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坤 孟 潔
搜索類新聞聚合APP的侵權認定分析
張欽坤 孟 潔
互聯網促進了新聞信息的激增,新聞聚合工具使用戶更有效、及時地獲取到目標信息。搜索類新聞聚合APP使新聞可以直接呈現在客戶端,但涉及與內容提供方的版權糾紛,特別是削弱了發布獨家信息的新聞APP的品牌影響力,影響了相關主體間的利益平衡等問題。根據不同聚合類新聞APP的展示機制,遵循著作權侵權分析的一般思路,對使用深層鏈接形式的搜索類新聞聚合APP的侵權認定進行分析和梳理。
新聞聚合 時事新聞 深層鏈接 合理使用
互聯網使得新聞信息的數量和傳播速度大幅度提升,顛覆了傳統媒體新聞的傳播模式和渠道。互聯網用戶在受惠于這種變化而獲得充足新聞信息的同時,也普遍產生了一種焦灼感。用戶難以從海量的信息中及時、高效地獲其所需,而是要對各獨立新聞媒體網站進行逐個瀏覽。這種情況類似于前大賣場時代,工業革命帶來物質的極大豐富,但是商品類型化的割裂導致消費者購物的不便。而隨著消費者的需求催生出的大賣場模式,使一站式購物成為可能。只要市場上存在種類多、數量大的產品和服務,聚合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產物。互聯網時代也不例外,視頻網站的發展催生了“搜兔”等視頻聚合平臺,電商的突起催生了“蘑菇街”、“etao”等電商聚合平臺。同樣在新聞領域,美國有“谷歌新聞”(Google News),媒體大亨魯伯特·默多克在與谷歌之爭中曾指責搜索巨人谷歌通過將用戶吸引到聚合類新聞的方式,從地方媒體偷取用戶,使得用戶離開了地方媒體網站。與之類似的是,國內也出現了“百度新聞”、“今日頭條”等新聞聚合APP。近日,剛剛獲得新一輪高額估值的移動互聯網新秀“今日頭條”受到包括騰訊、搜狐、新京報在內的內容提供方的“口誅筆伐”。互聯網信息聚合可以總結為對互聯網海量信息進行內容挑選、分析、歸類,最后為用戶提供有用的更具針對性的信息。然而,在這種新的產品形態下,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展示機制下的法律問題也不盡相同。
目前新聞聚合模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聚合a簡易信息聚合:除RSS之外,還存在Atom聚合技術,其實現效果無差異,兩種技術標準目前存在融合統一的趨勢。兩者的上位概念為擴展性標識語言XML應用。,例如Google reader、鮮果等;另一類是搜索式聚合,例如百度新聞、Google news、今日頭條等。
最早的新聞聚合概念起源于1997年Netscape(網景)公司開發的RSS。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訂閱站點信息源(RSS Feeds)。站點內容更新時,RSS 通過XML標準定義內容的包裝和發布格式,將內容按照用戶的要求推送到RSS閱讀器或者RSS頁面,使用戶可以實現一站式地便捷閱讀。b易曉陽:《RSS:含義、本征與應用》 ,載《圖書館學研究》2006年第8期。
自1998年谷歌推出搜索引擎服務之后,基于Robots協議的搜索引擎成為互聯網用戶獲取目標信息的主要入口。使用關鍵詞進行通用搜索的結果雜亂無序,仍然無法滿足用戶及時獲取信息的需求,因此,搜索引擎服務商推出分類搜索聚合服務,新聞聚合APP從新聞信息源抓取信息在其平臺上聚合后進行再細分,將新聞標題鏈接分門別類展示以供用戶直接瀏覽。目前存在兩種聚合形式:一是網頁端聚合,利用搜索引擎抓取新聞信息源的信息后,將其標題作為鏈接分類展示,用戶點擊新聞標題后,網頁會自動跳轉至信息源網站。二是移動端聚合,此類聚合形式又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是新聞聚合APP其采取同網頁端聚合相同方式將新聞標題鏈接以及新聞摘要進行展示,用戶點擊新聞標題后,新聞原文和圖片仍然在APP端展示,未實現真正的跳轉,只有用戶點擊頁面下方的“閱讀原文”,方可跳轉至被鏈新聞網頁;第二種是利用搜索引擎抓取新聞信息源的信息后,將新標題鏈接以及新聞摘要進行展示,用戶點擊新聞標題后,跳轉到經過適配轉碼處理后呈現出來的頁面,在下方標明諸如“已經經過轉碼或者優化并點擊跳轉到原網站”。
上述移動端聚合中的第一種情況,也即移動端未跳轉的情形實際上是由深層鏈接技術導致的。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最終均是以鏈接的形式呈現,鏈接分為淺層鏈接和深層鏈接cc 淺層鏈接與深層鏈接實際上是法學界對于鏈接技術的概括和稱謂。嚴格從鏈接技術角度講,鏈接包括了普通鏈接、加框鏈接(Frame links)、嵌入式鏈接(Embedded links)或內鏈接(Inline links)。普通鏈接等同于淺層鏈接,其余鏈接形式雖然技術上有差異,但其最終呈現效果在法學層面上的爭議是相同的,可以統歸至深層鏈接類型。。淺層鏈接,即用戶點擊鏈接之后,直接跳轉至被鏈網站,完全脫離設鏈網站。深層鏈接,即用戶點擊鏈接之后,可以直接在設鏈網站上瀏覽相關內容,此時的網頁及其域名均顯示為設鏈網站,從用戶角度而言,未實現真正的跳轉。d參見王遷: 《網絡環境中的著作權保護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2版,第336頁。雖然從形式上看,設鏈網站是將被鏈網站內容直接復制和上傳,但實際上這種效果是通過深層鏈接技術實現,被鏈網站的內容從未進入到設鏈網站的服務器中。
由于搜索類聚合平臺客戶端的深層鏈接對被鏈網站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替代效果,引發了諸多著作權糾紛。在著作權法維度中判斷是否構成侵權需要考慮的要件包括:維權方是否享有著作權;被控侵權者是否未經許可實施了著作權人控制的行為;是否構成合理使用。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對搜索類新聞聚合APP涉及的著作權問題做進一步分析。
搜索類新聞聚合APP展現的是被鏈網站的新聞文字和攝影,因此在侵權糾紛中,首先需要判斷的是被鏈網站對于新聞報道文字和攝影是否享有著作權。
對于文字報道而言,《著作權法》第5條已明確將時事新聞排除在保護范圍之外e《著作權法》第5條:本法不適用于:(一)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二)時事新聞;(三)歷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著作權僅限于保護表達,不延及事實,作為著作權理論基礎并無爭議。但是,新聞是一種對事實的記錄,這種特性導致其表達與事實混同,更難以區分。新聞版權訴訟中,被告也多以此作為抗辯理由。南方都市報與搜狐版權糾紛案中,針對搜狐提出的時事新聞抗辯,法院判決指出“所謂時事新聞,其內容是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為要素組成,具有時效性和客觀性,不帶有報道者的主觀色彩、評論和修飾。而涉案文章,從其文字敘述、篇幅布局、素材內容等,都反映出作者的智力創作,不屬于著作權法中單純事實消息的時事新聞”f南方都市報訴搜狐公司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2011) 穗中法民三終字第112號。。該判決對時事新聞概念的釋義,實際可以用新聞報道的基本要素“5W+1Hg5W:何時(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 ),隨著調查性報道的發展,基本要素中又衍生出“H”如何(how)。”來更準確地概括。新聞以真實為準繩,新聞中抽象出來的“5W+1H”并未留給作者發揮的余地,屬于事實部分,不受著作權保護。但作者基于事實如何敘述、如何闡釋因果、如何予以評論是其個性化的表達,如果該等表達是對客觀事實的獨創性表達,在實務中通常被稱為“新聞信息”,應該給以著作權法的保護。
對于新聞攝影作品,在討論其是否屬于時事新聞之前,應首先討論的是攝影作品著作權的問題。實際上,我國著作權對于攝影作品的獨創性要求較低;一方面,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尚未出現由于攝影作品獨創性過低而不予保護的案例h王遷:《論著作權法中時事新聞的含義》,載《中國版權》2014年第1期。;另一方面,不同的攝影師因為對攝影角度、光線等因素的選擇,導致拍攝出的照片并不完全一致。雖然攝影水平可能也影響照片的觀賞性,但是藝術性并不等同于獨創性。攝影過程給每一位攝影者都留有了發揮個性的空間,因此攝影作品所要求的獨創性較低。按照這種標準,新聞攝影作品本身即應受到著作權的保護,無需再進一步討論是否屬于時事新聞的問題。因此,一般來講,被鏈網站對新聞攝影作品享有著作權。
新聞聚合產生于互聯網,可以使用戶在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瀏覽新聞信息,從其特點來看,與《著作權法》中規定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定義最為相關,如果新聞聚合未經權利人允許,則可能侵犯其信息網絡傳播權。《著作權法》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定義為: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根據以上分析,深層鏈接技術移動端聚合可以理解為兩個部分:搜索結果(新聞標題+內容摘要)是對原作品的部分復制;點擊之后的全文展示是經過適配轉碼處理的深層鏈接。僅對搜索到的新聞信息進行即時格式轉換,并不在搜索引擎服務器中保存轉換處理后的網頁,也即僅屬于“臨時復制”,將該種復制行為認定為合理使用并無爭議i比如王莘訴北京谷翔技術著作權糾紛案(2013)高民終字第1221號中認定圖書搜索結果中對圖書部分內容的引用并未對原作品產生實質替代作用,未影響市場價值,未損害著作權人利益。。
但是,目前司法界與學術界對于深層鏈接的法律性質仍未達成共識。認定深層鏈接的性質,關鍵在于對其中“提供作品使公眾獲得”的解讀。由于服務器標準能夠提供更為客觀和明晰的依據,我國早期司法界與學界均以作品未實際上傳至被告服務器為由拒絕將聚合行為定性為信息網絡傳播,而是歸類為普通鏈接行為。j比如泛亞電子訴百度著作權糾紛案、上海步升音樂文化公司訴百度、正東唱片等七大唱片公司訴百度、華納等三大唱片公司訴百度案中法院判決均認為百度抓取第三方網站播放音樂的這種深層鏈接行為,因未將作品上傳至服務器,不屬于信息網絡傳播;學術界如王遷教授在《網絡環境著作權保護研究》一書中觀點認為,服務器標準符合我國的立法思路,利于維系利益平衡,同時也得到多個國家的認可。但從實際來看,聚合行為的確對被鏈網站產生了替代作用,造成了用戶的流失。在某些環境下,堅持服務器標準的做法需要重新進行梳理和思考。
(一)服務器標準與利益平衡原則
利益平衡作為知識產權的基礎理論,在網絡著作權領域具體指的是維系作者權利與公眾獲得作品以及維護技術創新之間的平衡。k最高人民法院 《關 于審 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 權民 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 若干 問題 的規定》第1條 :人 民法院審理侵害信息 網絡 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在依法行使裁量權時,應當兼顧權利人、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若適用服務器標準,設置深層鏈接者僅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于鏈接版權作品行為不承擔侵權責任。首先,從公眾利益而言,深層鏈接是公眾二次性獲得作品的方式,但若深層鏈接不存在,公眾獲取作品的范圍并不受到影響。因此,公眾利益并不影響深層鏈接性質的界定。其次,從被鏈網站而言l此處假設被鏈網站對于其刊登的新聞享有著作權。,其著作權價值的最終體現在于訂閱費用、廣告收入和授權許可。對于內容提供媒體來說,寫原創內容是有成本的,尤其對于發布獨家信息的競品新聞APP媒體來說,還要有人力、物力運營、推廣等成本。他們的運營模式為免費新聞信息吸引用戶,通過投放廣告或收取訂閱費等方式收回成本甚至盈利。深層鏈接對于作品的呈現方式與被鏈網站無異,用戶直接閱讀深層鏈接內容實際上會減少被鏈網站的訪問量,內容提供方的訂閱者和網站訪問減少,訂閱收費和廣告收入因此會減少,其收入來源會被掏空。同時,深層鏈接實際上架空了被鏈網站的對外授權許可,在服務器標準下,任何網站都可以未經許可再現設鏈網站的作品,而無需承擔侵權責任。因此,深層鏈接最終損害了被鏈網站的利益。第三,從設鏈網站而言,深層鏈接與直接提供作品并無區別,但因為無版權許可和服務器運行成本而更加經濟,這實際上是免費利用他人的財產來實現自身利益。
從立法的進程來看,將網絡服務提供商界定為間接責任承擔者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mm 王遷 :《網絡環境中著作權保護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2版,第208~216頁。,這個過程并非基于法律邏輯,而是維護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政策考量n孔祥俊:《論信息網絡傳播行為》,載《人民司法》2012年第7期。。該制度設計的本質在于在對著作權人利益犧牲最小化的前提下,避免對網絡服務商苛責過重義務,阻礙技術創新和發展。但是,若以服務器為標準來界定深層鏈接的性質,在增進設鏈者利益的同時,會對著作權人的利益產生根本性威脅,消解著作權法對作者的激勵作用,造成利益的嚴重失衡。同時,若拋棄服務器標準而將深層鏈接界定為直接侵權,并非必然加重設鏈者的責任。從實踐角度看,深層鏈接目前多用于聚合平臺,以本文討論的新聞聚合APP為例,其搜索的目標網站多為對所發布新聞享有著作權的知名媒體,若通過取得授權的方式設置深層鏈接,既維護了著作權人的利益,又不會阻礙鏈接技術的發展。至于許可費用,只是設鏈者為獲得利益而必須付出的成本而已。
(二)“提供”行為的再解讀
從我國著作權立法來看,《著作權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并未將“提供”限定于將作品上傳至服務器方式。法規內容的概括化,要求以更切合實際的標準進行合理解讀。我國流行的服務器標準,繼受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公約(WCT)中“提供”(making available)的概念以及WCT外交會議中“初始行為”的概念。o芮松艷:《深層鏈接行為直接侵權的認定以用戶標準為原則——以技術標準為例外》,載《中國專利商標》 2009年第4期。WCT第8條議定聲明中指出:“僅為促成或者進行傳播提供實物設施不致構成本條約(WCT)或者伯爾尼條約意義下的傳播。”p“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edited by David Vaver and Lionel Bent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242-243.從該條內容推知,首先,WCT中對于“提供”的界定采取的是排除法,將為傳播提供便利和設施予以排除,而未從正面限定于服務器標準;其次,WCT對“提供”行為的界定落腳在公眾可以獲得(available)。對于“獲得”的界定,本文認為,只要公眾在首次接觸作品之后,無需也無動力在別處尋找相同作品時,即可以認定為“獲得”狀態,而非死板套用服務器標準。純粹的網絡服務提供商,因為技術本身無法使公眾獲得作品,所以其提供網絡服務的行為不屬于作品提供行為。但是,對于深層鏈接而言,由于其呈現作品的方式與原網站無異,用戶在瀏覽完相關作品之后不會再進入到設鏈網站重新瀏覽,可以認定為“提供”作品使公眾“獲得”的方式。結合以上對WTC的分析,拋棄服務器標準,將深層鏈接認定為直接提供作品的行為,與WCT立法并無沖突,反而是對WTC立法更準確的理解。
我國著作權立法對于“提供”行為性質的界定已經為司法者留有一定余地,目前來看,司法者同樣也做出了積極的回應。最新出臺的最高人民院關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司法解釋中已經明確將作品提供的方式突破了服務器標準,而更強調使得公眾能夠直接獲得。q最高人民法 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 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條規定:“通過上傳到網絡服 務器、設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軟件等方式,將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置于信息網絡中,使公眾能夠在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以下載、瀏覽或者其他方式獲得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實施了前款規定的提供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條規定:“通過上傳到網絡服務器、設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軟件等方式……或者其他方式獲得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實施了前款規定的提供行為。”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王艷芳法官在對該司法解釋制定過程的介紹中講道:“經過調研,最高人民法院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不經過服務器的存儲或中轉,通過文件分享技術等方式也可以使相關作品置于信息網絡之中,以單純的‘服務器標準’技術標準界定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不夠準確,應將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作廣義的理解”。r王艷芳:《〈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理解與適用》,載《中國版權》 2013年第1期。
同時,在我國目前的司法判例中,法官已經意識到適用服務器標準界定深層鏈接行為的缺陷,開始嘗試作出突破。一種方式是利用舉證責任分配來實現“曲線救國”,原告證明被告未經許可在網站上呈現作品即完成舉證責任,接下來要求被告證明這種呈現方式僅為鏈接,內容并不存儲于服務器中。但是,完成證無的責任困難較大,被告難以直接證明自己只是進行了轉碼優化處理而沒有將內容儲存在自己的服務器中。因此如果法院根據優勢證據規則判斷概然性,并作出適當的判斷,被告通常被判定承擔侵權責任。s比如樂視網訴暴風影音著作權糾紛案 (2010)石民初字第03751號、央視國際訴百度網絡著作權糾紛案 (2013)一中民終字第3124號、慈文訴中國網通著作權糾紛案(2009)最高民提字第17號等。另一種方式是直接認定深層鏈接構成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直接侵權。例如,在上海漢濤訴愛幫聚信案中,法官在對深層鏈接行為界定時指出,搜索引擎的使用系幫助互聯網用戶在海量信息中迅速地查詢并定位其所需要的信息,引導用戶到第三方網站瀏覽搜索內容,不應代替第三方網站直接提供內容。t上海漢濤訴愛幫聚信侵犯著作權糾紛案(2008)海民初字第16204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目前有一種說法,即以用戶感知標準來取代服務器標準。本文認為,用戶感知標準同樣存在缺陷,除了過于主觀以外,用戶感知標準實際上也并未真正解決問題的要害。如果設鏈者在設鏈網頁中明確標注作品來源,甚至添加跳轉鏈接u在視頻聚合網站中均會使用被鏈網站的播放器,標注被鏈網站水印并加入鏈接;在新聞聚合平臺中,均會在正文下放添加“閱讀原文”的跳轉鏈接。,用戶可以明確知曉該內容來自于第三方網站,司法判決中即認定該行為僅為普通鏈接,不構成直接侵權。vv 比如在搜狐訴芭樂互動著作權糾紛案(2013)石民初字第1529號中,法官即因被告未再網頁中標注搜狐視頻鏈接,才認定其構成直接侵權。但是,實際上無論設鏈網站是否做出明確標識以使得相關用戶知曉該內容來自于被鏈網站,其已經完整提供并實質替代了被鏈網站作品,損害了著作權人的利益。因此,無論是服務器標準還是用戶感知標準,均非法律的概念,定性深層鏈接的性質需要回歸著作權法的語義體系中去,因其向公眾實質性提供作品,都構成直接侵權行為。
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對合理使用做出列舉式規定,其中第(三)、(四)類與新聞作品相關ww 《著作權法》第22條: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四)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于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首先,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前提是“為報道時事新聞”,但是新聞聚合APP開發者的目的并非是報道新聞,而是打造整合新聞資源的產品,以便用戶閱讀,不存在“不可避免”之情形。其次,對于政治、經濟、宗教類報道的引用,存在例外情形,即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以我國目前新聞門戶網站為例,其多數會在網站版權頁聲明未經本網站允許不得擅自刊登、轉載x以騰訊網版權聲明為例,即要求未經許可不得對其信息進行使用和傳播 http://www.tencent.com/zh-cn/lecopyrightstatement. 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3月6日。,如果存在聲明,新聞聚合無法使用合理使用作抗辯。
對于合理使用而言,隨著作品傳播技術和手段的更新,這種列舉式規定的滯后性逐漸突顯。立法和司法也逐漸尋求突破,通過對合理使用概括性地理解來彌補法律規定的缺陷。構成合理使用,需滿足的條件為:(1)使用行為不影響相關作品的正常使用,即產生實質性替代;(2)未損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yKasturi Das,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 Overview of Select Issu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India, Research Officer Centre for Trade and Development (Centad), Electronic copy available at: http : //ssrn.com. /abstract=1587372. 在王莘訴谷歌、北京谷翔侵犯著作權糾紛(2011)一中民初字第1321號及其二審判決中,法院均以該標準進行了合理使用認定。
具體到新聞聚合APP,首先,其未經許可使用報道文章的目的在于商業化盈利,本身已經背離合理使用制度的初衷。合理使用旨在促進知識傳播,如果合理使用人以商業為目的,必然侵占權利人控制的市場。其次,從作品提供方式來看,新聞聚合APP采用與原發媒體相同的方式,將全文予以展示。根據以上分析,這種方式使得用戶在平臺閱讀完新聞后,即不再進入原發媒體網站,導致用戶群體的流失,進而損害到原發媒體網站的營銷收入,同時也影響其對外授權許可的收入,對原發媒體網站刊登的新聞作品產生了實質性替代作用。
綜上所述,搜索類新聞聚合APP未經許可對其他新聞網站進行深層鏈接的行為,不構成合理使用,需要承擔侵權責任。
除單純對事實消息報道的時事新聞以外,新聞網站對于其發布的新聞信息以及新聞攝影均享有著作權。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中的“提供”行為,應該拋棄生硬套用服務器標準的做法,而是應以是否實質性使得用戶獲得作品來界定。搜索類新聞聚合APP利用深層鏈接技術直接再現新聞作品,用戶可以直接通過深層鏈接接觸作品而無需再進入被鏈網站。深層鏈接可以使得用戶獲得作品,該品提供行為,若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則構成直接侵權。同時,搜索類新聞聚合對著作權人作品產生了實質性替代作用,不構成合理使用。
The internet has boosted the amount of news information, and news aggregators allow users to gather news more timely and effectively. Search type of news aggregator apps are able to display news directly at the cli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may give rise to copyright dispute with the content provider, especially when the aggregators debilitate the brand infl uence of a news app planning to roll out exclusive news, and negatively impact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among the stakeholders.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f deep linking type of news aggregator apps at the basis of the display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ws aggregator app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logic of copyright infringment analysis.
news aggregator; current news; deep linking; fair use
張欽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2010級博士研究生,騰訊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副秘書長
孟潔,中國人民大學2012級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騰訊公司法務綜合部高級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