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博雋
新常態下的城市化模式
柳博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新常態”——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對于正在推進的城市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重要內容,要有歷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既與《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精神一脈相承,又對城市化發展提出新的要求——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城市化發展要遵循客觀規律,圍繞全面提高城市化質量,加快轉變城市化發展方式。
首先,空間布局要“圈層套嵌”。國際經驗顯示,都市圈、城市群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效率相對較高的一種城鎮空間組織形式。在新常態下,優化經濟空間格局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推進“圈層套嵌”的城市化空間布局。“圈”是指城市的向心性,區域經濟發展應以城市為中心;“層”則體現了層次分異的客觀特征;“套”即大圈套小圈,小圈融入大圈;“嵌”就是圈圈相環、層層相扣、交互耦合。推進形成“圈層套嵌”的城市化空間,實質上就是推進形成不同層次的“圈”,既要通過“圈”的極化機制,發揮“中心”對圈內城市的帶動作用;又要通過“層”的分異作用,有效拓展高能級“中心”輻射的廣度和深度;并通過大小圈層的彼此互“套”和不同功能的疊加相“嵌”,使各類“中心”由直線擴展轉向圈層擴展,組織和帶動其他城市及廣大腹地快速發展,促進都市圈、城市群由低級向高級、由無序向有序的方向發展演化。
其次,城市發展要“加減乘除”。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沃思曾經指出,城市是人類文明中“最偉大的創造”,但是也會成為人類文明中“最偉大的破壞”。在新常態下,要讓城市化進入良性的“創造”軌道,防止成為一種“破壞”,需要對城市進行“加減乘除”。“加”是指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尋找城市化進程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及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減”則是指有效化解產能過剩,促進資源重新配置,為推進產業升級、優化空間布局提供契機;“乘”就是要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除”即有效破解城市發展中的交通堵塞、環境污染、住房困難等“城市病”,讓城市成為人類的美好家園。一言以蔽之,城市發展要革故鼎新,積極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
第三,資源要素要“三化歸一”。城市化的實質是一種空間集聚,正是基于要素集聚而創造的高效率,城市化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杠桿。在新常態下,城市化進程中的資源要素配置,要突出強調“三化歸一”。所謂“三化”,指的是城市化最重要的三元素——“人”“地”“錢”,其配置必須遵循“三化”原則,即人口遷移的“自由化”、土地利用的“集約化”、資金運作的“資本化”,而這“三化”的實質,亦即其最終的指向“一”,指的是“市場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是以人為本城市化發展的內在訴求,也是人多地少、財力不足條件下推進城市化的必然選擇。這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城鄉二元體制改革,不但人口能在城鄉之間自由遷移,而且與人口遷移密切相關的一些附屬權利,如住房、教育、社會保障等帶有私有財產或公共服務性質的權利,也能隨人自由遷移。深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通過建立完善的土地產權及市場機制,既要推動地上空間的組團式配置,又要促進地下空間的多功能開發,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進行城市化金融創新,積極探索城投債、投資基金、資產證券化等多種融資模式,努力破解城市建設“錢”從哪里來的難題。
供稿: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