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俊發
實在看不明白的“中國房價”
文/丁俊發
去年4月9日,我在國家發改委召開的一個會議上發言,提出了應對全球經濟低迷的幾點建議,主要是講民(民生)、?。ㄖ行∑髽I)、市(市場)三個問題,其中有一段是專門講房價的,引錄如下:房地產業是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了許多產業的發展,國務院專門印發了關于房地產業的文件,引導與規范房地產業的發展,但房價之高引起了老百姓的極大不滿,政府通過控制土地與貸款兩個閘門,加強了對房地產開發的宏觀調控,從而形成了開發商與消費者之間的博弈,政府站在中間。
我認為,目前由政府出臺執行的保障房政策是一種被動的行為,真正的出路在于降低商品房價格。而中國低工資制度下的高房價完全違背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住房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我認為在目前價位上,壓掉20%~30%的價格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告別房地產的暴利時代,這樣才叫回歸理性,才能形成房地產市場健康持續發展的局面。
現在看來,我當時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對政府調控效果的期望值太高了。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理事長孟曉蘇講過,中國房地產價格從來就沒有降過,一直在上升,回顧房地產市場政府調控10年,共發出70多個文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調控房價的,但房價越調控越高,到2013年底,國家統計局監控的70多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價格同比上漲的有69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漲幅都超過20%。據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對100個城市全樣本調查數據顯示,百姓住宅價格2013年11月為10758元/平方米,是2010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從2003年到2013年,中國房價大約漲了近10倍,有人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中國式瘋狂。2014年前景如何,會不會降價,政府認為將趨于均利時代,開發商認為還會一路上揚,沒有誰敢出來打包票,說商品房價格會下降,只會說漲幅會趨緩。2013年12月,社科院發布“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明確指出,住房已成為居民壓力(收入壓力與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使政府失去公信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供需關系不平衡,土地價格不合理,貨幣流動性不穩定,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等。但人們會反問,為什么在中國會形成如此剛性的購房需求?為什么中國的土地價格會如此瘋漲?為什么中國的貨幣流通量會如此增大?為什么大多省市對2013年初國務院出臺的《國五條》無動于衷?
對此,我認為,根本的原因是住房改革的缺陷與宏觀調控的失效。房地產市場對GDP的貢獻不可小視,住房的商品化改革也是社會的一大進步,這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但在這場博弈中,得到最大實惠的是各級政府與房地產開發商,老百姓有了自巳的住房,人均居住面積也有了提高,但付出的代價太高,社會付出的成本也太高。在這個問題上,值得大家去深刻反思。不要把責任推到客觀上,也不要認為提出“去行政化”或者提倡“讓市場去調節”,就能解決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探索適合國情,符合發展階段特征的住房模式”,明確告訴大家,到現在為止,符合中國國情的住房模式還沒有完全解決,仍要積極探索,我認為非常正確。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住房是中國最大的民生問題之一,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比資本主義國家辦得更好一些,體現更多的公平與正義,體現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我們期望,在政府與市場兩只手共同努力下,中國房地產業不會出現泡沫,中國房價一定會回歸理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