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可
“三公”經費問題得靠“三公”理念解決
朱可可
近年來,有關“三公”經費問題一直是國人詬病的對象。盡管政府及有關部門為此作了不少努力,推出不少辦法,但社會公眾并不滿意。一邊是政府及部門誠心的改進,一邊是公眾并不領情的吐槽。事實上,對于“三公”經費出現的問題,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也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2011年上半年國務院就要求中央各部門公開2010年度“三公”經費支出情況,地方政府要比照中央公開經費。此后,特別是十八大中央大力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之后,有關“三公”經費的管控,包括預算規模的控制、預算編制的細化、執行結果的公開等等更有了明顯的好轉。財政部近年來公布的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執行數據也印證了這些事實:2010年94.7億元、2011年93.64億元、2012年80.95億元、2013年71.54億元。但即便如此,“三公”經費的問題仍頻遭吐槽。其根本原因,一是不信任,二是不買賬,三是不滿意。
解決“三公”經費頻遭吐槽這一問題,歸根到底,還得依靠“三公”經費問題自身的解決。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把“三公”經費使用中存在的“政治性”和“經濟性”的問題徹底解決了,才能真正擺脫頻遭吐槽的命運。同時,方式方法也很重要,不為社會公眾所接受的方式方法,最終還是難逃頻遭吐槽的厄運。為此,必須樹立三種理念:內容公事、結果公認、監管公眾。
內容公事。即三公經費的使用要嚴格限定在公事范圍。如在公務接待中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都不能把私事搭進來。從主人的角度來說,不能以公務接待名義順便把自己想請的人也請了。你接待遠方考察團就接待遠方考察團,不能把自己想請的老同學老戰友老鄉親也都叫上。從客人的角度來說,對方是因公事接待你,不能把那些與公事無關的老同學老戰友老鄉親也都拉上,為此報銷發票上應注明參加人數、姓名。再如在公車消費中也要把工作與生活分開、自己與家人分開。做到公私分明,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就是一個好榜樣。他乘車去飯店理發、去醫院看病、去探親訪友,都算作私人用車,要求工作人員照章付費。而2014年初被九江市紀委通報的江西都昌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公安局長彭新球則是一個反面典型,他除經常公車私用外,甚至把公車私用過程中發生交通違章罰款都拿到都昌縣公安局報銷。按現行的財務規定,即使公車公用違章罰款也是不允許報銷的。內容公事理念說到底就是防止出現上述的“政治性”錯誤。
結果公認。即社會公眾對“三公”經費使用的結果的理解和認可。這里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讓公眾認為這項工作必須做,如日常工作交往中的午餐,日常工作中需要的正常交通費、差旅費,為此報銷發票上應注明事由用途。二是讓公眾認為這項工作如果換他人去做,所產生的成本費用也要如此。如公務接待標準放低,讓客人只吃工作餐,沒有煙酒;實行車改,公事乘坐公交車;公費出國(境)除了工作上必須去的,取消一切不必要的行程,并公示。那樣的結果自然會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結果公認理念說到底就是防止出現上述的“經濟性”錯誤,當然結果公認更要建立在內容公事理念基礎之上,否則就沒資格談公不公認的問題。
監管公眾。即社會公眾對“三公”經費的使用不僅具有知情權,還具有參與權和監督權。所謂參與權,即“三公”經費的使用無特定的對象,對象跟著事項走,人人都有成為對象的可能。比如公務接待,應由相關的具體管事的人員來接待,而不是大事小事都非得領導出面不可。同理,在公車消費與公費出國(境)方面,要按需要來,而不能將之視為福利待遇來操作安排。所謂監督權,即社會公眾可以對“三公”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解和監督,對不合理現象提出異議、督促整改。如某一高檔會所門口停著一輛公務用車,作為社會公眾就有權力知道這輛車子是誰在用?來干嗎?理由充足否?如果覺得它不應該出現在那里,還可以通過一定的渠道向有關部門反映,有關部門必須要有回應就該問題作出處理或不處理的情況說明。類似“三公”經費的其他使用情況也一樣,歡迎社會公眾的監督,提出疑議。建立嚴厲的問責機制,讓有條件犯錯誤的人員有所顧忌,對涉嫌利用“三公”經費搞腐敗的行為堅決迅速查處,嚴肅處理。這樣公眾就會信任、買賬和滿意,當然也就不會遭吐槽。
作者單位:浙江省交通干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