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深遠
核心價值觀是教書育人之基
王深遠
習近平同志今年五四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向全國大學生提出了“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核心價值觀標準,明確了新時期每一名中國青年、中國大學生的共同理想和道德準則。作為民政部直屬院校,直接培養社會服務管理人才的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將其有機融入教學育人實踐,對于正確把握辦學方向,堅持全面育人理念具有更加特殊的現實意義,也是培養“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合格民政職業學生的必然要求。
把握民政職業學生知識結構,在拾遺補缺、注重實操中實現勤學。為學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鉆研、貴在有恒。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可對于民政職業學生來講,在勤學上有兩點先天不足,一是大多數學生不是“勤學”的好學生,也就是沒有養成“啃書本”的習慣。二是基礎知識薄弱,有些甚至是“斷門”。鑒于這種現狀,在勤學上必須把握好兩點:一個是拾遺補缺。雖說民政職業學生通過單招、定向培養等方式“曲線”進了民政院校的門,但相當一部分基礎知識難以滿足現代民政職業人才的需要,必須通過“強制灌輸”,補上文化基礎課,為通用基礎課的學習,為將來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第二個是注重實操。在補學文化基礎課的基礎上,盡早、科學地從專業特點著手,讓學生從認知教育入手進入實際操作,增強“學”的興趣和動力,改變“學”的方式和手段,實現“學”的目的和效果,進而實現民政職業學生的“勤學”。
牢記民政為民的服務理念,在培養憐憫、關注人性中實現修德。“德者,本也。”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梁啟超先生對人們進學校學習的目的有過直白、科學地回答——“為的是學做人”,進而回答了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有道德的人,否則就是“販賣知識的雜貨店”。樹立社會公德,是每名大學生成長、進入社會的必修課。對于民政職業院校來講,僅僅做到以上還不夠,還必須特別重視職業道德的培養。必須把“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為民解困”的服務理念,作為基本道德思想來追求和堅守,這也是對民政職業學生“修德”的特殊要求。這就要求民政職業院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憐憫之心,同情之心,大愛之心。民政職業學生畢業后所面對的大多數是困難群體,必須把人性關愛、心靈慰藉放在首位,不單單是技能施展,還要融入真心,對服務對象給予全面的人文關愛,深扎一份對人民群眾的真感情、慈愛之心。因此,民政職業學生更應從做好小事、注重小節、關注人性開始起步,見賢思齊、見善思進、見弱思助,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包容、學會關愛,具備基本的民政職業修養。
立足民政事業發展大勢,在發展自我、服務社會中實現明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們付出的辛勞才能結出果實。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面對紛繁多變的社會現象,面對職業院校學生現實的就業、發展困惑,民政職業院校必須幫助其學生在發展自我中實現服務社會的價值追求。一方面,要通過校企聯合、專業設計、實操展示和社會需求融入等,堅定民政職業學生對民政職業的決心,對所學專業價值的正確研判,最大限度地減少疑惑、彷徨、失落,克服怕臟、社會認可度低等障礙,實現在校和初次就業的“心理起步”。另一方面,要通過形勢報告、社會實踐和社會需求預測等,引導學生跳出專業看就業,立足國情看發展,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從國家和民政發展的大勢中看到民政社會職業發展的前景,看到高素質職業人才在實現“小康”社會建設中的價值和作用,堅定民政職業學生對服務社會和人民需求的信心和決心,進而更好地明辨當前和未來,區分正誤與主次,對專業發展作出正確選擇,對價值體現作出正確判斷,為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作出民政職業學生應有的貢獻。
遵循民政職業發展規律,在自我加壓、科學規范中實現篤實。篤實,貴在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成功的背后,永遠是艱辛努力。民政職業,有些是要受得了寂寞、忍得了冷遇的,雖說專業技術含量有些不高,但關系千家萬戶,連著生活點滴。隨著人們對社會服務標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性化、規范化需求的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設置必須注重專業的內涵外延,必須注重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禮儀的潤化。學生必須從基礎業務、基本技能抓起,克服“工匠”、“跑堂”意識,注重點滴積累和環節磨練,努力向專業、技能、行業的“能手”、“大師”、“標兵”沖刺,為社會提供更加規范、科學的服務,使更多民政職業學生在實現“中國夢”中,扮演好更加稱職、合格的民政社會服務角色!
(作者系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