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華任春慧劉寅赫
64排螺旋CT掃描對結腸癌的診斷價值
姜 華1任春慧1劉寅赫2
目的 探討64排螺旋CT掃描對結腸癌的診斷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36例經手術或結腸鏡病理證實的結腸癌患者的CT影像資料,觀察腫瘤的部位、大小、形態、周圍侵犯及遠處轉移情況,判斷腫瘤分期。結果 36例患者中升結腸癌15例,橫結腸癌7例,降結腸癌5例,乙狀結腸癌9例。CT表現為病變段腸壁局限性不規則增厚或環形增厚、管腔內外軟組織腫塊、局部管腔不規則狹窄,增強掃描病變部位出現明顯不均勻強化,可見周圍浸潤及轉移征象。結論64排螺旋CT掃描能夠較準確地顯示病變部位、與周圍結構關系、有無鄰近器官侵犯及有無遠處轉移,對結腸癌的診斷及分期有重要價值,為臨床手術方案的制訂提供可靠依據。
結腸癌;X線計算機;64排螺旋CT;MPR重建
結腸癌是消化道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多為腺癌。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發生改變,結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男性多于女性。以往結腸癌的診斷主要依靠消化道鋇劑灌腸X線檢查及結腸鏡檢查,但這些檢查局限于僅能觀察腸腔內的病變,對腸壁改變以及腸腔外的病變難以顯示,不能準確的進行結腸癌的診斷及分期。近年隨著多排螺旋CT掃描技術和圖像后處理功能的發展,能多層面、多角度的觀察圖像,并且可以同時顯示腸腔內外及腹腔內其他情況,能夠準確的進行手術前診斷及分期。多排螺旋CT檢查在結腸癌的診斷中越來越重要,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9月經臨床病理證實的36例結腸癌患者的CT影像資料,探討64排螺旋CT在結腸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9月CT圖像資料完整經臨床手術或結腸鏡病理證實的結腸癌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38~72歲,平均(56.7±2.1)歲,病程2~10個月。主要臨床癥狀為腹痛、腹部包塊、血便、排便習慣改變、消瘦、乏力等。
1.2 檢查方法 患者檢查前8 h禁食、禁水,常規清潔灌腸,檢查前0.5 h患者口服1.5%泛影葡胺600 ml充盈胃及小腸,并于檢查前10 min肌肉注射泛影葡胺654~210 mg,給于1 000 ml清水保留灌腸,然后行CT掃描。使用日本TOSHIBA公司的Aquilion64排螺旋CT,患者取腳先進仰臥位,掃描范圍膈頂至恥骨聯合,常規平掃后行CT增強掃描,通過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普羅胺60~90 ml(1~2 ml/kg),流速3.0~3.5 ml/s,應用實時對比追蹤系統(sure start技術)于肝門區腹主動脈中心取感興趣區,CT值達到180 Hu時自動觸發掃描,一次掃描結束后分別延遲25 s及100 s進行靜脈期及延遲期掃描,掃描參數:120 kV,150 mA,0.45 s/圈,重建層厚0.5 mm,所得圖像在計算機工作站(vitrea)進行圖像分析及后處理,以多平面重組(MPR)二維圖像為主。
36例患者中升結腸癌15例,橫結腸癌7例,降結腸癌5例,乙狀結腸癌9例。CT表現為局限性不規則結腸壁增厚23例,腸壁厚度6.3~18.6 mm,腸壁環形增厚及軟組織腫塊13例,其中8例出現不同程度管腔狹窄,增強掃描增厚腸壁及軟組織腫塊出現明顯不均勻強化。9例病灶周圍相應區域可見淋巴結影,4例患者肝臟可見多發轉移病灶,1例轉移灶中可見鈣化,3例患者出現不完全性腸梗阻。
結腸癌的發生與遺傳、環境、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引起的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密切相關[1]。由于結腸走行迂曲,行程長且位置不固定,常規CT掃描速度慢,難以在一次屏氣時完成全腹掃描,且增強掃描不能在結腸強化的峰值期內完成全結腸掃描,很難發現結腸病變的動脈期及靜脈期強化特點[2],單純原始橫軸位圖像很難準確顯示并分析結腸的解剖結構,對結腸腫瘤的診斷有一定局限性,診斷準確性不高[3]。64排螺旋CT掃描速度快,層厚薄,Z軸分辨率高,能夠做到各向同性,并且可以進行多種圖像后處理,能夠對病變腸管的形態,病變的部位、范圍以及病變的強化特點進行多平面、任意角度的觀察,顯示腫瘤的軟組織腫塊以及相應的腸梗阻、轉移等繼發征象,因而可以比較好的評價病灶本身、周圍組織侵犯及遠處轉移情況,使結腸癌診斷準確率和CT術前分期準確率明顯提高[4]。
結腸癌在64排CT掃描時主要表現為結腸壁局部不規則增厚,結腸管腔內腫塊,局部管腔不規則狹窄和病變段腸壁異常強化[5]。正常結腸在充盈狀態下腸壁厚度不超過3 mm,空虛狀態下腸壁厚度不超過5 mm,當腸壁厚度超過5 mm為可疑增厚,超過10 mm可以明確肯定有病變發生[6]。當腸壁厚度超過2~3 cm時則形成不規則軟組織腫塊。當病變引起腸壁增厚形成腫塊或環壁侵潤增厚腸壁超過結腸周徑3/4時可引起局部腸管管腔變窄。增強檢查時增厚腸壁所形成的軟組織腫塊及增厚的腸壁可出現明顯強化,病灶較大時中心可出現液化壞死、密度不均,增強掃描時出現不均勻強化。當腫瘤穿透腸壁時,結腸壁漿膜面變得模糊不清,漿膜外可見條索狀軟組織密度影。結腸與周圍鄰近器官脂肪間隙模糊、消失,提示周圍組織器官受侵犯。
淋巴轉移是結腸癌最常見的轉移方式,并且很早發生,結腸癌淋巴結轉移多為小淋巴結(小于4 mm)[7],部分轉移性淋巴結與腫塊融合難以區分,升結腸癌淋巴結轉移多見于十二指腸降部前方及外側,橫結腸轉移淋巴結多位于胰腺周圍并可侵及胰腺,降結腸淋巴結轉移可見于結腸血管的腸系膜內。本組患者中9例病灶周圍相應區域可見淋巴結影,直徑為3~11 mm,若使用淋巴結直徑大于10 mm為陽性的傳統標準,則無法判定為淋巴結轉移,但手術病理證實病灶周圍的淋巴結部分為淋巴結轉移,因此當64排螺旋CT掃描發現病灶周圍出現淋巴結影時,應高度懷疑淋巴結轉移可能。結腸癌的遠處轉移以肝臟最為多見,肝轉移多為門靜脈血行轉移,其內可見鈣化[8],其次為腎上腺、卵巢等部位。
結腸癌根據CT所見可分為4期[9]:Ⅰ期:結腸腔壁內息肉樣腫物,無結腸壁增厚;Ⅱ期:結腸壁增厚,超過6 mm,但無鄰近器官侵襲;Ⅲ期:結腸壁增厚或腫瘤侵及附近器官或腹壁;Ⅳ期:結腸癌合并遠處轉移、播散。
綜上所述,64排螺旋CT在結腸癌的檢查中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多種圖像后處理技術的應用除能夠清晰的顯示結腸癌病灶本身情況,還能全面地顯示病灶與周圍器官之間的關系及淋巴結轉移與遠處器官轉移的情況。因此,64排螺旋CT檢查可為結腸癌的診斷及術前分期提供可靠依據。
[1] 劉宏,張蘇展,蔡善榮,等.microRNA143表達對結腸癌組織中細胞增殖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J].中華腫瘤雜志,2008,30(7): 498-501.
[2] Byuu JH,Ha HK,Kim AY,et al.Ctfindings in f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involving the gastroin tesinal tract[J].Radiology,2003 (227):59-67.
[3] Gazelle GS,GaaJ,SainiS,et al.Stagiroy of colon carcinome using water enema CT[J].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5,19(1):81-91.
[4] 王錫明,武樂斌,張云亭,等.結腸癌64層螺旋CT增強表現及病理對照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22):1459-1461.
[5] 馬雯.結腸癌的CT征象及診斷價值[J].四川醫學,2007,28(7): 714-715.
[6] 曹丹慶,蔡祖龍.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 515-515.
[7] 王建軍,楊培金,李樹金,等.螺旋CT掃描對結腸癌的診斷價值[J].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2007,20(7):619-621.
[8] 王玉梅,張守滿.螺旋CT仿真內鏡在結腸腫瘤篩選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06,4(3):54-55.
[9] 李果珍.臨床CT診斷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497-497.
R730.4
A
1673-5846(2014)08-0206-02
1牡丹江紅旗醫院影像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2牡丹江腫瘤醫院影像中心,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任春慧,E-mail:yxxx5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