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豪 江永碧
從PMI指數看杭州工業發展新特征
陳豪 江永碧
杭州市信息中心于2009年開始編制杭州市PMI(重點工業)指數,以全市550家規模以上工業作為樣本調查對象,率先在副省級層面城市中開展城市PMI監測分析。通過新常態下分析,發現當前杭州工業呈現出新特點,動力出現新切換的現象。
工業經濟呈現低位弱平衡新特征。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波動性日趨平滑化。2012年至2014年,PMI年度數值分別為51.3、51.4和50.6(預計數)。年度PMI均值由2009年到2011年的2-3個百分點差值逐步減弱到目前1個百分點。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走勢反映出新常態下工業經濟波動呈現出新的弱平衡特征。季節性因素影響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短期波動。依據2012年一季度到2014年三季度PMI數值分析,每年二季度PMI數值都是當年的高點,三季度回落,四季度小幅度沖高。這種現象反映出夏季末開工快速回暖、年末工業快速趕工的季節性規律。PMI與GDP走勢基本吻合。2012年到2014年,杭州全市GDP增幅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9.0%、8%和8%(預計數),同PMI穩中趨緩的走勢相符。從季度波動情況比對上看,大體可以得到類似結論。
工業增長動力切換新表現。體現為:(1)產能過剩壓制工業復蘇。2012年至2014年,代表供給的生產指數均值分別為54.3、55.4和53.9(預計數),分別高出代表需求的新訂單指數4.8、6.1和4個百分點。生產恢復增長相對需求明顯超前,較2009年到2011年數值有所拉大。自2009年7月開始,供需情況保持同步運行,但2012年以后產能壓力逐步顯現,2013年初產能過剩已十分巨大,目前供需失衡有所緩解,但仍比較嚴峻。
(2)外需溫和復蘇為工業經濟注入新動力。2012年至2014年,代表出口指標的出口訂單指數52.1、53、53.3(預計數),呈現小幅度上升的態勢。回顧出口訂單走勢,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政策刺激,強勁反彈。2009年到2011年上半年,受各國貨幣政策刺激,國際市場需求復蘇強勁,直接推動杭州市出口保持高速增長,甚至一度恢復到金融危機爆發前的高位。第二階段,需求減弱,出口低迷。隨著刺激效應逐步減弱,經濟活動出現了廣泛和普遍的回落,國際市場需求指數重新跌落到50以下,出口增速震蕩下行,經濟增長陷入乏力,顯示出世界經濟內生復蘇動力依然相當脆弱,延緩了去產能化的進程。第三階段,出現進入逐步復蘇穩步增長新階段。
(3)創新驅動成為工業復蘇強勁動力。新興產業引領工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分項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普遍大幅高于指數平均水平。近三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明顯高于工業增幅。產品附加值率穩步提升。新產品產值率從2011年的22.3%,到2012年的24.6%和2013年的28.2%。
據上,筆者提出促進杭州工業經濟進一步復蘇的建議:一是加快國企改革,提升工業企業效率。加快推進杭州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步伐,通過改革提升國企效益,通過改革鼓勵部分國企由傳統行業向新興行業發展。
二是加快智慧信息經濟與工業經濟聯動發展。推進戰略性合作項目,強化項目屬地管理,加快推進阿里巴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工程院、中科院、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思科等戰略合作項目。推進智慧節能、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一批智慧應用試點項目,帶動工業經濟發展。加快機器換人計劃,重點推進百個“機器換人”項目推進工作。搶抓“智慧城市”建設的“窗口期”,堅持網絡建設、應用服務、產業發展“三位一體”,著力打造智慧城市經濟產業鏈。編制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抓緊制定實施《“智慧杭州”2014-2015總體實施行動計劃》、《加快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三年行動計劃》。
三是推進改革,加強企業服務。落實稅收減免政策,加快審批制度改革,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強化要素保障,優化工業企業服務。加強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發揮引導基金、產業聯盟等平臺作用。加快推進網上自由貿易試驗區方案申報工作。
四是加快推進工業大項目建設。圍繞支撐性平臺,謀劃“園中園”項目,培育一批創業小鎮。圍繞打造優勢產業鏈,謀劃一批重大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項目、“機器換人項目”。圍繞培育新經濟、新業態,謀劃一批應用示范項目。完善重點創新項目發現和篩選機制,切實落實引導支持大項目好項目的“一事一議”、“發點球”工作。堅持“四換三名”、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減排“四位一體”推進。以產業鏈為主線,推進大企業大集團和產業集群的發展,重點是推進LED、軌道交通整車本地化等較成熟的產業鏈發展。同時制定產業鏈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打造千億級產業鏈目標、路徑和舉措,打造若干條千億級產業鏈。
作者單位:杭州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