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嬌
臨床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機理
劉 嬌
目的 探討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機理。方法 針對實施婦科盆腔手術的125例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等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術后有20例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6.0%,發生時間集中在術后1周時間內,平均為4.2 d;術后有105例患者未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結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在臨床婦科盆腔手術后具有較高的發生率,早期篩查該病癥的手段是檢測D-二聚體及抗凝血酶水平檢測并與靜脈超聲檢查相結合。
靜脈血栓形成;婦科手術;術后并發癥
婦科盆腔術后比較嚴重的一種并發癥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其后果不只是致殘嚴重,甚至還會導致患者死亡。據有關研究發現,國外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率在10%~28%,而國內該病癥的發病率只有0.2%~6.8%,由于國內開展婦科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研究病例較少[1]。為加深對婦科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形成機理等因素的深入了解,筆者收集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之間由于婦科疾病而實施盆腔手術的125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之間臨床診斷為婦科疾病并采取盆腔手術進行治療的125例患者,平均(46.8±2.1)歲。其中有64例為子宮肌瘤,15例為子宮腺肌病,13例為卵巢囊腫,11例為子宮內膜腺癌,6例為子宮脫垂,5例為卵巢上皮性癌,2例為宮頸鱗癌,2例為子宮內膜異位癥,2例為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子宮平滑肌肉瘤、腸系膜肉瘤、陰道惡性黑色素瘤、外陰鱗狀細胞癌、陰道前壁膨出各1例患者。
1.2 手術方法 術前、術后1周時間內利用凝固法對血小板計數、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等指標分別進行檢測,并對雙下肢靜脈進行超聲檢查,認真記錄患者年齡、疾病、手術時間、方式及合并癥等手術過程中的相關資料。
1.3 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 在臨床診斷中通常利用10 MHz探頭頻率的超聲儀檢查雙下肢靜脈,無血流信號在靜脈管腔內顯示后,將超聲探頭對患處擴張靜脈進行壓迫,對其可壓縮性進行檢查,無法壓縮或只能壓縮一部分的患者可表明存在血栓。
125例患者中術后經B超診斷有20例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6.0%,發生時間集中在術后1周時間內,平均為4.2 d;術后有105例患者未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血栓發生部位集中在小腿肌間、腓或脛后靜脈,其中有5例發生在左下肢,8例發生在右下肢,7例發生在雙下肢。20例患者中只有3例同意進行雙下肢靜脈造影,結果符合靜脈超聲診斷。患者平均手術時間在3.2 h,麻醉方式主要有兩種,有76例患者采取全身麻醉方式,49例患者采取局部方式。
研究顯示,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在婦科盆腔手術后的發生率高達16.0%(20/125),與國外統計數據相近。該病癥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靜脈炎或靜脈回流障礙的表現上較為典型,其余大部分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在下肢酸痛及壓痛表現上癥狀不明顯,在非常規篩查中容易被漏診[2]。因此,在國內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也較多,在臨床診斷中應提高重視。
婦科盆腔手術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時間通常在4~15 d,有關研究顯示,血栓基本上形成于手術過程中,之后逐漸增大累及臨近的較大靜脈,對靜脈回流造成一定影響,而產生血栓癥狀[3]。在臨床診斷中通常采用靜脈造影進行診斷,由于該診斷方法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會引起血栓脫落、靜脈炎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癥狀[4],另外,還有部分患者對造影劑過敏。該方法不作為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的一線檢查方法。在臨床上目前采用多普勒超聲與靜脈加壓聯合對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較為普遍,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與準確性,診斷準確率也比靜脈造影高。超聲檢查由于無創傷,易被患者接受,也被稱為無創性血管造影術,現逐漸將靜脈造影取代。
綜上,聯合采用D-二聚體等生化指標與靜脈超聲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早期篩查,可發現術后應用止血藥物、淋巴清掃術、心血管疾病均是該病癥發生的高危因素,對于該病癥的發生也具有比較重要的影響。
[1] 蘭錫純,馮卓榮.心臟血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50-51.
[2] 曲樂豐,景在平.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診斷[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4):244-246.
[3] 李謹,盧青.經腹全子宮切除術236例近遠期并發癥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1):53-54.
[4] 張曉蓉,何文,唐華,等.小腿靜脈血栓的影像學診斷[J].中華醫學影像技術,2004,20(7):1064-1067.
R711.33
A
1673-5846(2014)08-0243-02
雞西市恒山中心醫院,黑龍江雞西 15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