變成了社會現實。由小愛到大愛,由孝親到尊老愛老,這是對傳統孝文化內涵的豐富發展。
其二,道德與法律、情與法的關系。孝敬老人,既是一個道德問題,也是一個法律問題。僅就物質層面的贍養而言,法律的功能是明確的。然而,養老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供養,數量眾多的空巢老人最缺乏的往往不是物質滿足,而是日常照料的缺失和情感精神上的無所寄托。就孝敬老人而言,道德的功能遠遠大于法律,法律所維護的只是道德底線。就拿“常回家看看”被寫進法律來說吧,法律只能起到監督和威懾的作用,卻無法填補情感的缺失,當需要動用法律武器解決親人之間的紛爭時,親情也就所剩無幾了,老人幸福更是無從談起,即使兒女的行為達到了法律的要求,離真正“孝敬”恐怕還有一段距離。“常回家看看”,對老人來說是一種福利,是兒女給老人的福利。
“父母在,不遠游”的時代已經遠去了,集生活照料與精神奉養于一體的家庭養老模式不復存在。但一定會有更好的養老模式可以兼顧親情與發展需要。建立更多的養老機構,完善養老設施,創新發展多種養老模式等,是民生建設的剛性需要。老人問題解決好了,國家才能輕裝上陣,在經濟發展上取得更大成就。
老有所養的最高境界是讓老人精神愉悅,生活幸福。老有所養總的來說包含三個層次的需求:一是經濟上的保障,二是生活上的照料,三是感情上的慰藉。要達到使老人精神愉悅、生活幸福,必須三個需求同時滿足。相對于前兩個需求而言,第三個需求即情感上的慰藉最不容易滿足,也最能影響老人的幸福感。
老人要想有一個幸福的晚年,除了獲得社會的幫助和來自家庭的關愛以外,很大程度上還仰仗于老人的自我調整,包括觀念的調整,感情的調整,生活態度的調整等。
一是觀念認識上的改變。老人一般對孝道具有較為傳統的理解和認識,往往不自覺拿過去“孝”的標準來要求子女,當期望和現實不一致時,便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影響幸福感的提升。時代變了,條件變了,人的觀念也要變化,不然既苦了自己,又苦了親人。從“養兒防老”到“生兒不能養老”,這個變化是客觀的,也是殘酷的。從社會發展來說,由家庭養老到社會化養老是大勢所趨,是發展的客觀需要。但對個體成員來說卻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對于老人而言,這種無奈幾近殘酷。家庭、社會要積極幫助老人改變觀念,讓老人對養老生活有一個清醒認識,進而主動接受養老安排,自主規劃養老生活。
二是擺脫情感依賴。老人一般都會對家人產生依賴,不僅在生活上依賴,更在情感上依賴,有些老人對孩子的依賴甚至達到了不可理喻的“粘人”程度,這對老人自己和子女都是一種負擔。究其原因,是由于老人對自己不能掌控命運心存恐懼,缺乏安全感,害怕被遺棄,害怕孤單寂寞。因此他們愿意待在熟悉的環境里,希望親人能常伴左右。然而社會化的養老方式使這種希望變成空想。于是養老院里的老人、獨居的老人,想家想親人成為常態。那些居家養老的人,白天也往往是保姆相伴。老人情感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便無快樂和幸福可言,生活質量大打折扣。所以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離家養老,老人精神上的自理自立是必需的,期望兒女日夜相伴、事必躬親也是不現實的。社會變化了,兒女的盡孝方式也在改變。學會適應養老生活,擺脫情感依賴,是幸福生活的開始。
三是以積極的態度對待養老生活。變老是一種現實,與其被動應付不如積極應對,積極地活,認真地活,有品質地活,主動安排自己的養老歲月,提高養老水平和生活質量。被動與主動是兩種態度,更是兩種狀態,現實中的景象恐怕會有天壤之別。在物質水平相近的條件下,不同的態度或許會產生兩種不同景象:一方或是笙歌燕舞、鳥語花香,另一方則是滿腹惆悵、凄風苦雨。老人要有自己的追求,構筑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生活充實了方能精神愉悅,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人人會變老,家家有老人,妥善解決養老問題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民生建設大事。老人幸福了,家人安心了,社會和諧了,國家穩定了,中國夢的實現也就為時不遠了。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