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東
當前形勢下如何看浙江經濟的發展前景,想必是大家共同關心的焦點。分析把握浙江經濟的發展前景,一般而言,有三大任務,可概括為三句話:狀其形、觀其勢、謀其策。稍作解釋,一是準確描繪經濟發展的現狀特點,關鍵在一個“準”字;二是敏銳捕捉經濟發展的變化趨勢,關鍵在一個“敏”字;三是對癥謀劃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關鍵在一個“對”字。這就決定了,在方法上我們必須在總量與結構、短期與長期、靜態與動態、宏觀與微觀既統一又對立的運動變化中辯證地對浙江經濟發展前景加以分析把握。當前,特別要置于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大趨勢中加以看待與謀劃。有了這樣成竹在胸的認識與方法論的準備,才有可能在經濟發展前景的研判上明察秋毫、見微知著,在宏觀決策上對癥施策、精準發力。
一方面,事實勝于雄辯,數據最能反映經濟生活的實際與趨勢。得出浙江經濟“既行得穩、又致其遠”的結論,一切盡在經濟運行的數據及其分析當中。另一方面,又必須保持清醒而堅定的頭腦。因為“行穩致遠”絕對不會自動出現,浙江經濟這艘巨輪的“行穩致遠”還需我們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與聰明才智。簡言之,謀其策,亦即浙江經濟如何“行穩致遠”。“行穩”的關鍵在于保持持續的發展速度,大起大落是“行穩”的大忌;“致遠”的關鍵則在于培育新的增長點。筆者認為,浙江經濟的行穩致遠具有重大戰略機遇意義上的“三大新增長點”:
第一大新增長點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再創浙江體制機制新優勢。對浙江而言,當前最大的新增長點就是深化市場化改革。簡政放權,逐步建立以“三張清單一張網”制度為核心的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所有這些加快推進浙江經濟市場化進程、使市場發揮決定作用的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動作,不僅深入人心,而且日見成效。隨著企業經營隱性成本的逐步降低,企業的效益與活力進一步增強。一季度,全省新設企業4.5萬多戶,同比增長47.1%;新設個體工商戶11.3萬多戶,增長13.2%。與此同時,深化市場化改革也大大提高了工業企業的信心,3月份浙江企業在回答“未來3個月內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時,回答“上升”的占41.9%、“變化不大”的占50.8%,、下降”的占7.3%,1—3月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信心指數分別為51.8%、66.2%和67.3%,呈逐月回升態勢。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市場的紅利、改革的動力、微觀的活力都將極大釋放與奔涌。
第二大新增長點就是進一步加強改善民生,在不斷增進社會福利的進程中推動經濟壯大。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一心一意為人民福祉謀利,歷來是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要進一步強化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滿意導向,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在確保農民增收方面經常翻翻賬、時時對對表;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完善全民覆蓋、城鄉協調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著力深化“平安浙江”建設,努力使浙江人民在進一步富起來的同時,更加幸福起來。
第三大新增長點就是進一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生態經濟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亮點與金名片。浙江正以“重整河山”的雄心和壯士斷腕的決心,以治水治污為突破口,既打出轉型升級新天地,又取得生態文明新進展,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新路。一方面,在貫徹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的決策部署方面,要不斷完善環境保護區域協調和跨區域綜合治理機制,不斷增強對資源環境管制的統一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要始終嚴把生態紅線,打好環境整治攻堅戰,實行差別化的區域開發管理政策,不斷優化區域發展布局。為此,我們已經明確提出取消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市)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等實質性改革舉措。唯有如此,不斷持之以恒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以生態立省為方略建設美麗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