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金融危機以來,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狀況備受各方矚目,從中央到地方對中小企業擺脫困境、創新發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毋庸置疑,創新是激發企業活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小企業創新狀況究竟如何,創新還面臨哪些瓶頸或制約,諸如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去探究。為此,筆者以杭州為例,選取了1000家中小企業作為樣本企業,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尋求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應對之策。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對創新的概念進行了界定,認為創新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按照熊彼特的定義,企業創新活動可以歸為三大類: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管理與組織創新。
從技術創新看,當前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研發機構缺失、創新能力薄弱等現象。據調查,74.8%的中小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發部門。僅有19.1%的中小企業新產品或新技術來源于自主研發,13.7%的中小企業則來源于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或專利權收購,67.2%的中小企業則來自于模仿等其他途徑。
從市場創新看,電子商務這種新興的商業營銷模式在市場拓展方面的作用還遠遠不夠。目前僅有33.8%的中小企業通過互聯網開展商業貿易活動;在已開展網上貿易的企業中,網上貿易額占企業總貿易額比重10%以下的企業占比高達53.2%,10%-30%之間的企業占比為35.1%,30%以上的企業占比僅為11.7%,電子商務在中小企業營銷應用中尚未廣泛普及。從企業品牌知名度來看,認為自身品牌知名度高或較高的企業占比僅為21.2%,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對自身品牌知名度并不滿意。
從管理和組織創新看,中小企業主大多既是所有者又是經營者,家族化管理色彩濃厚,企業管理的規范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辦公自動化和企業網站建設三個領域實現的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企業占比分別達到70.3%、40.9%和33.6%,但在生產現場管理、研發設計和商務營銷等價值鏈核心領域的信息化程度反而較低,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和規范化建設任重道遠。
中小企業無論在技術創新、市場創新還是管理和組織創新方面都不盡如人意。中小企業創新陷入困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一,資金匱乏。據調查,認為資金不足引致創新難的企業占比為56%,位列各種創新制約因素之首。據調查企業反映,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動輒面臨融資難問題,更無力提及投資研發新產品。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的企業占比高達51.2%。61.1%的企業建議政府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
其二,缺乏高端創新型人才。50%的中小企業認為創新型人才缺乏是企業創新難的一個主要因素。調查顯示:中小企業員工以初中及以下學歷及職業高中為主,其占企業總人數比重為93%;相比之下研發人員嚴重不足,71.4%的中小企業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比例不足5%。
其三,市場風險較大,企業創新意愿較低。47%的中小企業認為市場風險較大,創新前景不明朗是制約其創新的主要因素。多數中小企業抱著“創新不如模仿”的心態,缺乏創新的內生動力。
其四,創新平臺載體不夠健全,創新環境有待改善。27.3%的中小企業認為缺乏完善的創新平臺支撐是造成企業創新難的原因之一。近年,國家及地方層面在中小企業創新方面采取諸多舉措,創新扶持政策效果有限,大多數中小企業創新平臺載體“名不符實”,產學研一體化協同創新收效甚微,創新平臺作用力度仍然不夠,中小企業創新在規劃引導、法律保障、政策扶持、平臺助推和體制機制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
加快培育企業主創新精神。中小企業主大多是草根企業家,創業不易使其規避風險、穩健經營的觀念根深蒂固,創新意愿普遍不高。然而在市場需求變幻莫測的時代,中小企業經營者若固步自封,不敢于創新轉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將岌岌可危。一個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往往體現在對創新文化的培育上。不僅中小企業主要轉變觀念,敢于創新,勇于創新,還要將創新打造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使創新理念得到員工的普遍認同,并輔之以激勵員工創新行為的規章制度,激發員工創新熱情。
加大創新融資扶助力度。進一步強化銀企對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支持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發展,實施面向中小型企業的差別化信貸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產品創新,推出低息等能讓中小企業承受的新融資產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貼息規模,鼓勵幫扶有條件的中小企業上市進行直接融資,切實解決企業日常經營性、周轉性及擴大再生產所需資金問題。同時,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創新資助的經驗做法,針對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的不同周期,分別成立對應的創新資助基金,對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給予補貼補助、擔保或低息貸款。
強化企業創新人才支撐。積極搭建人才推介平臺,幫助企業引進高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和緊缺型人才引進激勵政策,完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體系,改善中小企業集聚區域的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引進人才能夠真正留的住。強化企業自有人才的培養,加強職工專業技術培訓,不斷優化企業人才結構,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堅實的后援軍。
完善創新財稅扶持政策。借鑒英國等地做法,對中小企業實行研發稅收優惠政策,加大技術開發費補助力度。實施支持中小企業的政府采購政策,采取降低門檻、價格扣除、鼓勵聯合體投標和分包等措施,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參與政府采購。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法律體系,加大對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解決企業創新的后顧之憂。
強化創新中介平臺建設。探索建立中小企業創新風險評估機制,引導專業風險評估機構參與行業市場風險的評估,加強對企業創新方向的引導和扶持。建立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進行財務、法律、企業發展計劃、產品營銷方面的咨詢和策劃,幫助其獲得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信息。在中小企業集中、產業集群或產業優勢明顯的區域,根據中小企業的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建立一批公共技術平臺,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持和服務,降低中小企業的創新成本。強化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加強企業與高校及科研機構之間的橫向聯系,探索技術與產業的多種融合模式,促進中小企業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