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緒全 李海云 禹長蘭
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機理及防治措施
欒緒全 李海云 禹長蘭
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防治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各類有毒有害氣體造成的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時有發生。根據疫情統計,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發生率和病死率居各種急性中毒之首。其中職業性CO中毒已成為影響我國人民正常生產和工作的重要且最常見的有害因素[1],因此加強職業性CO中毒的研究對減少我國職業性CO中毒事件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CO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嗅不到的窒息性氣體,難溶于水,易被氨吸收,在空氣中遇熱、明火易燃燒爆炸。當工作環境或進入含有CO的環境中時,若CO的濃度達到30 mg/m3時,人們在15 min的接觸時間中即可引起CO中毒。
在我國煤炭采選業、煉焦、煤氣及煤制品業、紡織業以及無機鹽制造業、煉鐵剛業、機械加工業等都在一定的生產環節中暴露或產生CO,因此,明確CO的性質及產生過程、中毒機理以及防治措施對減少CO中毒事件的發生具有重大意義。
CO通過呼吸道進入肺泡,通過肺泡毛細血管進入血液,由于CO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高于氧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所以,CO進入血液后,搶先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了碳氧血紅蛋白,隨血液循環到全身各部位,而血紅蛋白攜帶氧的能力被消弱,從而造成氧氣不能進入細胞循環,形成了全身組織缺氧,同時阻礙了組織CO2排出,由于機體嚴重缺氧,以及機體內形成的廢物、CO2等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形成堆積,引起血管平滑肌痙攣、血小板加速聚集等導致組織繼發性缺血,若達到一定的時間或濃度即可引起CO中毒,出現臨床癥狀[2]。
3.1 急性CO中毒的臨床癥狀 主要表現為急性腦缺氧的癥狀與體征。
3.1.1 中毒初期表現 頭痛、頭暈、心悸氣短、視物模糊、全身無力、煩躁不安、步態不穩、意識模糊以及消化道癥狀等。
3.1.2 中毒中期表現 除出現中毒的初期臨床表現外,還表現為面部潮紅、全身出汗、心跳加速、脈率加快、意識模糊加深或昏迷不醒等。
3.1.3 中毒后期表現 意識完全消失、昏迷加深;臨床表現為瞳孔縮小、對光反射遲鈍,張力增強、牙關緊閉、腹壁反射及提睪反射消失、腱反射遲鈍、無意識大小便等。若中毒繼續加深則出現體溫升高達39 ℃以上,心跳減弱、血壓開始下降,面色由潮紅變為蒼白,四肢體溫下降,手感冰涼,進而出現有節律變化的呼吸癥狀。
3.2 慢性CO中毒的臨床表現 慢性CO中毒即在低濃度的CO環境中長時間工作或生活,造成人體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表現為頭暈、頭痛、耳鳴、乏力、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的綜合癥狀。
4.1 國家法律法規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國家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衛生管理部門制定了職業性CO中毒診斷標準,在GBZ2.1-2007中規定了工作場所CO的時間加權平均允許濃度為20 mg/m3的職業接觸限值,短時間允許濃度為30 mg/m3的職業接觸限值,也規定了高原地區的最高允許濃度。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了產生職業危害的建設項目,要把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防護措施與設計、施工、投入同步進行,使職業危害因素消失在萌芽狀態。
4.2 企業的內部管理 CO作為原料或中間產物的企業應設專職安全監督人員負責管理本企業的職業安全,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舉行各種不同形式的培訓班,宣傳CO的產生過程及危害性、如何預防和應急預案以及在工作中嚴格按操作規程定期對機器進行保養、檢修和安全操作。從而達到全方位、全流程的安全運行。
4.3 加強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 為了解和調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含有CO或可能產生CO的生產崗位CO的污染程度,要定期進行CO檢測來了解CO的污染程度、污染范圍、以便采取對應的防護措施,減少CO污染。
4.4 防護措施 減少CO中毒的措施除了有合理的工藝流程,還要配備合理的防護措施。例如在工作場所安裝CO報警器,為員工配備CO過濾式自救器械等,工作場所安裝排氣扇、抽風機、鼓風機等通風設施,以加強CO等有害氣體的排出,同時避免交叉污染和產生渦流,以達到防護效果。
4.5 應急措施 應急預案是一旦發生職業中毒事故而采取的應急工作程序,是及時搶救中毒人群的有效措施[3]。企業不僅要制訂應急救援預案,還要加強應急預案的演練。若發生輕度中毒立即離開有毒環境,進入通風良好空氣新鮮的環境中;發生中度及以上中毒應立即離開有毒環境,并立刻給予吸氧等應急措施,盡快送入有高壓氧倉的醫療單位進行急救處理。應急措施落實是否到位與有無高壓氧倉治療是搶救CO中毒患者的關鍵。
[1] 周啟星,孔繁祥,朱琳.生態毒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07-409.
[2] 高春錦,楊捷云,翟曉輝.高壓氧醫學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39-266.
[3] 高春錦,葛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244例臨床分析[J].中國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05,12(2):78-80.
R5954.1
A
1673-5846(2014)08-0256-02
安丘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濰坊 26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