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紅
完善居委會組織法之我見
張衛紅
城市居民委員會作為一種群眾性自治組織形式,為城市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社會建設和社區建設的深入發展,居委會制度運行及居委會工作仍存在很多不適應的地方,需要在堅持“三個不變”(自治的性質不能變,基層政府與居委會的指導關系不能變,自治的功能不能變)的前提下,對《居委會組織法》做出適當的修改與完善,使之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更好更大的作用。為此,本文提出如下修改建議供參考。
社區居委會是一個自治組織。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城市居民委員會制度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強調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實現政府管理和基層民主有機結合。建議在修改《居委會組織法》時,一定要明確社區居委會的性質,做好定位。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自治功能,發揮居民自主管理作用,另一方面仍需延續社會管理行政服務的作用,滿足居民對社區服務的要求,不斷豐富社區居委會作為公共服務平臺的功能,但不應無限擴大延伸行政職能,要明確社區居委會不得承擔涉及政府職能部門的執法職責相關工作,將社區從實際的眾多政府性事務中解脫出來。
修改《居委會組織法》,在居委會工作職責方面,要分清哪些工作是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必須自己完成的;哪些工作是必須由社區居委會協助完成的;社區居委會協助完成的工作,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該提供什么條件;哪些是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等。明確居委會工作職責,關鍵是厘清街道辦事處及政府職能部門與居委會的關系,改變居委會作為政府部門“手腳”的現狀,把政府與社區的關系界定為“指導與協助、服務與監督”的關系。
明確居委會職責,強化其自治功能,有賴于相關制度的保障,建議實行“兩份清單制”:一份是行政部門依法行政清單,列出有法律法規依據需延伸到基層、需基層自治組織協助政府完成的事項;另一份是基層自治組織依法履職清單,從而做到明晰權責、理順關系、還權基層、依法辦事。落實清單制的過程,要做到變指令為協商,確需基層協助完成的工作,先協商、再準入,改“責任書”為“協議書”;變考核為評估,既評估基層自治組織依法履職情況,又評估政府部門依法行政情況,有機結合、互相促進;變無償為有償,按“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切實增強基層自治組織承接公共事務能力,從而形成政府與基層自治組織之間平等、互動、合作的伙伴關系。
針對現在社區居委會的規模和組織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社區居委會的管轄范圍和服務范圍要合理。社區居委會的管轄范圍要便于管理、便于服務、便于居民自治,要充分考慮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和人口規模、管理幅度等因素,每個社區一般應不超過3000戶。
第二,依法健全社區居委會下屬的委員會。(1)調整充實社區居民委員會下屬的委員會設置,建立有效承接社區管理和服務的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群眾文化等各類下屬的委員會,切實增強居民委員會組織居民開展自治活動和協助城市基層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加強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2)選齊配強居民小組長、樓院門棟長,積極開展樓院門棟居民自治,從而形成居民委員會及其下屬的委員會、居民小組、樓院門棟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居民委員會組織體系新格局。
第三,規范社區居委會和各種專業服務機構的關系,形成推進社區工作的合力。為應對社區居委會承擔的日益繁重的社區管理和服務任務,轄區人口較多、社區管理和服務任務較重的居委會可適當增加若干社區專職工作人員或建立社區服務站、社區工作站、社會工作站等專業服務機構,在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統一領導和管理下開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進一步規范居委會民主選舉程序,穩步擴大居委會直接選舉覆蓋面。要明確居委會選舉由居民推選產生的居民選舉委員會主持。明確居委會成員的資格條件,引導居民把辦事公道、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熱心為居民服務的人提名為候選人。明確流動人口在居住地參加居委會選舉的方式方法,保障他們的民主政治權利。建立居委會罷免制度,細化、完善居民會議罷免、撤換、補選居委會成員的程序,保障居民對居委會的監督權。
在修改《居委會組織法》時,也要注意處理好社區居委會與居民、業主、物業、轄區單位、社會組織等各方面的關系,尤其是要處理好社區“三駕馬車”即社區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組織之間的關系。要明確居委會指導、監督業委會的具體職責、具體手段。在服務居民群眾的過程中,社區居委會干部也要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多采用一些居民群眾有共同利益點的方法,調動參與的積極性。要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三方聯動機制,建立健全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三方協調機制,及時調解物業服務糾紛,維護雙方合法權益。積極支持物業服務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要主動接受社區居委會的指導和監督;召開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會議應當告知相關社區居委會,廣泛聽取所在社區居委會的意見。
武漢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