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袁家軍
加快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浙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袁家軍
對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夏寶龍書記、李強省長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省政府辦公廳已于今年5月印發了關于推廣海寧試點經驗、加快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改革總體要求、主要內容、相關支持政策等重點事項。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切實增強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精準性、系統性。
(一)突出“精”和“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應以畝產效益為核心,以精準化配置為導向,以差別化措施為手段,建立一把科學衡量企業效益的“標尺”。
目標定位要準確。目標定位是改革的指揮棒,這次省里批復各地的改革總體方案中沒有提具體的量化目標要求,不是不需要,而是希望各地結合實際靈活掌握、合理確定。各地要在堅持轉型升級總目標不動搖的前提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找準自身改革定位,設定高低適度、切實可行的具體量化目標,確實不能量化的目標定性表述要客觀準確清晰。
評價體系要合理。首先是評價對象要選準。海寧在第一批改革試點范圍中選擇用地3畝以上工業企業。從各地改革總體方案看,對象不盡相同。對此,省里不作具體要求,各地結合實際自主確定。其次是評價指標要做精。指標不一定多,關鍵要能夠精準反映實際情況,包括經濟效益(如畝均產出、畝均稅收指標)、環境效益(如單位能耗、單位排放指標)和社會效益,也可以考慮反映就業吸納能力、研發投入強度等指標。要體現針對性,指標設置要與評價對象相適應,規上和規下企業、工業和服務業企業的評價指標選擇應有所區別。再次是指標權重要搞準。不同地區評價指標權重不能簡單復制,要科學設定。對于生態承載能力弱的地區,單位能耗、單位排放等指標的權重可適當加大;對工業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畝均稅收、畝均產出等指標權重應適當突出。
差別化措施要到位。要體現“噴灌”“滴灌”,不要“漫灌”,激勵和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體現“噴灌”,就是要最大程度對政府掌握的資源要素進行差別化配置和疊加運用,集中一個方向發力,真正達到對好企業形成激勵、對低效企業形成倒逼的效果。用電、用地、用水、用能、排污等政策要加強協同,法規制度、價格機制、行政手段、輿論導向等措施要綜合運用。
體現“滴灌”,就是差別化政策實施的力度要充分考慮企業承受能力。如城鎮土地使用稅,海寧采用了3、6、9元/平方米三檔進行征收,而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縣城最高可征收12元/平方米,小城市最高可征收18/平方米,這里面的空間比較大,究竟如何調還是要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考慮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不能主觀臆斷。
不要“漫灌”,就是對不同類型、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在要素配置上盡可能有所區別,不搞一刀切。如明令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產能,就不能再實行差別化政策,應堅決予以關停并轉;而對鼓勵類的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主導產業,在發展初期要給予特別的扶持和培育,不能一味按照畝產效益論英雄;規模以下、占地較少、以民生就業為主的企業,也應該區別對待。
(二)協調“點”和“面”。一是在改革推進方式上,要以點帶面、穩步推進。海寧試點先行一步,再對適宜改革市縣進行擴面,條件成熟時,在全省面上全面推開,這是省里的總體安排,體現改革漸進性原則。各擴面改革地區要在學習借鑒海寧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從自身實際出發,把握切入點,選準突破口,有重點地推進改革,創出自己的特色亮點,形成“多點開花、全面結果”的效果。沒有納入首批擴面改革試點的地區,也可以自行選擇一定的范圍和領域開展改革試點,為適當時候爭取納入省級試點乃至全面推開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二是在改革對象選擇上,要有序推開、逐步擴大。改革需要有一定的面,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企業一下子都納入到改革范圍。面太窄,改革代表性就不夠,改革效應也不強,企業之間的要素配置會有失公平;面擴得太快,許多問題可能還沒有考慮成熟,會影響改革實施效果,這些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三是在改革領域上,要拓寬視野、拓展內涵。海寧試點主要聚焦在畝產效益評價、差別化政策導向上。實際上,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內容十分豐富,土地、金融、人才、科技、環境資源等領域還有許多改革可以探索開展,光土地就有承包地、宅基地、工業用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目前僅側重于工業用地的配置,需要深化研究的改革事項還很多,包括“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各地可結合改革進展情況逐步拓展深化。
(三)統籌“存量”和“增量”。存量提質和增量選優兩篇文章都要做好。
首先要以存量換增量。通過存量的盤活,推動有限的資源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和環節轉移,重點要建立淘汰落后和低效產能的市場化退出機制,引導企業退低進高、轉型升級。海寧今年出臺了鼓勵企業“關停并轉退”的政策措施,降低企業關閉、停產、退地、并購重組、提升改造等過程中的交易環節費用,加快了企業轉型升級步伐。130家C類企業中已有93家采取實質性的“關停并轉退”,涉及交易金額15.8億元、交易稅費1億元左右,力度很大,成為改革的一大亮點。各地在存量換增量過程中,要舍得犧牲一點GDP,要敢于在存量中做減量的文章,堅決把落后產能淘汰掉,把發展空間騰出來,用來引進建設大項目、好項目。
其次要以增量促存量。在資源要素約束長期存在的大背景下,重點是建立市場準入標準,嚴格新增用地的準入門檻,設置相應的投資強度、畝均產出、能耗地耗、污染排放、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綜合競爭力等標準和門檻,建立新增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和分階段管理制度,強化土地出讓合同管理,優化存量結構,提升產業能級,擴大經濟總量規模。
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一項創新性強、涉及面廣、復雜程度高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各方面共同努力,精心組織,認真實施,持續推進,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改革成效。
要加強組織領導。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幾乎涵蓋經濟領域所有部門,擴面改革縣(市、區)要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來統籌謀劃、統一部署、系統推進,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要抓緊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建立專門班子,完善工作推進落實機制。要把這項改革與其他改革工作結合起來,強化統籌推進,放大改革效應。要借鑒海寧的做法,建立一個改革成效實時跟蹤分析系統,綜合采集目標實現進度的各項指標,及時掌握改革進展動態,及時解決改革中的矛盾和問題,及時調整完善改革政策措施。
要加強考評督導。省級相關部門和各設區市要加強對擴面改革工作的支持指導,一方面要將指導意見中明確賦予擴面改革地區的相關支持政策落實到位,另一方面要結合自身職責,為改革出謀劃策、提供指導,協調解決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省經濟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擴面改革實施情況的跟蹤督查,對改革不重視、任務落實不到位、進度不符合時間要求的,要摸清原因、督促整改。要通過體制內評估、第三方評估或者社會評價等多種方式,全面準確評估改革成效,重大情況和重大問題及時向省政府報告。
要加強輿論引導。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涉及到諸多企業主體的切身利益,需要充分考慮方方面面因素,重視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擴面改革地區要制訂好宣傳計劃、策劃好宣傳方案,定期宣傳通報改革進展情況,爭取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持。特別是要加強專題性的政策解讀、正面典型案例的宣傳,向企業釋放強烈的改革信號,讓企業對改革有合理預期,讓企業有可學的樣板,引導企業主動參與改革。要做好輿情監測與研判,妥善分析處理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避免片面理解,防止惡意炒作,為改革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
?本文系袁家軍同志2014年10月30日在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廣工作現場會上講話的第二、第三部分,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