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恒
目前,國內比較知名的反剽竊系統主要是中國知網研發的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檢測系統(AMLC)和由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沈陽主持開發的ROST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在實際應用中,這些系統容量大、兼容性強、使用方便、覆蓋面較廣,有很多編輯在使用過程中對這些系統的優越性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1]拿廣泛使用的AMLC檢測系統而言,整個檢測系統制定了總重合字數、整個文章的總體文字復制比例、疑似段落數、文章開頭重合文字數目以及尾部重合文字數目等作為總體指標檢測體系,以便首先在整體上對論文進行檢測。除了在整體上進行檢測,又通過制定文字復制比、重合字數、最大重復段長、平均重復段長、段落重復數、段文字比、首部復制比、尾部復制比以及引用復制比等子檢測指標體系,從多個方面反映出了對學術論文的檢測結果。根據具體的檢測情況把文章較為直觀地劃分為自我剽竊、整體剽竊、一稿多投、重復發表、過度引用和剽竊文字表述六大類,可以相當準確地界定出文章的重復率等,從而大大提高了檢測的準確度和工作效率。[2]較之以前沒有這些軟件的情況下,這些軟件的使用和推廣不啻一場革命。然而,筆者在實際應用中也發現,在科技期刊編輯的應用過程中,這些軟件還是存在著一些難以克服的局限性。
與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類期刊不同,科技期刊所刊發的主要是與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技術相關的文章。在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研究中,無論是基礎性研究,還是應用性研究,研究的特質決定了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在具體應用中受限。
作為自然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研究的主要載體,對于科技期刊而言,其所承載研究成果的“實證性”內涵與人文社會科學所承載的“實證性”有著本質的不同。對人文社會科學而言,除人類學所進行的田野調查等以外,實證性主要表現在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相關材料的搜集、整理和提煉,從中尋找出具有說服力的、能夠支撐整個文章論點的各類證據。與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相比較,人文社會科學的這一特點也使得人文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成果更加容易實現多人之間的共享。同時,也由于顯得較為直觀而被自然科學家乃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自己所詬病。比如,就有人文社會學者對自身領域中實證性材料的搜集看作是“業余的、近視的、缺乏體系和方法的事實收集者,其‘數據庫’的粗陋不堪恰與他們的分析低能相對稱”。[3]這一說法未免有妄自菲薄之嫌,但也從另一側面道出了人文社會科學實證性研究中的更易復制性。而對于科技期刊所承載的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中的研究成果而言,則大多建立在對現實事物的觀察以及從事一系列復雜實驗來獲得的經驗基礎之上,通過進行各種實驗來獲得各種數據,以數據作為研究的支撐和橋梁,從而為科學研究的發現鋪平道路。也正因為此,實證學派的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孔德在談及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時候就認為,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和基礎,一切科學知識都必須局限在經驗現象的范圍以內。科學所討論的只是經驗現象以內的事情,否則,認識就沒有可能,知識就失去根據,討論就沒有意義。[4]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自然科學與實驗科學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以實驗為基礎,因此,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實證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不可復制性。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在人文社會科學當中所進行的實證性研究,由于大多集中于對以前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包括對各種既存的期刊、報紙、圖書、檔案等文獻的選擇和使用,因此,研究中對既往成果的繼承性使用傾向較強。由于這些既往成果的易存儲性和可復制性,決定了在人文社科科學研究中,學術不端行為主要以抄襲的形式集中表現出來。也正是由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這種特性,使各種學術不端檢測系統能夠有效地對它們以往研究成果進行存儲和轉化,也使各種學術不端檢測系統能夠較為便利地檢測出相關學科中抄襲等不端行為。而在科技期刊所發表的各種科技論文當中,由于大多數據、模型、所提供的材料、實驗的方法、對整個過程所進行的邏輯推理等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來源于實驗室的各種艱辛勞動,從而使整個研究顯得更加靈活,更加不易重復和復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在利益驅動下,急功近利,不遵守學術道德準則,通過投機取巧手段對各種模型、數據乃至推理過程進行捏造,雖然屬于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但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卻在這一不規矩行為面前無能為力。
可以看出,在學術類刊物編輯過程中,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在應對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類文章的不端行為中比較有效,而在科技期刊編輯中的應用則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
關于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具體使用建議,鑒于已有學者做了相對深入的探究,[5]筆者在此不再贅言,而主要從較為宏觀的角度對科技期刊編輯中克服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局限性提出一些建議。
在談及學術不端行為多發性的時候,對編輯隊伍自身專業水平是否能夠真正做好防范學術不端的“守門人”這一問題也多有討論。[6]從科技期刊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角度看,提高“人”在防范學術不端行為中的作用,提升編輯的專業業務水平,是克服科技期刊編輯中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局限性的重要前提。作為一種高效的學術檢測系統,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在實際應用中顯示出其強大一面的同時,其在科技期刊編輯中的局限性的確也一覽無余地顯現出來。因此,只有加強科技期刊編輯專業學術水平,通過學術水平的提升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使編輯不囿于淺層次的錯別字、標點符號、簡單文字規范的修改補充,而是從學術高度對整篇文章的學術性真偽和學術質量高低做出鑒別,從學術層面對其知識性真偽與否和捏造與否做出初步判定。只有這樣,編輯才能真正起到防范學術不端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科技期刊作者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才能真正做好學術把關的“守門人”。
同時,作為編輯,首先要本著對刊物負責,對讀者負責的態度,嚴把文章質量關,把文章質量作為用不用稿的唯一標準,不唯上、不唯親、不唯權,從而達到從根源上防范和抵制各種學術不端行為。其次編輯本人不僅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大量閱讀各類書刊,提高自身的理論文字水平,還應不斷學習自己負責的欄目所涉及的專業知識,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專業培訓班等,密切關注學術動態,以擴大閱讀面,開闊視野,提升學術水平,提高專業審稿能力,增強辨別力,從而準確判斷論文的學術性、創新性,將偽劣學術論文拒之門外。
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使用之前,編輯對來稿進行學術不端的檢測,主要通過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乃至施普林格外文電子文獻等系統進行多方檢索,查詢是否有雷同或重復的現象。同時,為了確保所擬采用文章學術的真實性,甚至不遺余力地去圖書館查找各種相關資料來進行求證。這種傳統方法雖然有效,但過程相當煩瑣,既費時間又費精力。傳統檢測手段雖然煩瑣,但其優點具有不可替代性。運用傳統的檢測手段,能有效彌補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不足,有效防范改造、升級版論文成為漏網之魚。因此,傳統的優秀的檢測手段不能棄之不用,而且還要發揚光大。
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由于其自身的高效性和便利性,提高了廣大編輯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效能,也使一些編輯患上了“學術不端檢測系統依賴癥”。對作者投寄的稿件,首先上傳到學術不端檢測系統上,只要系統顯示合格,編輯就認為合格而后就輕易采用。然而,由于學術不端檢測系統自身的局限性,完全依賴這一系統就可能使一些學術不端行為者成了“漏網之魚”。這就需要我們在使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時候,要具有反思意識和對以往傳統的繼承精神,以便在新技術的使用中能夠做好各種準備和應對策略,不至于手足無措,也不至于過于依賴學術不端系統而使自身的學術鑒別能力退化。而要克服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局限性,就需要把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使用和以往傳統的檢測手段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兩者之間的優勢互補。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有效性,而且,也能夠在學術不端檢測過程和編輯自身學術提升之間形成一種長期的良性循環。
雖然經過兩種檢測手段的有機結合,對運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檢測過關的文章,仍然要堅持做到論文三審制及同行評議制。因為,三審制和專家同行評議永遠是抵制學術不端的有效手段。
三審制由編輯初審,把符合辦刊宗旨、刊物特點、辦刊方向,并具備一定學術水平的論文篩選出來,然后把論文提交給同行專家進行二審,由專家對論文的學術性、原則性、創新性做出權威的判斷,專家審稿要嚴格實行國際通用的匿名審稿制度,杜絕“人情稿”,最后集編委會全體成員的智慧對論文做出最后的判定。同行評議是目前國際科學技術界公認的科學評價的最重要的方法,它是影響確定諸如誰學、誰教、誰領先、誰將進行科研工作,以及什么結果應被發表和應用等一系列關鍵決策的基礎。同行評議的判斷、選擇、預測和導向功能在整個評議過程中可以幫助同行評議專家做出正確的評議。
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將日益基于數據和分析而做出,而并非基于經驗和直覺。無論科技期刊接受與否,大數據都將滲透到其選稿、編輯、出版、發行等方方面面,所以,今后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每個環節將與大數據息息相關。研究大數據、利用大數據將是科技期刊的重要課題。
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加里·金說:“這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7]作為走在學術前沿的科技期刊學術編輯,要充分鉆研大數據、使用大數據,使之成為辨別學術不端的利器。
科技學術文章的最大特點是科學性、知識性強,而每個編輯由于自身學術經歷和專業水平的不同,都有著自己的專業優勢和學術盲區,編輯及同行評議專家在學術上的盲區是學術不端檢測系統乃至以往的傳統查證手段也無法幫助的。這就需要在利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和其他手段的同時,要利用網絡等現代化工具,通過微信、微博、QQ群、MNS、BBS等系統,構建起一個個互通有無的學術平臺,既可以把自己編輯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發給同行,又可以把對一些文章中的知識性真偽通過這些網絡平臺向同行請教。[8]當前,在文化發展與改革進程中,國家積極提倡和大力支持各種先進網絡的推廣和使用,抓住這一契機,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網絡,加強和其他刊物編輯之間的合作,也是科技期刊編輯中克服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局限性的應有之意。
[1]張宏等.學術不端現象分析及期刊編輯應對策略[J].編輯學報,2010(1)
[2]http://baike.baidu.com/view/3587181.htm
[3][英]彼得伯克.歷史與社會學理論[M].姚朋,周玉鵬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
[4]夏基松.現代西方哲學教程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14
[5]譚華,崔潔.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使用建議[J].編輯學報,2010(4)
[6]王立欣.當好學術“守門人”——論學報編輯在防范學術論文抄襲剽竊行為中的作為[J].編輯學報,2007(4)
[7][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M].盛揚燕,周濤 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8]柯文輝.從責任編輯視角談科技期刊學術不端監測系統的使用[J].編輯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