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龍 郭 鋒 李超凡 羅 霄
協同創新對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的影響
孫大龍 郭 鋒 李超凡 羅 霄
通過分析一級學科下高校授權發明專利的分布規律,得出“專利集中度低,未形成有效組合”是制約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的重要原因,以此提出增強校際協同創新以形成戰略式專利組合是提升高校專利技術轉化成功率的不二法寶。以此為視角,對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亦有相關建議。
高校 協同創新 專利技術轉化 制度保障
在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高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我國高校專利申請量及授權量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但真正轉化為生產力的專利數量卻依然偏低,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率普遍低于5%。a王紅茹:《中國高校無緣國際專利公布量高校50強》,載《中國經濟周刊》2011年第46期,第46頁。如何改變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率過低的現狀,是困擾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及研究人員的一道難題。對此,學界進行了大量研究,例如:王付林認為,影響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相關法律法規和激勵機制的完善程度、政府投入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情況、企業對待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的認可程度、高校與企業間的溝通和信任程度等。b王付林:《高校專利技術轉化影響因素分析與激勵機制設計》,載《科技和產業》2011年第6期,第98頁。張平、黃賢濤指出,高校專利技術轉化受多種影響因素制約,其自身存在著專利申請質量不高、專利技術成果與市場應用分離、技術轉化配套政策缺乏等問題,而轉化機構市場化程度較低,社會各界對高校專利轉化認識存在分歧也是重要制約因素。c張平、黃賢濤:《高校專利技術轉化問題研究》,載《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1年第4期,第28頁。何煉紅、陳吉燦則認為,中國版“拜杜法案”失靈的根本癥結在于我國缺乏相應制度運行環境,促進高校知識產權轉化的關鍵在于推進高校法人化改革,并應以發明人為主體完善職務發明的權屬界定和權力行使規則。d何煉紅、陳吉燦:《中國版“拜杜法案”的失靈與高校知識產權轉化的出路》,載《知識產權》2013年第3期,第84頁。
從以往研究成果來看,學界更多地關注高校本身、專利技術本身、轉移對象、轉移過程及外部環境等因素對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的影響,鮮有人從協同創新的角度進行研究。本文通過分析一級學科下高校授權發明專利的分布規律,得出制約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率的重要原因,進而提出采用協同創新模式促進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的觀點,同時分析高校協同創新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從完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的角度給出解決路徑。
據對1985年~2010年間45個一級學科下“211”高校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的統計,25年間發明專利授權量累計突破1萬件的一級學科有電氣工程(24131件)、化學(23731件)、儀器科學與技術(19916件)、化學工程與技術(18769件)、材料科學與工程(15297件)、信息與通信工程(11182件)。隨后,采用閾值法分析上述6個學科中“211”高校的授權發明專利分布情況,并將某學科中大于或等于閾值的高校稱為該學科的“專利優勢高校”,將小于閾值的高校稱為該學科下的“專利均勢高校”。
結果顯示,電氣工程、化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的授權發明占比閾值分別為:4.44%、3.31%、3.82%、3.39%、3.61%、4.91%,以此劃出的專利優勢高校均數為5個。由此可見,6大學科下“211”高校的授權發明專利分布情況均呈現倒金字塔結構,即約5%的高校擁有30%左右的授權發明。由此推論:就某一學科而言,具有顯著專利集中度的“專利優勢高校”數量普遍較少,幾乎90%左右的高校還屬于專利集中度低的“專利均勢高校”。一般來說,“專利均勢高校”受科研經費及人才所限,往往只能將研究對象聚焦到某一技術的特定方面,沒有實力進行全流程的整合研發,專利產量少且面窄,因而難以形成完整的戰略式專利組合,也很難構建起系統的知識產權防線。而高校在專利技術轉化過程中,如果可轉化的資源僅是單一專利或未成體系的多件專利,其實際應用價值十分有限,而且企業為此需要承擔較大風險,因此,最終轉化成功的可能性必然大打折扣。
針對“專利均勢高校”存在的專利集中度低,未形成有效組合的問題,本文提出:采用協同創新模式推動校校及校所研發合作,是目前絕大多數高校提升專利技術轉化成功率的不二法寶。所謂協同創新,是指各組織行為主體或資源主體基于共同目標,通過構建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和能力的共享平臺和分享機制,進行深層互動、互補、互助、互融創造新生事物的過程和活動e陳春陽:《協同創新是行業特色性大學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載《中國高校科技》2012年第3期,第12頁。。協同創新模式有利于打破校校或校所之間的體制壁壘,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增強高校之間核心技術的整合力度,最終形成完整而系統的戰略式專利組合,切實提高專利技術轉化成功率。例如:從授權發明專利集中度上看,中國科技大學屬于專利均勢高校,但其校辦企業“科大訊飛”很好地利用了協同創新的思路,打破“產學研”壁壘,走出了一條科學、高效的發展之路。科大訊飛成立伊始,國內中文語音基礎研究方面存在著固有的技術壁壘,具有典型交叉學科特點:中科院聲學所在聲學信號方面蜚聲海內外,中國社科院語言所在漢語音律研究方面卓有建樹,而中科大在語音文本研究方面領先國際。由于種種原因,這三個研究所一直無法形成深入的、實質性的合作,即使國家重點實施的863計劃,也未能使3家研究機構實現有效整合。以往這種單槍匹馬的模式正是中國語音產業發展最大的障礙與瓶頸,如果不能打破這種壁壘,不能實現核心技術源頭的資源整合,只會被國際企業越甩越遠。科大訊飛在完成第一輪融資后,立刻以資金做基礎,實現了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聲學所、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的深入合作,成立了國內語音技術聯合實驗室,迅速形成了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在協同創新的作用下,國內語音核心技術資源在源頭得到了整合,過去分散的各方力量匯聚成了一股不可阻擋的澎湃合力,科大訊飛由此占據了產業龍頭企業的地位。
由于我國具有一定行政色彩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在實施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如果不存在強有力的激勵手段,那么校校或校所之間會呈現“藩鎮割據”和“解蔽森嚴”的狀況。f周作宇:《協同創新政策的理論分析》,載《高教發展與評估》2013年第1期,第17頁。正如英國科學家貝爾納指出的那樣,“各個研究實驗室的效率不高和組織不完善,絕不是科研工作所遇到的最嚴重的缺陷,更嚴重的是不同科學研究所之間和各地科研工作者個人之間普遍缺乏協調。g[英]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78頁。”從組織層面而言,雖然政府倡導的協同創新是對高校的一種弱強制,但對高校內的單個科研工作者而言,則不具有任何強制性,除非有相應制度來激勵和保障這種合作行為的產生。
達到之處。因此,本文認為,有必要對以《科學技術進步法》為代表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做出完善,以形成持續激發高校協同創新活力的制度保障。例如:進一步明確項目承擔單位與項目協作單位的關系;明確參與協同創新的各單位之間的知識產權歸屬的分配原則和方式。
(二)制定《科技資源共享法》,加強協同創新主體之間的科技資源共享
協同創新旨在打破創新主體之間的藩籬,實現校校或校所之間資源、信息、人員的共享和互動。要想真正實現科技資源的有序共享利用,除了高校自身需要具備較強的科技資源管理能力外,相關的法律規范也必不可少。然而,從法律層面來看,我國至今還沒有專門對科技資源共享活動加以規范的法律,因此,抓緊制定《科技資源共享法》,對科技數據、科技文獻、自然科技資源、研究實驗基地及大型儀器設備、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等領域統一做出規定,形成效力等級高、操作性強的統一立法,真正為協同創新過程中所涉及的技術開發提供有效支撐。
高校專利技術轉移是一項蘊藏著巨大潛力、具有廣闊前景的事業,尤其是對于完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有重要意義。因此,政府、高校與企業之間要密切配合,加大專利技術轉化的力度。本文通過分析一級學科下高校授權發明專利的分布規律,得出了專利集中度低,未形成有效組合是制約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的重要原因,進而論證了協同創新模式對促進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的重要意義。隨后從解決校校或校所之間協同創新的現實問題角度,提出完善《科學技術進步法》和制定《科技資源共享法》的建議,從而解決協同創新模式下的產權歸屬與科技資源共享難題,以期探索出一套適應我國國情的高校專利技術轉化之路,加快高校專利的產業化進程,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認為,激發高校協同創新活力的最大動力在于完善我國知識產權歸屬制度的宏觀設計。目前,我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專利法》、《著作權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知識產權法共同構建起了一道完整、系統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h郭德忠:《完整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的確立——論科學技術進步法與知識產權法的結合》,載《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第8頁。其中,2007年修改的《科學技術進步法》借鑒了美國拜杜法案的制度設計,在其第20條中明確規定了國家資助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歸屬,因此被稱為中國版的“拜杜法案”。雖然我國現行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明確了國家、單位與個人之間的知識產權歸屬,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發人員的創新熱情,然而,立法并未對協同創新模式下的產權歸屬問題做出安排,如果想要保障協同創新的活力,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尤為重要。
(一)完善《科學技術進步法》,厘清協同創新模式下的產權歸屬問題
協同創新的最終目標是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作為一種與市場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創新形式,參與其中的創新主體需要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建立一套符合經濟活動規律的利益分配機制。雖然市場經濟環境下形成的平等協商分配機制可以在大多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發揮調節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富有行政色彩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市場作用常常在協同創新活動中失靈,這就需要明確而穩定的公權力介入和法規約束來彌補市場作用無法
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of the fi rst-level discipl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low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patent and ineffi cient combination of patent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in limi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tent technologies.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mbination of patent can defi nite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tent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bout the attribu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of patent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孫大龍,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業務管理部申請質量促進處處長
郭鋒,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業務管理部申請質量促進處審查員
李超凡,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業務管理部申請質量促進處副處長
羅霄,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醫藥生物發明審查部基因工程處審查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