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守昆
混合所有制經濟如何“混合”
葛守昆
何謂“混合所有制經濟”?顧名思義,應該是不同所有制混合形成的經濟。具體包括這樣兩種形式:(1)一個社會或國家中并存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所有制經濟。比如,既有私有制,也有公有制。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遜的經濟學中就有混合經濟的思想,他指出,在現代經濟條件下,既帶有市場成分也帶有指令成分。我們去過以色列,那里既有私有制經濟,也有完全自愿基礎上形成的公有制經濟組織“基布茲”,不過與過去相比,這種公有制經濟組織已經明顯減少。(2)在一個企業內部,同時并存著公有私有兩種不同所有制主體的形式。比如在某個企業和項目中,既有公有資本的投資,也有私人資本的投資。這里,私有制容易理解,問題是公有制,長期以來,經濟學者們和實際經濟部門基本上將公有制主要局限于政府作為所有者的所有制形式,對以色列“基布茲”式的公有制,還有合伙制的公有制相對漠視。究其原因,主要是現實經濟生活中非政府所有者形態的公有制經濟不夠典型,不具有重要地位。人們談論公有制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主要針對的是政府作為所有者的公有制經濟,比如國有企業、國有經濟。
目前,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方面,社會的熱點和重點基本上都放在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如何吸收民營資本方面,各級政府出臺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政策也主要集中于此。可是,問題的焦點在于,國有企業、國有經濟究竟如何與民營經濟或私有制經濟混合?我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必須明確界定國有企業屬于什么性質的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屬于什么性質的企業?國有企業是不是市場經濟的競爭主體?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不是很清楚。按照改革的目標,以國有經濟形式存在的企業即國有企業,在嚴格意義上不應該再是市場競爭的主體。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主要存在于計劃失靈的領域,是典型的市場經濟的競爭主體。國有企業與這些企業屬于不同領域的經濟實體,互相之間基本上平行運行,沒有交點。否則,作為壟斷企業的國企特別是央企怎么可能與非國有企業構成平等的競爭。如果允許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國家作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又是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宏觀管理者,如何處理好不同類型企業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又怎么能保證其公正性?多年來,我們一直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國企改革的目標模式,這過于籠統和簡單。那些壟斷性的存在于市場失靈領域的國有企業,能解決政企分開、產權明晰的問題嗎?實際上,這很容易誤導國企改革。
其次,必須明確什么樣的國有企業可以吸收民營資本的投資。國企改革,核心是解決其分類改革的問題。即對現有國企進行嚴格分類,搞清楚哪些屬于帶自然和行政壟斷的企業,哪些屬于市場經濟的競爭主體。對前者,不存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問題,如果這類企業資金缺乏,可以增加財政撥款,可以發行政府債券,也可向銀行融資。后者,則有一個由現行國有向非國有過渡轉制的問題,這類企業是可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它在成為非國有企業之后,可以發展單一的私人所有制企業,也可成為合伙制的企業,還可成為自愿組合基礎上產生的非政府性質的公有制企業,可以與其它所有制企業相互投資和參股。
最后,必須明確國有企業一定要完成改制后才能吸收民營資本的投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具有壟斷特征的國有企業不能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現在屬于壟斷但應該放棄壟斷需要向民營經濟開放的領域,這個領域的國有企業需要向非國有企業轉變,但必須通過規范化的改制轉型,與作為國有經濟所有者的國家在行政上脫鉤、經濟利益關系理順以后,方可與其它非國有經濟相互投資和融資,發展成混合所有制經濟。為什么特別提出這個問題?主要是現有已經改制的國有企業,并沒有認真和完全解決與行政脫鉤、理順利益關系,包括一些已經上市的國有央企,一方面繼續國家控股,繼續帶有壟斷屬性,保持政策性經營色彩,另一方面又以市場競爭的主體身份出現,從市場上獲取經營收益和利潤,既違背了壟斷性國企不能上市發行股份的理論要求,又搞亂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影響到公平的市場競爭。同時,還容易產生嚴重的腐敗現象。所以,必須通過嚴格規范的國有企業改制,不留尾巴,確保原先的國企與行政完全脫鉤、利益關系真正理順,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以后,才能將這類企業與其他非國有企業相互融資和投資,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上重要的工作日程。
作者為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