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磊 傅立國
淺析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案
劉 磊1傅立國2
目的 通過跟蹤研究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總結其臨床特點和結腸鏡的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隨機選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缺血性結腸炎患者,總結其臨床表現、病歷資料及內鏡檢查結果。結果經過治療后,40例患者完全康復,占 83.3%,痊愈率高。結論中老年人應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定期檢查身體各項指標,以助于患者康復。
缺血性結腸炎;臨床特點;治療方案;結腸鏡檢查
缺血性結腸炎(IC)是由于結腸血管閉塞性或非閉塞性疾病所致的,以結腸供血不足為主要癥狀的一組綜合征。缺血性結腸炎多由腸系膜上動脈的中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非閉塞性缺血所致;少數由微小栓子或血栓形成閉塞性缺血所致[1]。該疾病在臨床上很少見,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的增長,患有缺血性結腸炎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且女性患者居多[1]。該病發病年齡多在 50歲以上,其中半數患者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該疾病以急性腹痛、腹瀉和便血為臨床特點,按照病癥可以劃分為壞疽型、一過型和狹窄型。本次調查的患者則屬于非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48例IC患者,其中男16例,女32例,比例為1:2。年齡在40~80歲,平均年齡為60歲。病理探究:該疾病多發生在血液循環較慢,供血不足的部位,如乙狀結腸、降結腸和結腸脾曲等。常見癥狀:多伴有惡心、發熱、嘔吐、上腹痛、下腹陣痛、腹瀉甚至便血等癥狀[2]。治療方案:針對此疾病,臨床上多采用結腸鏡檢查和血常規檢查相結合的方法。
1.2 診斷標準
1.2.1 入選標準 對一些可能引起該疾病的致病因素與臨床表現相似病因的患者進行結腸X線檢查和內鏡檢查。檢查過程中還要注意根據病癥有效區分缺血性結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假膜性結腸炎[2]。
1.2.2 檢查方案 一是實驗室檢查,檢查結果是患者血液中白細胞的輕度升高、潛血呈陽性且大便中含有大量的紅細胞。二是采用其他方案輔助治療,如CT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纖維結腸檢查等。
1.3 治療方法 患者在住院后1~5d內先進行全身檢查,如結腸鏡檢查。依據檢查發現的病發部位、病變情況和病灶大小進行針對性治療。可選用的治療藥物有丹參、銀杏葉、血管擴充劑及各種抗生素等。
1.4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將其身體情況分為兩個等級:患者的所有不良病癥均出現好轉、精神狀態好轉、大便基本正常、結腸鏡檢查發現病發處出現好轉跡象,為好轉;患者所有癥狀均消失、大便正常、結腸鏡檢查下發現病變部位完全正常,為痊愈。
經過住院治療,患者的腹痛狀況大約在 2~4d內消失;大便帶血情況在3~5d內恢復正常;48例患者中,有10例出現血紅蛋白下降、36例白細胞升高的情況。經過精心治療,40例完全康復,占83.3%,痊愈率高。
缺血性結腸炎是1963年由Boley提出的,1966年由Marston等根據患者的情況分為一過型、狹窄型和壞疽型三個等級[3]。該疾病的患者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且呈老齡化,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患病時間短、患病因素多使該疾病在臨床上癥狀并不顯著,因而常會被患者忽略。筆者所調查的48例患者均接受了康復性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對正在住院接受治療或已經出院的患者進行血糖、血脂的跟蹤調查以預防再次發生缺血性結腸炎。②對于一些接受了腸管切除治療的患者,要注意其營養狀況,合理調配膳食,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缺血性結腸炎因其獨特的病發原因,患者多集中在自身抵抗力較弱的中老年人群,所以中老年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預防:①要嚴格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疾病。②對于一些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中老年患者,若身體突發腹部陣痛且大便帶血要及時到醫院接受缺血性結腸炎的治療[3]。③康復出院的患者要注意進行擴充血管的治療,定期檢查身體的各項指標,合理調整膳食結構,均衡營養,以助于患者早日康復。
[1] 王俊萍,鄒兵,杜意平,等.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特點和轉歸[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0(2):332-334.
[2] 郭海英,鄒明新,塔娜.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特點分析[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9(4):198-199.
[3] 王凝,錢冬梅.31例缺血性結腸炎臨床分析[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09(4):287-287.
R574.62
A
1673-5846(2014)05-0239-02
1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2牡丹江林業中心醫院骨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