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獻忠
推進改革激發增長新動力
聶獻忠
進一步擴大開放競爭機制,建立形成自由市場機制,完善公平均衡機制,推動浙江在中速增長階段加快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來源于投資增長和出口擴張,來源于要素投入、技術引進和體制改革。理論和實踐證明,長期形成的傳統增長動力結構已經無法持續,必須加快轉變和提升。近些年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浙江經濟潛在增長率適度下降,進入增長階段轉換期,這實際上不僅反映出經濟增長的客觀規律,說明增速放緩并非簡單的外部因素導致“增長衰退”,而且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恰恰證明我們已經成功地抓住和利用了工業化進程中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開始進入轉型發展的重要轉折期。
當然,進入新的增長階段意味著新的重大機遇,對浙江來說能否抓住用好這些機遇,釋放增長潛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還要取決于能否形成適應新增長階段要求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如果浙江能夠順利實現增長階段轉換,將會迎來一個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的新增長階段。因此,在這種形勢下,各地政府部門通過加強調查研究與企業互動,在實際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推進增長動力機制的深刻轉變,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社會矛盾中抓住主要的、重大的矛盾,通過深化改革推動浙江在中速增長階段加快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就我們目前的發展階段來說,改革與開放仍是經濟發展的主題。因此,首先是要進一步擴大開放競爭機制,形成“全球化紅利”動力。化解浙江增長乏力難題,需要徹底調整過去長期依賴“出口導向性”戰略向“全球化戰略”轉變,積極依托“全球化紅利”,形成全球化新動力。進一步從被動開放更多地轉向主動開放,從單純的外貿出口更多地轉向布局國際要素資源、布局技術人才要素以提升產業鏈環節和新興產業體系。大力鼓勵資源型和市場開拓型的浙江企業“走出去”,主動去利用全球發展動力,從中獲取更多對浙江能帶來更大機遇和空間的發展平臺,不斷提升“全球化紅利”的競爭能力。
其次,要盡快建立形成自由市場機制,釋放企業做大做強動力。未來浙江增長的新動力主要還是來自民營和中小企業,民營和中小企業始終是固定資產投資和創新成長的主體。日韓經驗表明,高速增長期結束后,保持較長時間的中速增長,需要推動新增長點由“潛在”變成現實,其中最關鍵、難度最大的是破除制約這些新增長點潛能釋放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因此,可通過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通過推進市場自由競爭的進一步開放建立,公平使用各類生產要素能切實得到實現,更多企業就能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和空間。必須通過改革“削峰(房產等泡沫經濟)填谷(實體經濟)”,通過制度創新把金融資源引入到實體經濟,建立資本蓄水池,通過改革引領更多民營企業投入更多行業領域,推進其做大做強的動力。
再次,要進一步完善公平均衡機制,增強社會原創動力。現有發展模式對于大多數普通百姓是非常不公平的,少數人通過制度缺陷獲得暴利,或利用手中權力或官商勾結掠奪百姓財富,造成不同群體在受惠程度與發展機會上的嚴重不公。加上“三代供套房”現象壓抑消費或升級欲望,人們會失去創業積極性,經濟發展也就失去創新動力。為此,必須建立完善公平機制,依托經濟社會轉型,增強社會原創動力。首先,要彌補杭州等大中城市尤其是郊區、新規劃集聚區社會發展與建設的滯后,調整公共支出、彌補公共不足。同時,還要推進均衡機制,形成城鄉融合動力,特別是通過一體化規劃,促進更多鄉鎮在集聚人口方面的最大化,包括促進“以大管小”轉向“以大帶小”,弱化城市行政級別,將公共資源和公共權力均衡用于不同規模城鎮發展,通過公平均衡來縮小差距、減輕壓力從而增強總體社會創造力。
此外,還要積極改進完善引進人才機制,擴大新興產業動力;積極構建幸福健康機制,形成美好生活增長動力。各地政府部門應果斷放棄高增長的慣性思維,堅持“社會與生態優先、GDP為輔”的發展思路,以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和民生建設,以生態環境改善,以居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為新增長動力,推進轉移和轉型。
供稿: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