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素娟 陳詩達
未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順收入分配關系,促進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同步性和協調性,必將有較大突破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可以預見,未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順收入分配關系,促進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同步性和協調性,必將有較大突破。讓全體民眾共享發展成果,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幸福的中國夢想。
當前收入分配領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勞動報酬增長不對稱。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總量保持了持續快速的增長態勢,城鄉居民勞動者報酬和收入水平也呈現上升態勢,但勞動者報酬增加仍存在兩個不對稱:城鄉居民收入增速低于經濟總量增速,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二是當前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大、股市震蕩等因素影響,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增速放緩可能性增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年均增長8.5%的“十二五”規劃目標難度較大。同樣,隨著農業生產進入高成本、高風險階段,在生產成本大幅上漲,主要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大等因素的影響下,實現農村居民純收入年均增長9%的規劃目標壓力更大。
三是不同職業群體收入差異度較大。據2010年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查,浙江省收入分配存在“兩極大,中間小”的形狀。20%高收入組的個人年收入均值是20%低收入組的17倍,也就是說高收入組一年的收入相當于低收入組17年的收入。20%低收入組占有的收入僅占總收入的3.5%,而20%高收入組占有的收入達到了總收入的58.7%,出現了財富向一端聚集的現象。
四是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問題仍然突出。如壟斷行業的高收入問題,憑借著壟斷資源,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再進行高分配,一些高管的年收入在數百萬元,高于其他行業人員的幾十倍。部分行業和人員的灰色收入、隱性收入等也拉大了收入差距。
五是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尚未根本破題。資本、管理、技術和勞動等要素如何參與分配,缺乏科學有效的標準。企業內部分配機制尚未真正形成,勞動力價格還未完全由市場決定。比如在許多民營企業中,仍然由少數人掌握著工資分配權,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勞動者缺乏分配話語權。
六是政府收入分配宏觀調控手段有限。最低工資、勞動市場指導價位和工資指導線調控效果有限,而作為再分配的社會保障存在高收入者普遍享受高福利高社保待遇現象,再分配在一些方面不僅沒有縮小收入差距反而擴大收入差距。
改善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現狀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需要頂層設計,從根本性的制度建設和體制改革做起,切實解決導致收入分配失衡的深層次矛盾。
理順分配關系,調整分配結構。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政策往往有利于政府和企業而非勞動者,初次分配存在利益格局失衡現象,廣大勞動者勞動收入增速落后于GDP增速的現實是導致近年來消費萎靡、制度畸形化、內需不振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理順分配關系,調整分配格局,要大力提高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別是加快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初次分配要兼顧公平和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縮小收入差距,讓居民收入跑贏GDP,真正實現還富于民,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做大分配蛋糕。經濟平穩快速發展,是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基礎和條件。要堅持科學均衡發展,更加重視發展質量,改變發展模式,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經濟年均7%左右的中速增長是理想的狀態,做大分配這塊蛋糕,是分好收入分配蛋糕的基礎。收入分配改革必須遵循“提低、擴中、限高”的政策,“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推動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加快政府的轉移支付、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重點是提高農民、城鄉貧困居民、企業退休人員和低收入工薪勞動者的所得。“限高”,就是對高收入者收入的增長速度進行限制,對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管理層薪酬水平進行適當調控,要區分兩種不同的“高”收入人群,確定非法收入和腐敗收入等高收入人群為“限高”的重點對象,加大反腐力度、加大財產公開、防止逃稅漏稅等。“擴中”,就是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理想的狀態是逐步使中等收入群體達到40%-50%。讓社會上更多的人進入中等收入階層,使中等收入階層成為整個社會的主體,形成理想的“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結構。
加快頂層設計,規范分配秩序。實踐證明,當前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不是靠市場自身調節能夠完全解決的,需要有政府的干預。解決收入分配問題,需要有中央政府權威的統籌協調,各部門齊抓共管,這使得政府對收入分配制度的頂層設計必不可少。要抓緊出臺嚴格的、有效的收入分配與再分配政策,加快工資立法步伐,規范分配秩序,有效遏制腐敗收入、隱性收入、壟斷收入等群眾反應強烈的分配不公問題。要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保護合法收入。要繼續凈化行政審批體制,切實做到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要繼續改革財稅體制,減稅讓利,給勞動者增加收入。機關規范津補貼制度后,要盡快納入正常工資序列,改變目前“一頭小,一頭大”,即基本工資一頭小,津補貼一頭大的不合理收入結構。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等原因,可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統一的地區差異補貼,并允許地方政府在一定的幅度內浮動,地區差異補貼標準不宜超過勞動報酬的1/4較為合理。
實施“收入倍增”,關注民生幸福。以民富優先破題收入分配改革,城鄉居民收入倍增的指標應當具體化,列出時間表。首先,要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推動更高質量就業,要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優化就業環境,只有穩定就業,確保勞動者的飯碗,才是收入保障的直接來源。其次,結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轉型升級,加強勞動力培訓。提高勞動者知識、技能素質,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創造收入上升空間。收入分配要向知識、貢獻傾斜,初次分配在注重效率的同時,要創造機會公平的競爭環境。再者,要讓“收入倍增”真正給城鄉居民帶來民生幸福,還要管好“菜籃子”,控制好通貨膨脹,給老百姓一個不帶水分的倍增。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大稅收調節力度,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完善慈善、捐助、減免稅制度,支持慈善事業發揮扶貧濟困的積極作用。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鄉居民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人數繼續增加。制度設計要體現出相對意義上的無身份差別、無地區差別、無城鄉差別、無行業差別,體現合理公平的價值取向。以控制和縮小群體間待遇差距為目標,降低社會保險職業關聯度和戶籍關聯度,從職業保險走向國民保險,從城市保險走向城鄉保險,從人人享有走向人人公平地享有。要加快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保障制度改革,適度提高企業退休基本養老金、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和優撫對象待遇水平,積極探索農民意外傷害保障機制,農民、非正規就業者和城鎮居民生育保障機制。
完善土地收益分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繼續加大惠農、撫農力度,加快城鎮化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益,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收益,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用、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穩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保證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民利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