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周聚焦·政策速遞|
日前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我國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個統一、五個同步”。“一個統一”,即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改革退休費計發辦法,從制度和機制上化解“雙軌制”矛盾。“五個同步”,即機關與事業單位同步改革,職業年金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同步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完善工資制度同步推進,待遇調整機制與計發辦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國范圍同步實施。報告提出,2020年我國人口預計達到14.3億人,通過優化政策、加強宣傳、嚴格執法、提升服務、逐人逐戶登記確認等措施,力爭使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到10億人左右,將覆蓋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95%。同時,鞏固全民醫保成果,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基本覆蓋職業群體。
為嚴肅財經紀律,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國務院近日發文,就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有關問題進行規范。《通知》明確:一是切實規范各類稅收等優惠政策。統一稅收政策制定權限,規范非稅等收入管理,嚴格財政支出管理。二是全面清理已有的各類稅收等優惠政策。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開展一次專項清理,認真排查本地區、本部門制定出臺的稅收等優惠政策,特別要對與企業簽訂的合同、協議、備忘錄、會議或會談紀要以及“一事一議”形式的請示、報告和批復等進行全面梳理,摸清底數,確保沒有遺漏。三是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建立評估和退出機制,健全考評監督機制,建立信息公開和舉報制度,強化責任追究機制。四是健全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相關政策,加強輿論引導。
《意見》提出:到2020年,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批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制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自主研發的重大應急裝備投入使用;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發展一批應急特色明顯的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形成有利于產業發展的創新機制,為防范和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有力支撐,并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以預測警報、預防防護、處置救援、應急服務為重點方向,以加快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支持企業發展、推廣應急產品和應急服務、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為主要任務。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加大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資政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優化發展環境。
《意見》提出,一要準確把握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主要原則。轉變職能,合理界定政府的職責定位。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合理設計,構建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誠信守約,保證合作雙方的合法權益。完善機制,營造公開透明的政策環境。二是合理確定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項目范圍及模式。三是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工作機制。健全協調機制,明確實施主體,建立聯審機制,規范價格管理,提升專業能力。四是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的規范管理。做好項目儲備、項目遴選、伙伴選擇、合同管理、績效評價、退出機制更各項工作。五是強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政策保障。完善投資回報機制,加強政府投資引導,加快項目前期工作,做好綜合金融服務。六是扎實有序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做好示范推進,推進信用建設,搭建信息平臺,加強宣傳引導。
根據《規定》,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治水工作責任主體,每年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治水工作情況;治水工作將實施“河長制”,落實治水責任人,強化督促檢查;同時,有關部門和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也要依法履行職責,加強協作配合,做好相關工作。在工作保障方面,《規定》提出,設區的市、縣(市、區)政府應當將有關工作納入治水規劃或者實施方案,向社會公布有關治水項目的具體安排、投資總額及完成時限等;通過整合財政資金、吸引民間投資和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等措施,保障治水資金,保障治水基礎設施所需建設用地,加大對治水技術的研究開發支持,及時總結和推廣成熟易行、經濟實用的治水技術和方法,引導市場主體參與污水和垃圾處理、河道清淤保潔以及污泥處置。此外,還要加強監測監控系統建設,建立治水信息實時共享平臺,為治水提供地理空間數據服務。該政府規章還對流域協調、激勵懲戒、社會參與、執法監督等方面作了相應規定。
《方案》指出,經過3年多的規劃實施,省級產業集聚區總體上已從“打基礎、筑平臺”的起步建設期,進入到“引項目、聚產業”的加速發展期。《方案》要求,以提高空間集聚度、加快產業集群化、增強科技創新力為重點,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優化投資發展環境,把省級產業集聚區打造成“全省有代表性、國內有影響力、國際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平臺。《方案》明確,要提升定位,強化整合,聚力打造全省戰略平臺。根據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新型城市化發展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深入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集聚區創建省級工業強區,進一步強化省級產業集聚區在全省優化產業發展布局中的主平臺地位。積極引導大項目、大企業、大產業向產業集聚區布點落戶,構筑全省總量規模大、產業層次高、產出效益優、產城融合好的高質量發展平臺。有序推進產業集聚區內部各類開發區塊整合,實施重點開發和優先開發,集中力量建設產業集聚區核心區塊。《方案》要求,明確導向,強化集成,聚焦發展特色主導產業。以國家、省相關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為指導,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強化“優新高特”產業導向,集中力量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裝備、先進交通運輸設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主導產業,著力打造一批千億級的產業集群。按照錯位發展的原則,將全省產業發展戰略具體落實到有基礎、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形成分工明確、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加強關聯產業培育,加快推進產業集群化步伐。進一步細化集約、環保、節能、安全等方面的控制性指標,高標準設定并嚴格落實產業項目準入標準。
《辦法》規定,設立省信息基金,旨在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發展我省信息產業、推進信息化應用、擴大信息消費、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支持我省信息經濟全面發展。省信息基金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決策、規范管理”的原則進行管理和運作,重點支持浙江省內電子信息制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應用電子、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數字內容、網絡安全、電子商務、智慧物流、互聯網金融、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及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信息經濟重點領域的產業化,并兼顧創業類項目。省信息基金初期規模為20億元,資金來源為省財政專項撥款10億元,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金融控股公司)籌集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