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軍
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變化的分析
徐洪軍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的腸道內各類菌群及其消長狀況,探討血漿內的毒素水平和腸道細菌的關聯。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0例作為觀察組,并選取正常健康者60例,將其糞便中的常見菌群進行定量分析,采用偶氮顯色基質法進行外周血內毒素水平的檢測,并觀察其差異和相關性。結果 對照組患者糞便菌群中的厭氧菌數明顯高于肝硬化組,且肝硬化組患者厭氧菌中的雙歧桿菌、真桿菌和擬桿菌的檢出率也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肝硬化患者的血內毒素水平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大腸桿菌在各組數量越大,則其血內毒素水平越高,二者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結論 肝硬化患者均存在腸道菌群失調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需氧菌的增多和厭氧菌的減少。患者大腸桿菌量和內毒素水平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可能是導致肝硬化內毒素血癥的影響因子。
腸道菌群;肝硬化;厭氧菌
通常,成年人的腸道菌群結構都比較穩定。但根據相關研究表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腸道菌群失調現象,尤其是厭氧雙歧桿菌和擬桿菌以及真桿菌等的數量會產生明顯改變[1]。本文針對肝硬化患者對腸道內厭氧菌和需氧菌比較常見的菌種進行對比分析,目的是為了解肝硬化患者腸道內各類菌群及其消長狀況,以便于腸道菌群的變化,并在肝硬化患者腸源性內毒素血癥中可能發揮的作用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從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肝病中心收治的住院患者共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43.2±1.8)歲。依據患者病史和臨床表現初步診斷為肝硬化,均經B超和核素掃描而確診。入選患者在采集糞便、血液標本時,前30 d內均未使用過抗生素以及其他可能影響腸道菌群的藥物。本研究另選取同一時期的正常健康者60例作為對照組,男23例,女37例,平均年齡(39.7±1.5)歲,排除患有胃腸道和肝膽疾病以及半年內發生腹瀉的患者。
1.2 檢測方法 標本收集:取受檢者的新鮮糞便3~5 g,放置在無菌小瓶中,立即封入厭氧袋,送檢時間為30~60 min內。然后稱取0.5 g糞便通過連續稀釋法進行稀釋,并用滴注法從高稀釋度到低稀釋度,接種于選擇性的培養基上。選取腸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2種需氧菌(腸球菌和大腸桿菌),6種厭氧菌(總厭氧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產氣莢膜桿菌、擬桿菌和真桿菌)。需氧菌放置于37 ℃溫箱內培養24 h后進行計數,厭氧菌放置于37 ℃溫箱在培養48 h后進行計數。血漿內毒素使用改良偶測定,并使用Gaspak厭氧盒(由日本株氏會社提供)法合并偶氮顯色基質法,鱟試劑盒(Ⅱ)對微量內毒素進行定量檢測,由上海醫學化驗所提供試劑盒。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運用±s表示,組間數據運直線相關分析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糞便菌群中的厭氧菌為(13.4±0.9)Ign/g,明顯高于肝硬化患者組的(10.1±1.1)Ign/g;肝硬化組患者厭氧菌中雙歧桿菌、真桿菌和擬桿菌的檢出率分別為47例(78.3%)、45例(75.0%)和28例(46.7%),而對照組受檢者三種細菌的檢出率均為100.0%,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肝硬化組患者的血內毒素和大腸桿菌水平分別為(11.2±4.7)pg/ml和(7.1±0.8)lgn/g要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8.6±1.5)pg/m和(5.9± 0.5)Ign/g,且大腸桿菌在各組數量越大,則其血內毒素的水平越高,二者具有明顯的相關性(r=0.367,P<0.01)。
在相關研究中,對健康者腸道菌群的分析,擬桿菌、雙歧桿菌各約占總菌量的50%,而大腸桿菌、腸球菌總量小于1%。成年人的腸菌群型態在正常情況下是比較穩定的[2]。有研究證明,通常人們患病后或用藥后才會被干擾而發生紊亂,最終造成菌群的失調。而肝硬化患者常會伴隨著厭氧菌的明顯減少和乳酸桿菌及雙歧桿菌以所占比例的明顯下降,造成擬桿菌的比例快速上升,且成為優勢菌[3]。本文分析發現,導致肝硬化患者黏膜定植抗力出現了下降,大腸桿菌出現過度繁殖的現象,其原因是腸內雙歧桿菌數量有明顯減少,同時,擬桿菌在肝硬化組患者的檢出率為46.7%,原因可能與患者肝功能的損害程度緊密相關。為此,擬桿菌的變化情況可作為預示肝硬化癥狀發展的重要指標。
費中明等[4]研究認為,肝硬化患者的血內毒素水平會出現升高,其升高和肝功能的損害程度存在相關性,本研究結論與其基本相符。這也證明,肝硬化患者體內大腸桿菌會有明顯增加,不僅與血內毒素水平的快速升高有關,也間接說明大腸桿菌的過度繁殖,影響著肝硬化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的發生和進展,并且可能是導致肝硬化內毒素血癥的影響因子。
[1] 劉肄輝,張永華.肝硬化內毒素血癥的發生機制及治療進展[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7(8):528-528.
[2] Jan Winberg,Maria Herthelius-Elman,Roland M?llby,et al.Pathogenesis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vaginal resistance to colonization[J].Pediatric Nephrology,1993,7(5):509-514.
[3] 吳仲文,李蘭娟.肝硬化并發癥與腸道菌群[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06,33(1):34-37.
[4] 費中明,鄭蘭.肝硬化與小腸細菌過度生長[C].杭州:2010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2008:1272-1273.
R575.2
A
1673-5846(2014)08-0117-02
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吉林吉林 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