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發展海洋經濟需打好科技創新牌
張蕾
發展海洋經濟是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的重要領域和戰略重點。杭州在區位、交通、產業、科技、人才、服務、體制、機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礎和條件,是全省“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海洋經濟總體布局中“兩翼”之一的環杭州灣產業帶的核心區域和杭州都市經濟圈的中心城市,擁有重點建設的九個沿海產業集聚區中的兩個,在發展海洋經濟和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發展潛力。
近年來,杭州突破“就海洋論海洋”的傳統思維和常規發展模式,深入挖掘潛在優勢,積極探索陸海并舉的海洋經濟發展之路,形成了陸海聯動發展的良好勢頭,為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打下了扎實基礎。
盡管杭州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濱海地區,港口和海洋漁業資源稟賦相較于寧波、溫州明顯不足,但涉海科教資源豐富,先進科研設備集中,實力全省領先。杭州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涉海科研機構,高層次人才集中: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艦船研究院杭州應用聲學研究所、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實力雄厚;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在杭高等院校,形成了從理論研究、資源開發利用到產業化應用的涉海學科體系。在學科體系和研究團隊的支撐下,杭州海洋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全省領先,其中海水淡化產業已在全國具有較高影響力。
在杭州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布局中,海洋科技創新是核心的突破口和切入點,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對杭州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具有重大意義。具體做法包括:
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高地。依托在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圍繞涉海先進制造、海洋信息技術、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海洋勘探開發、海洋醫藥和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裝備、涉海金融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鼓勵在杭企業、科研院所與國內外名院大所合作建立海洋科技創新戰略聯盟,主導和參與全省海洋科技創新。
創新發展海洋重點產業。突出科技優勢和產業基礎,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以科技創新驅動海洋經濟發展。通過推進一批項目、提升一批企業,積極發展海洋新興產業,鼓勵發展涉海信息技術產業,突出發展涉海服務業,擇優發展先進制造業,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壯大杭州海洋經濟。
培育涉海創新型企業。支持以涉海龍頭骨干企業為主體,以攻克海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為目標,進一步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對涉海創新型企業的試點示范和科技型涉海中小企業認定工作,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涉海創新型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
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努力構建成熟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杭創新創業引進機制和平臺,加快引進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緊缺型人才。建設長三角地區海洋人才集聚和交流中心,加快培育發展專業性海洋人才樞紐市場,打造一批“海洋經濟引智示范基地”。
創建海洋特色產業基地。培育建設杭州大江東臨港裝備制造基地、杭州海水淡化技術與裝備制造基地、杭州海洋科技與涉海裝備制造基地,以“整合海洋創新資源、集聚海洋高端產業、培育海洋龍頭企業”為重點,推動重大海洋產業項目向特色產業基地集中建設、重點海洋企業向特色產業基地集中布局、各類要素向特色產業基地集中配置。
但是,杭州部分海域受潮涌、潮差、潮流等影響,泥沙淤積嚴重,制約了臨港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杭州涉海工業分布在產業價值鏈高端的企業不多,創新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與國內外優勢涉海企業抗衡中處于不利地位。此外,盡管杭州正在逐步打造產、學、研的聯動平臺,但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和效益仍亟待提高。
下一階段,杭州要堅持陸海聯動、科技興海戰略,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助推科技創新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地位,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和杭州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帶動科技密集型海洋新興產業的崛起。
作者單位: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