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瀅
檢驗檢測認證改革之后,未來中國的檢驗檢測認證市場將呈現更加多元化、市場化的發展態勢。檢驗檢測認證行業由國有機構壟斷的局面將有所改變,企業將不再必須依賴政府部門的檢測機構或被強制“服務”,服務和價格組合的性價比將會成為企業選擇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主要依據,市場競爭環境更加公平和寬松。但對于政府來講,通過轉變政府管理模式,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實現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目標,大幅減少政府公共開支,全面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也使中國的檢驗檢測認證市場真正與國際接軌。
綜觀近年來中國檢驗檢測認證行業市場的發展過程,一組驚人的統計和預測數據顯示:中國的檢驗檢測認證市場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據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信息,2013年中國檢驗檢測市場規模為1 678億元人民幣,預計2014年和2015年可分別達到2 105億元人民幣和2 574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高達23%。
但是,作為一個行業或者說產業,檢驗檢測認證行業的投入產出比卻不盡如人意。特別是目前占行業70%~80%擁有政府背景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在很大程度上擁有著政府資源配置的主導權,每年占用大量的政府投入來維持運轉,但效率和效益并不理想。更嚴重的問題是,由于掌握著資源配置的主導權,這類機構在很大程度上通過行政干預來參與整個檢驗檢測認證市場的競爭。這不僅不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且給權力尋租、地方保護主義、滋生腐敗留存了巨大的空間,同時還會直接給需要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的企業帶來不小的麻煩,嚴重影響行業發展。
在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的當下,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盡快轉變觀念——讓與市場高度融合的檢驗檢測認證行業的發展擺脫行政干預的傳統管理模式,把應該由市場進行調節的事情還給市場自己去調節。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在監管過程中優化市場資源配置,讓國有的、民營的、外資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在公平的環境下進行競爭,并自然形成優勝劣汰的局面。這樣,政府主管部門就可以騰出手來強化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監管,從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轉變成真正的“裁判員”,全面兌現中國在加入WTO時對逐漸開放中國檢驗檢測認證市場的承諾。
按照此次改革的指導思想,檢驗檢測認證市場將從由政府主導的行政事業管理為主的發展模式轉變為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兩類機構、三種途徑為社會提供檢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并實現三個發展目標。
兩類機構,是指公益性的政府檢驗檢測機構和經營性的社會檢驗檢測機構。前者可以為政府監管和政策法規建設提供支撐,為重大國計民生檢驗檢測提供技術支持,對社會檢驗檢測機構進行監督,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后者則可以通過先進的測量科學技術,依據技術法規、技術標準等對商品性能進行市場化檢驗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對商品質量的符合性做出科學、公正的合格評定。
三種途徑。第一種途徑:政府部門建立政府實驗室,維護和發展測量技術設施,滿足政府監管和國計民生檢測的需要;第二種途徑:政府購買社會檢驗檢測機構的服務,滿足公益性公共檢測服務;第三種途徑:政府認可社會檢驗檢測機構的市場行為,直接采信有資質的社會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報告。
通過這樣的改革,逐步實現三個發展目標:一是檢驗檢測機構規模化。企業的需求通常是一種綜合性需求,檢驗檢測、計量校準、認證認可及標準化服務契合了這種需求,所以要培育一批技術能力強、服務水平高、規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綜合能力強的檢驗檢測認證集團。二是檢驗檢測業務市場化。隨著市場秩序的不斷規范、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政府將檢驗檢測業務更多地轉變為市場化業務。三是檢驗檢測標準國際化。檢驗檢測標準的國際化與多邊互認不斷擴大,區域統一或國際統一的行業質量標準和行業認證體系不斷強化。國際標準和全球聯網的檢驗檢測機構恰恰能使廠商經過一次檢驗檢測就能獲得通行多國的證書。
對于此次改革,不少行業人士仍然存在一定疑慮。按照現在所披露的信息,目前大部分依附于政府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在去行政化以后,將被納入由政府部門控制的專業集團,并最終形成一個大型的企業集團。由于其規模之大,無以匹敵,市場可能仍處于被壟斷的狀態,甚至比現在的壟斷更為嚴重。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對這一行業的多元化和市場化進程破壞力極大,其結果可能是使改革本身成為犧牲品。
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作為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的一員,我們希望在那些一直以來由體制內檢驗檢測機構以及某些事業單位所掌控的納入相關政策法規管制的檢驗檢測領域,能夠真正做到有序開放,打破部門壟斷和行業壁壘,避免以缺乏透明度的過程和入選標準來擬定允許從事相關檢測的所謂“推薦”實驗室名單,而應鼓勵并直接通過采信的方式激活整個檢驗檢測認證市場。我們也希望,可以在此次檢驗檢測認證行業改革和整合的過程中,在公平和互信的基礎上,尋找一批資質好、資源配置充足、規模適中的檢驗機構進行深度合作,來不斷擴充和完善我們為客戶提供的持續改進的服務水準。
此外,目前在中國提供檢測服務的檢測實驗室必須通過中國的計量認證才能出具具有法律效果的檢測報告,但中國計量認證遵循的量值溯源體系,與國際上的量值溯源體系大相徑庭,這在某種程度上將嚴重制約我國本土培育的檢驗檢測認證集團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也無法在WTO成員中擁有行業共享、互認的話語權。同時,由于各地在實施行政審批時的政策不統一、各自為政、不明確、申請過程耗時過長等,更是加大了質量與安全檢測機構的運營負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完全支持國家作出的關于檢驗檢測認證機構重組整合的決定,也深深感覺到了新一屆政府深化體制改革的決心和信心。雖然改革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問題和波折,但是推進市場化、多元化,走出中國,面向國際市場,是中國從一個檢驗檢測認證大國發展成為一個檢驗檢測認證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