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艷 唐玉立 汪 靜
診斷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意義
張紅艷 唐玉立 汪 靜
目的 全面了解診斷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意義。方法分析從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來我院進行檢查5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在做心電圖檢查時所顯示的圖像及診斷結果。結果根據入院檢查5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可知有些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具有臨床癥狀,但是在心電圖檢查時圖像卻沒有異常,醫生診斷期間還需進行實驗室中的檢查,將二者結合,最終進行診斷。結論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應進行綜合分析后最終做診斷。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診斷;分析
1.1 一般資料從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來我院進行檢查的患者共有54例,均符合心肌梗死診斷的標準。根據患者首次發病的情形可知,凡是具有胸骨前后感到疼痛和腹部疼痛的特征被確診為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30例,其中女10例,男20例,年齡在40~80歲,平均年齡為63.5歲。無明顯疼痛感覺或疼痛感覺不在胸部和腹部的特征被稱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24例,男17例,女7例,年齡在62~90歲,平均年齡為71.0歲。
1.2 方法觀察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和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臨床特點,主要以兩組患者的疾病造成的危害、易出現的并發癥以及疾病導致的死亡和誤診的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對本組數據進行分析,均數比較應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入院檢查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30例,其中60~80歲的老年患者發病率較年輕患者發病率明顯較高,相關文獻報告,主要因素為老年人的感覺神經發生改變,痛感相比之前明顯了很多;老年人的心肌一般供血不足,從而導致血管發生了變異,引發了很多疾病;大部分年齡較大的老年人常會患有腦動脈硬化疾病,帶給患者痛苦,促使了動脈供血不足;老年人一般患有糖尿病綜合癥的概率偏高[2],由于糖尿病的獨有病癥,會使心臟發生改變,從而引發急性心肌梗死。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有24例,因無明顯疼痛感覺或疼痛感覺不在胸部和腹部的特征導致很多醫生誤診。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疾病的癥狀,但卻被診斷為心肌梗死。其中原因是因心臟正在慢慢的發生變化,導致無明顯的特征。
患者被誤診的主要原因有:①具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的患者被誤診的概率較大,一般被診斷為慢支并肺部感染;②若患者有喘氣困難的情況,一般被診斷為心力衰竭;③急性胃腸炎表現出的癥狀常是被誤診的主要原因,因為急性胃腸炎表現出的癥狀與急性心肌梗死基本相似。
通過觀察,對患者的患病部位進行比較,不論是典型或非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在診斷中都要先做造影,然后綜合分析,最終確定診斷結果。診斷中證實了腹部的疼痛感一般是與右冠狀脈及回旋支病變有不可分的關系,還有很多病情無法做出結論,有待日后進一步觀察,給出結論。
綜上所述,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多發生于老年人,且發病原因很多,發病率很高,而部分患者發病初期無明顯癥狀,即為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目前很多國家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尚無明確的治療方法,為提高該疾病療效,醫務人員應對其臨床表現有充分了解。患者的臨床表現一般有氣短、呼吸困難。急性心肌梗死初次發病的情形復雜多變,早期伴有多并發癥,死亡率很高。初期的治療目的是為了減少死亡率,當患者病情穩定后,要對其進行相關知識宣教,指導患者如何配合治療,增強預后。由于該疾病的特殊性,必須提高患者及時就醫的意識,強化門診醫生診斷病情的意識,避免出現誤診的現象[3]。若在檢查中發現不明原因不要立即斷定病情,要與患者進行溝通,結合患者既往史綜合分析進行診斷。若在檢查中發現患者的心功能不全或者身體無力、惡心、腹痛、休克等原因不明的情況出現,這時醫生要考慮是否患有了心肌梗死,盡可能的避免誤診。早期進行肌紅蛋白的檢查對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有很重要的意義。除了典型和非典型心肌梗死外,還有一種非透壁心肌梗死,該疾病為心臟右室與后壁出現的變異,這種情況下要與心電圖的圖像變化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判斷,可以避免誤診。所以只有加強對心肌梗死的認知,才能將死亡降到最少。
[1] 李文彬,王永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34):254-254.
[2] 張嘉寧.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26):171-171.
[3] 蔡筆鋒,傅金木,李征.172例老年人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分析[J].中外醫療,2010(20):218-218.
R542.2+2
A
1673-5846(2014)05-0226-02
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