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詩立
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會議提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提倡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讓人與水和諧相處。省《政府工作報告》把“五水共治”作為重心之一,明確把壓縮的“三公經費”30%用于治水。省里成立了由副省長牽頭的“治水辦”。各級黨政負責人紛紛成為“河長”。治水需要水利工程建設,也需注重水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注重工程治水與非工程治水的有機結合,唯如此才能實現治水的有效性、可持續性。
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治水工作,已開展“萬里清水河道”、“農村居民安全飲用水”、“小流域綜合治理”、“河道治理”,以及“清潔水源行動”、“農田水利”等系列工程,取得了突出成就,為“五水共治”奠定了較好基礎。2012年,全省水質達到或超地表水環境質量III類標準的斷面占64.3%,較上年提升1.3個百分點,劣V類占14.5%,下降4.1個百分點;湖泊水庫水質為I-III類的占81.3%,較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劣V類占6.3%,下降6.2個百分點。
也應看到,無論是此前的系列治水工程,還是現在的“五水共治”工作部署,都體現了“重整河山”的英雄氣概,都側重于通過人對自然環境,特別是水生態環境的改變,包括水壩水電、防洪堤、橡皮壩、引水調水、排水留水等工程的建設,來實現預期的目標,而相對忽略了對水生態環境自身的尊重與精心保護,以及良好水生態環境對治水本有的貢獻與良性循環。現有相關治水的績效考核也側重于水質等級的提高、防洪排澇能力的增強等,而相對忽略了水生態環境的完整性、優劣性考核。
浙江水生態環境整體上令人堪憂。因環境保護部門側重于污染治理、水利部門側重于防洪排澇能力提升、建設部門側重于安全飲用水供應能力增強,目前無專門部門對全省水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監測、評價,也缺乏系統、可靠的數據來保障科學決策。明顯的是,浙江山區幾乎所有溪流上都建有大大小小的電站,部分山區縣市高達100座以上。這些電站不僅使溪流的水生態系統遭受了嚴重破壞,大量珍惜水生動植物與自然景觀不復存在,也使下游河道防洪排澇能力、自然凈化能力下降,水生動植物生存環境惡化。同時,小流域整治、河流整治等工程建設,基本上都是通過河道截彎取直、河道溝渠化等來進行,這有助于增加耕地量,有利于工程量的考核乃至通過增加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但河道截彎取直很可能不利于防洪減災,加劇了洪災的爆發頻次及其破壞能力;河道溝渠化則將使因寬度下降、彎道減少等而造成河道納洪能力減弱,可能導致防洪堤越修越高,防洪安全性能越來越脆弱,更可能使河流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河流優質生態品(魚類、貝類等)供給能力下降,自然凈化能力降低。
類似,為了美觀,許多城鎮在穿城而過的河道上修建了不少橡皮壩、水泥壩來蓄水,以保持河面的寬闊、水量的充盈,但不利于魚類的洄游取食、產卵等活動,而破壞了水生態系統。此外,水生態系統是一個流動性生命系統,也需通過流動才能健康存在。“河長制”的實行有助于明確河道水質提升的責任方,但也需防止以鄰為壑現象的發生,包括把某些污染嚴重河段“湖泊化”,或通過水閘的不合理設置與排放等來逃避問責,這些行為無疑也可能使水網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下降。
作為江南水鄉,浙江在人與水和諧相處上歷史悠久,已積累不少傳統智慧,值得好好傳承。例如,保持水網暢通性,基本不存在斷頭河,這既有利于流水不腐,也有利于水生動物的自由流動;保持水岸自然性,水岸的自然彎曲與寬窄分布,既增強了河道的防洪與排澇能力,也有利于動植物生態系統的健康生存,有利于河道自身防洪、凈化能力的增強;注重生態循環完整性,每年冬季清理污泥,既可作為有機肥增加農田肥力,也可改善水的流動性及河道對生活污染的凈化能力;生態化處理生活污水,包括動物排泄物作為有機肥用于農田耕種,通過濕地系統使部分生活污水物自然分解轉化等;建設碇步,既解決了河道蓄水和人畜通行問題,也保障了魚類等的自由通行而使水生態系統保持了完整性。
當然,歷史上浙江人民也通過錢塘海堤建設、杭州灣臺州灣灘涂圍墾、各類水閘設置等來“改造”自然,但總體上都是建立在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基礎上的,而實現了人與水的和諧相處。
治水是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充分明白治水的目的不僅在于倒逼經濟轉型升級,也不僅在于增強防洪排澇和安全飲用水供給能力,更在于更好地實現人與水的和諧相處,在保障水更好服務于人類需求的同時,更好地實現良好水生態環境的尊重與保護。浙江“五水共治”在加強必要的硬件工程建設同時,還需在戰略高度上充分吸取歷史經驗與教訓,富有智慧地加強水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并以此為核心與靈魂,來統籌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生活方式轉變,積極實現人與水的和諧相處。為此,提出以下建議供參考:
——“治污水”上,除需加大污水處理廠的截污納管能力建設和處理等級提升,并配套好污泥無公害填埋場或焚燒發電站建設,避免二次污染外,還需推廣生活污水生態化處理濕地系統或沼氣發電點建設,并對平原和運河水網加大淤泥的定期挖取,加大水生動植物系統的科學研究與人工修復,來增強河道的自然凈化能力。
——“防洪水”上,除建設“非上不可”的防洪堤外,還需加強對全省水壩水電站的全面調研,加快制定分類整治計劃,除少數電站可保護外,相當部分需調整功能為防洪供水,大部分則需廢除以保障流域生態用水需要;要轉變水利工程就是“修堤筑壩”的思維,嚴格限制河道截彎取直、河道溝渠化,多信賴河道天然的防洪能力,對必須建設防洪堤的也需采用保留河道自然岸線,離岸20-100米在建壩的方案,以保證河道有充裕的長度與寬度,更可保護好河道水陸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對為增添城市美觀而建的橡皮壩、水泥壩,絕大部分需廢除,對需必要保留的也應改造為長灘型碇步,既可作為城市景觀及步行通道,更保障魚類等可通過長灘逆流而上進行正常的產卵、索食等活動。
——“排澇水”上,除需加強必要的排水河道、抽水泵房建設外,也要加強泄洪濕地的保留保護,或者恢復乃至新增必要的泄洪濕地,平時則可作為改善城市小氣候環境的“腎臟”。同時,切實加強杭嘉湖平原、溫黃平原等重點地區的地下水資源的保護與恢復,減少地面沉降現象,增強抗澇能力。
——“保供水”上,除需加強現水源地保護和第二水源地建設外,還需加強流域生態涵養能力建設(森林系統保護、林相改造、水土流失治理等)、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廣使用有機肥無殘留農藥,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使水源地更加優質、豐富。
——“抓節水”上,除需加強節水農業和節水工業的技術改造與推廣、中水回用的工程建設與利用外,還需全面推行階梯性水價政策,用市場化力量調整各主體的經濟行為,保障各行各業“浪費不起水”;加強節約用水宣傳,使所有人都明白節水的重要性、節約用水是重要美德。
總之,水是有生命的,治水的根本路徑在于尊重好自然規律、保護好水生態,實現人與水和諧相處,而不是通過“重整河山”來馴服它,更不能單純地服務于人類欲望。只有如此,治水才會是科學、有效,可持續的,才能體現出大視野、大智慧、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