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凡 王 燁 鄭卜軒
脊柱側彎合并骨嵴的影像解剖學分析
張 凡1王 燁2鄭卜軒3
目的 分析脊柱側彎合并骨嵴的影像解剖學形態。方法選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脊柱側彎合并骨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應用64排螺旋CT機進行掃描,對其CT影像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經CT掃描,58例患者共掃查出82個骨嵴。規則型59個(72.0%),不規則型23個(2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橫軸位掃描下,骨嵴多分布于腰椎段,尤其是上腰椎段,其在上腰段的分布概率明顯高于其他位置(P<0.05)。結論臨床上的骨嵴形態多樣,骨嵴在胸腰段前段較粗者,提示手術較為復雜;分叉型骨嵴普遍位于腰椎第1節段,術中要注意該節段的分叉情況。
骨嵴;脊柱側彎;影像解剖學
先天性脊柱側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先天脊柱異常,絕大多數患者都實施手術予以治療,且脊柱側彎常會并發脊髓、附件、椎體畸形,如脊髓縱裂是一種神經管發育閉合不全所導致的先天性骨髓異常,臨床表現為馬尾或脊髓被纖維性間隔、軟骨、骨性縱向分裂為兩半,其中有54%~72%都是骨性間隔,也就是骨嵴[1]。為探討脊柱側彎合并骨嵴的影像解剖學形態,筆者對58例脊柱側彎合并骨嵴患者的CT影像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脊柱側彎合并骨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6例,女22例,年齡在5~49歲,平均(19.6 ±3.2)歲。所有患者均經CT影像學診斷,確診為脊柱側彎合并骨嵴,其中合并終絲增粗、脊髓低位23例,合并先天性椎內腫瘤(脂肪瘤10例、腸源性囊腫8例、支氣管源性囊腫7例)、脊髓空洞31例。
1.2 方法對所有患者應用CE Lightspeed VCT型64排螺旋CT機,做橫軸位、矢狀位、冠狀位進行掃描,觀察骨嵴形態,對規則及不規則型骨嵴進行測量、觀察。并將所獲得的數據重建后,獲得數據包(層厚 0.7mm),將數據包輸入工作站,做三維重建。①大體觀察骨嵴形態。橫軸位掃描時,在矢狀面觀察骨嵴長軸中心,在冠狀面觀察平行椎體上下緣切面;矢狀位掃描時,在橫軸位觀察骨嵴長軸中心,在冠狀面觀察垂直椎體上下緣切面。在矢狀位、橫軸位,逐一觀察每個骨嵴,查看其是否有分叉。分叉為不規則骨嵴,未分叉為規則性骨嵴。②觀察、測量規則型骨嵴。在矢狀位、橫軸位下,分別測量每個骨嵴的上下徑、寬徑。同時對不規則型骨嵴進行多角度觀察,記錄骨嵴位置。
1.3 觀察指標規則性骨嵴分型:Ⅰ型:中間細、前后粗,且前比后粗;Ⅱ型:中間細、前后粗,且后比前粗;Ⅲ型:中間細、前后粗,且前后相等;Ⅳ型:前>中>后;Ⅴ型:前=中=后;Ⅵ型:前<中<后;Ⅶ型:中間粗、前后細,且前后<中;Ⅷ型:前端粗,中間與后端相等;Ⅸ型:后端粗,前端與中間相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做統計學分析,計數數據采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CT掃描,58例患者共掃查出82個骨嵴。在橫軸位掃描下,根據骨嵴前端最寬處在椎體節段中的位置:下腰段16個(19.5%)、上腰段29個(35.4%)、下胸椎20個(24.4%)、中段胸椎13個(15.9)、上胸椎和頸椎各1個(1.2%)。骨嵴多分布于腰椎段,尤其是上腰椎段,其在上腰段的分布概率明顯高于其他位置(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82個骨嵴中,規則型 59個(72.0%),不規則型 23個(2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3個不規則型骨嵴中,有15個位于腰椎第1節段,5個位于腰椎第2節段,胸椎第7、8、10節段各1個。
59個規則型骨嵴在橫軸位掃描中的分型情況,從表1可知,Ⅰ型及Ⅴ型的骨嵴個數最多。C1~T8(頸段及上中胸段)與L3~L5(下腰段)的骨嵴各型分布,均無明顯差異(P>0.05);T9~T12(下胸段)與L1~L2(上腰段)的骨嵴個數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
對于骨嵴的形態觀察及診斷,臨床仍普遍采用影像學檢查手段,如X線片、CT、MRI等[2]。骨嵴X線片的特征性表現為椎管中央的縱向骨性呈高密度影,脊柱縱軸多與骨嵴長軸一致,骨嵴多呈不規則形或橢圓形,且邊界清晰[3]。據國外文獻報道[4],骨嵴的陽性檢出率達57%,同時國內也有文獻指出,特征性骨嵴的陽性檢出率高達77%。然而在脊柱發育出現畸形、旋轉扭曲的情況下,骨嵴形態常常較為復雜,在臨床上極易發生漏診,再加上X線片是重疊影像,容易出現假陽性,難以顯示出骨嵴真實形態[5]。而應用螺旋 CT技術,則能對小范圍病變進行清晰顯示,不論脊柱是否有旋轉、側彎,都可通過矢狀面、冠狀面、橫軸面的三維重建,清晰地觀察到骨嵴形態,直觀展示椎管內骨嵴位置、大小和形態。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骨嵴多分布于腰椎段,尤其是上腰椎段,其在上腰段的分布概率明顯高于其他位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規則骨嵴分型中,Ⅰ型及Ⅴ型的個數最多。而對于不規則型骨嵴,則多位于腰椎第1節段。總之,臨床上的骨嵴形態多樣,骨嵴在胸腰段前段較粗者,提示手術較為復雜;分叉型骨嵴普遍位于腰椎第1節段,術中要注意該節段的分叉情況。
[1] 鄭冬,劉文鵬,張朝利,等.脊柱側彎合并骨嵴的影像解剖學[J].解剖學雜志,2011,34(3):377-380,394.
[2] 王振江,殷兆花,馮力民,等.先天性脊柱裂、脊髓縱裂伴脊柱側彎一例[J].解剖學雜志,2009,32(6):789-789.
[3] 王利,劉團江,連鵬,等.脊柱側彎的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的臨床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26(9):1320-1322,1332.
[4] 彭雪華,何玲,朱銘,等.脊柱側彎影像檢查的臨床評價[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9,34(10):1421-1424.
[5] 陳建新,付麗媛,陳自謙,等.脊柱全景成像技術在脊柱側彎攝影中的應用[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12,16(2):168-171.
R682.3
A
1673-5846(2014)05-0233-02
1牡丹江醫學院醫學影像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2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3牡丹江市腫瘤醫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