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人
一件衣服做到底
吳可人
織里童裝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經歷了40余年的發展歷程,孕育了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富裕了一方百姓和創業者,現在的產業規模和十年前相比已實現翻番。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長期無法擺脫“三小”困境,這一產業的贏利水平幾乎一直在原地踏步。
小作坊是織里童裝的基本組織形態。據統計,2013年全鎮童裝生產企業已達到近萬家,產值規模350多億,從業人員10余萬人,而其中規模企業才21家,大部分是家庭小作坊。每個街面房大致只有四五十平方米,小的甚至不到20平米,幾臺縫紉機,幾張裁衣桌,三五個員工就是這些小作坊的全部家當。小而全是織里童裝的主要經營模式。這些小作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多數小作坊的員工數量在10名以下,但是基本上都能做到產供銷一體、自成體系。小視野成為織里童裝轉型提升的隱形屏障。在穩健保守的社會基調中,企業拓展精神、創新動力不足,小富即安,不想把企業做大。在這種狀況下,織里童裝的長期鎖定低端市場需求、低端產品和低成本勞動相結合的數量型增長模式。在資源環境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大量企業只能被動選擇降低利潤率。
不可否認,“一件衣服做到底”的合理性。一是“織里”童裝具有低端市場需求支撐,市場上訂單數量大,但每一份訂單的件數少,對產品品質要求低。二是織里具有適合的要素生產條件,可以較低成本獲得土地、勞動力、能源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因此,“一件衣服做到底”的勞動力工資、專業化設備購置等成本,可大大低于流水線生產,且通過薄利多銷獲得的收益,并不比流水線生產差到哪里去。加之普通小企業主缺乏組織規模化生產的資本金和經營能力,“一件衣服做到底”也就長期生存下來。
然而,浙江要素生產條件正在發生重大改變,織里童裝原有的生產經營模式日益顯現出巨大發展局限。織里童裝40余年的發展實質,就一定意義而言,是保持單曲循環不能自拔。即始終以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狀態,始終以個體私營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始終以輕紡為主導的產業格局。這種停滯不前不可避免地造成區域經濟社會較大內在不足,就當下而言,主要呈現“一大兩小”的困境。
產業內扁平化競爭壓力較大。織里各類童裝企業普遍反映生意難做,由于企業沒有品牌,產品又缺少差異度,生意好壞完全憑借市場行情。在經濟下行的宏觀形勢下,外需不振、內需放緩,2013年,全國童裝銷售額同比下降30%,織里的市場份額無疑遭受無情的壓縮。同時,在電商日漸盛行的時代,營銷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抄襲模仿加快服裝款式更迭變化,對于本就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小型傳統童裝企業而言,競爭的空間幾乎都集中到原材料、勞動力、房租成本等非自身可控因素上,競爭必將更趨白熱化。
產業間帶動作用較小。以童裝為主的低層次產業結構和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低端要素結構相互影響,兩者扭成一個不解的結,綁架織里產業結構“三十余年如一日”。1982年,童裝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大約為60—70%,而到2013年,童裝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仍然超過半壁江山。受勞動力結構、經營模式、企業家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影響,當地政府大力扶持發展的新材料、先進裝備、光伏電子等其他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行業,一直來都比較弱小。
產業外對經濟社會轉型貢獻較小。政府出于放水養魚的考慮,將一部分規模可上可下的童裝企業劃為規模以下,以減輕其稅收負擔。但這一做法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地方政府稅收收入相對偏低,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財力不足、力不從心,進而阻礙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織里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現代服務,均明顯滯后于城市發展、人的發展需求,就是一個佐證。
對于任何階段性現象,一方面是不能苛責,應放在歷史大背景下考察;另一方面是不能無視其存在的問題,應該在發展中逐漸克服轉變。織里童裝產業已從童年走向青壯年,繼續穿著原來的舊童裝,既不合身,也不合時宜。織里童裝未來的發展迫切需要改進工藝、科學管理、轉型突破。
供稿: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