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聶愛萍 侯 穎
21 世紀以來,兒童圖書成為美國圖書市場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小說類作品撐起了童書市場的半壁江山。不容忽視的是,在兒童小說走向興盛繁榮的背后,有著一類小說活躍的身影與突出的貢獻,那就是幻想小說。想象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幻想文學是對人類想象力的開墾澆灌,對人類無意識的突破與再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兒童幻想文學最為貼近兒童的審美需求和精神愿望,與兒童內在精神生命更為契合。走過了坎坷起伏的20 世紀,21 世紀伊始,美國兒童文學強大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在幻想小說來勢洶洶的攻勢下,逐漸讓位,兒童幻想小說爆發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在質量和數量上大幅飛躍,有力推動了圖書市場的繁榮。
近年來,幻想小說在美國兒童圖書市場發展得如火如荼,各種試驗和創新改革層出不窮,從呈現形式到內容體裁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總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以下3 個方面。
信息革命的全面爆發與升級不斷沖擊著傳統的閱讀與出版方式,挑戰著人類的已有經驗,轉換著兒童的閱讀體驗。市場嗅覺敏銳的圖書出版商開始探索圖書出版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可能,打造童書出版的新樣式,由此形成了紙質圖書、電子圖書以及相關圖書軟件開發三大板塊共存互進的格局與局勢。紙質圖書主要分為精裝硬皮書和平裝紙皮書兩類,屬于傳統類的出版形式。閱讀的便捷性和無輻射的安全性使得紙質圖書當下仍然保持著絕對的優勢份額,遙遙領先。從美國出版商協會(AAP)統計公布的一組2013年的童書出版數據來看,紙質圖書仍然占到了市場總量的80%。[1]電子圖書(EBooks)包括有聲讀物(audiobooks)是最近幾年的新興事物,更好地適應了出生于20 世紀90年代及21 世紀初的青少年的閱讀需求。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移動設備的升級換代提升了使用功能,使用戶體驗更加多樣化,由此帶動了移動閱讀的發展。
自2010年起,備受成人歡迎的電子書開始進軍成人圖書市場,同時依據紙質小說開發的有聲讀物在低齡讀者階段也開始走俏。從2011年到2013年,電子圖書產品銷量上升了1 倍之多。[2]第三類形式,圖書軟件開發實屬新近開始的改革項目。各大出版社紛紛試水,嘗試軟件開發,充分發揮利用自身優勢,以幻想小說打頭陣,“將自己的暢銷童書開發出軟件產品,來吸引那些對電腦和數字產品趨之若鶩的青少年愛好者”。[3]他們或組織整合與教育相關的資源,突出軟件產品的教育功能;或結合市場熱點,遴選精品圖書,開發互動類軟件以豐富兒童的閱讀體驗,增加閱讀樂趣。前者如學樂出版社的“金牌間諜之幽靈公寓”(I Spy Spooky Mansion)、哈珀·柯林斯的電子品牌“好奇的小狗”(Curious Puppy)等借用游戲的形式加強夯實軟件的教育元素,旨在讓兒童在玩耍之中習得知識。后者如西蒙及舒斯特出版社依據本社小說開發的U-Ventures 系列、企鵝出版社推出的“我們能做到!”(The Little Engine That Could)、霍頓·米夫林-哈考特開發的“好奇的喬治”(Curious George)系列軟件等通過游戲互動的方式,全方位包裝利用原版圖書,呈現了多樣化的閱讀方式,不斷更新著兒童閱讀的個人體驗,多元化、多渠道、多點式地挖掘小說文本和兒童讀者的內在潛力。
最近幾年,幻想小說已經成為美國兒童圖書出版的主旋律,涌現出了眾多的幻想小說作家,也誕生了不同類型、風格迥異的小說作品。除去在21 世紀初異常搶眼的探索幻想(quest fantasy)、童話改寫以及原創類幻想作品之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來興起的兩類讀者反響良好的幻想體裁:一類是以《暮光之城》(Twilight)為代表的超自然浪漫小說(paranormal romance);另一類是以《饑餓游戲》(Hunger Games)為代表的反烏托邦式的幻想小說(dystopian fantasy)。這兩類幻想體裁可謂是異軍突起,獨領風騷,自問世以來便一直深受青少年的追捧,熱銷程度大大趕超傳統類型的幻想小說。吸血鬼、狼人、僵尸、水妖等這些陰森可怕且一度被拒絕在兒童文學大門之外的形象開始出現在兒童眼前,各種神秘莫測的場景和險象環生的情節拓展著兒童的想象空間。可以看出,兒童幻想小說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斷嘗試突破創作瓶頸,積極尋求轉變,實現了自身的全面崛起。
根據威斯康辛大學聯合兒童圖書中心(CCBC)發布的《兒童圖書出版觀察報告》(2008),美國兒童圖書出版出現了“失衡現象”,[4]即大多數出版社都向幻想小說敞開大門,主動示好,導致幻想小說的市場份額持續擴大,整個圖書市場種類配比和發展嚴重失調。從2008年至今,幻想小說一直都是驅動兒童圖書市場的先鋒主力,如前所說的兩類新興體裁產生了巨大、持久的市場效應。數據最為顯著的一年當屬2012年。隨著《哈利·波特》系列和《饑餓游戲》等暢銷幻想小說改編的電影上映,公眾對于幻想小說的熱情史無前例地高漲。整個圖書市場,無論是紙質圖書還是電子書,都呈現出了極其繁榮的發展態勢,較銷量已經上升的2011年增長了47 個百分點。[5]這一驚人的增長數字被許多兒童文學研究者和出版商家解讀為“幻想熱的必然結果”。[6]不難看出,在進入21 世紀第二個十年發展期的美國童書市場極大地依賴于幻想小說的發展與流行。至此,可以說,幻想小說已逐步取代了現實主義小說的傳統主流地位,成為了美國兒童文學的中流砥柱。
幻想小說在出版市場的持續發熱,除其本身同兒童認知特點、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內在契合之外,更多地則依賴于外在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與推動。
首先,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浪潮轟然炸開了美國現實主義兒童文學的大門,將幻想的“靈氣”與“魅影”帶到了美利堅。不僅兒童喜歡,成人讀者也愛不釋手。《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見證了兒童對于幻想的渴望、成人想象力的匱乏,同時也徹底拉開了想象的大閘,激發了廣大讀者對于想象的向往。讀者明確的閱讀需求和審美指向是文學創作和出版的風向標。各大出版社紛紛向幻想作家敞開懷抱,主動為幻想創作新秀提供各種機會。偌大的市場缺口和潛在商機也意味著兒童文學作家擁有了更多的機會。大量作家傾注時間和精力投入兒童幻想作品的研究與創作,大規模的創作隊伍和作品數量進一步帶動了幻想小說的持續發展,也催生了如《饑餓游戲》《暮光之城》等名利雙收的流行暢銷小說。
其次,兒童文學獎項的肯定與鼓勵也功不可沒。以美國兒童文學最高獎——紐伯瑞獎章(Newbery Medal)為例,2009~2014年6年 間獲得金獎 的幻想小說有4 部,分別是2009年尼爾·蓋曼在英美兩國同時發行的奇幻作品《墳場之書》(The Graveyard Book),2010年麗貝卡·斯戴德集幻想、神秘和探索于一體的《當你找到我》(When You Reach Me),2013年艾普蓋特講述大猩猩伊萬和小象露比情感世界的動物幻想《獨一無二的伊萬》(The One and Only Ivan)以及凱特·迪卡米羅有關動物的小說《弗洛拉和尤利西斯》(Flora & Ulysses: The Illuminated Adventures)。而自1979年至2008年這30年間,榮獲金獎的幻想類作品總共才4 部。[7]短短幾年兒童幻想小說取得的成績便已遠超過去30年。獲獎圖書作為各大圖書館、書商以及家長老師的首推之選始終保持著較穩定的市場占有額,引領著兒童閱讀與審美的航向,且效應持久,大多最終成為經典。因此,獎項產生的市場效應和閱讀推廣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再次,童書出版商解放思想、拓展商機的嘗試也為幻想小說的發展創造了機會。網絡技術的發展成熟以及移動平臺的完善構建加速改變著新一代青少年的閱讀習慣。這一既定的事實也迫切要求童書出版商們轉變經營理念,改變經營模式,以尋求新的商業機會,迎合新興的閱讀需要。本著做大做強的原則,各大出版社開始從自己的暢銷書目中遴選優秀作品,尤其是幻想作品,制作電子圖書、有聲讀物,完善相關的軟件制作和設計,通過iPhone,iPad 等移動電子平臺上市推出。這對于已有資源的二度開發刺激了幻想小說的發展,同時也拓寬了幻想小說的表現范圍,豐富了表現形式,進一步擴大了幻想小說的影響力。
總之,在各種內因外力的作用和助推之下,美國兒童幻想小說逐漸擺脫了傳統現實主義創作思想的禁錮和束縛,越戰越勇,漸成大勢。
兒童幻想小說在美國快速發展、精彩紛呈,構建了一個想象話語的狂歡時代。其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對中國當下兒童圖書,尤其是幻想小說的出版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出版社應當做到與時俱進,敏銳洞察讀者的閱讀傾向及時代潮流,實施“進攻性的擴張策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兒童作家不斷挖掘鉆研新鮮多樣的藝術表達方式,不斷拓展延伸幻想小說的敘述范圍,從體裁類型到創作實踐不斷拓寬幻想小說的藝術疆界。在題材上,支持作家沖破傳統束縛,踏入過去鮮有人涉足的“禁地”,轉變創作思想,優化創作資源,適應兒童的審美需求,用人性的厚度凝練故事,提升作品的元氣。在創作實踐上,鼓勵作家突破原有陳規,打破固定模式,踴躍進行創作革新、文字游戲、范式實驗等,勇于挑戰幻想的極限。如此一來,幻想小說才會擁有更多的發展資源,具備更多的發展動力和空間。
在開拓掘進、發展創新的同時,出版商也應注重從傳統經典中汲取養分,對自身的優勢和長處進行總結和整理,綜合利弊因地制宜地發揮優勢。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積淀的悠久幻想傳統和豐富的幻想資源完全可以經過現代的重組開發而光芒再現。筆者認為,當下的幻想小說出版應當高度珍惜并重視我國的傳統資源,實施以舊翻新、以舊帶新、以舊促新的三步走戰略。以舊翻新是指出版社可以根據當今兒童的審美需求重印曾經的經典作品,如傳統神話及民間故事、成語故事、諸子百家作品,在保持作品原意完整的前提下進行靈活有趣的改編,使傳統資源迸發出鮮活的時代特色。以舊帶新是指立足經典的創意改寫,比如對于經典童話作品的改寫創作。許多經久不衰的童話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刻在了兒童讀者的腦海里,若能對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和情節進行改編和創造無疑將極大地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將有效地延長作品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這一經典的“再度開發”不僅使傳統順應時勢與時俱進,獲得了新的發展生機,同時也增強了經典作品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以舊促新是指以傳統文學作品中優質的想象力開發當下相對貧瘠的幻想土壤。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適當地制止天馬行空、天花亂墜的胡思亂想,而且能夠為探索中的中國兒童幻想小說提供一條可行的出路或捷徑。傳統的資源是在歷史進程中日益的積累與沉淀,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想象天賦蘊藏著幾千年來人類的智慧。用這一結晶來指引今天的幻想,不僅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絕佳素材,也使得兒童幻想小說更加厚重、更為扎實。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勢必帶來文學的多棲發展。幻想文學的奇妙與神秘必然會成為各種媒體爭搶的寵兒。小說文本、影視劇作、互動游戲,彼此之間將展開更為深層的互動。面對新興的技術平臺,出版社應當主動出擊,以傳統紙質媒介為中心,加快數字化出版的進程與改革,對幻想進行深度開采挖掘,多軌并行,網狀鋪開,擴展幻想的潛能。此外,各大出版社應當將電子產品的開發建設作為今后出版發展工作的重心,結合暢銷紙質圖書迅速產出適應不同讀者年齡群的電子圖書以及有聲讀物,傾力打造具有自己獨立個性的電子品牌,形成自身鮮明的出版特色,以快速搶占市場與商機。以品牌為領導,創意設計為支持,系統有序地鋪開市場,全面實現紙質媒介與視頻媒介的對話,推動幻想文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文字、影像、游戲交叉互文、多棲發展、多元共生的全新時代。文學視頻化和視頻文學化的雙向轉化不僅能夠擴大幻想逼仄的生存空間,也豐富著幻想的存在形式,增強了幻想的競爭實力。
當然,在學習借鑒美國兒童圖書出版經驗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規避其缺點和不足。例如,出版商家出于巨大利潤的誘惑,一味地追隨迎合市場,對于各類幻想小說一路綠燈放行,這種過度的包容和對于創新的過分張揚導致其缺乏選擇性,使得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反而會影響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熱情。鑒于此,國內的出版商家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重加強作品的文學內涵,多出經典的精品圖書,追求久遠的影響力,而非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或經濟收益,以更好地保護兒童讀者的想象力和審美力。
[1]Dianna Dilworth. Book Revenues Down 3% in First 10 Months of 2013[EB/OL]. http://www. mediabistro.com/galleycat/category/sales-stats
[2][5]Jason Boog.“The Hunger Games” Book Boost Fades [EB/OL]. http://www. mediabistro. com/ galleycat/category/sales-stats
[3]李婧.美國童書出版商試水圖書軟件開發[N].中國圖書商報,2011-5-10
[4]Kathleen T. Horning, et al. Thoughts on Publishing in 2008 [EB/OL]. http://ccbc.education. wisc.edu/books/choiceintro09.asp
[6]Kathleen T. Horning, et al. Thoughts on Publishing in 2010 [EB/OL]. http://ccbc.education. wisc.edu/books/choiceintro09.asp
[7]ALSC. Newbery Medal Winners, 1922-Present [EB/OL]. http://www.ala.org/alsc/awards-grants/bookmedia/newberymedal/newberywinners/medalwin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