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立昕
【質量沙龍 第5期】
產品安全監管的“美國經驗”和“國內設計”
文/汪立昕
產品安全監管機制是指通過某種制度形式,使與產品安全有關的市場主體主動承擔有關法律義務、落實產品安全責任,為此需要研究有效的實現途徑。筆者嘗試從美國對于具體個案的監管思路入手,進行簡要分析。
核心提示
產品安全監管重在風險預防
2007年9月,美國一家政府機構在一份“建議美國總統提高進口產品安全監管水平”的報告中指出,“專家預測,到2015年,進口到美國的商品將達到6萬億美元。聯邦政府沒有能力,也不應該對進入美國的每種產品都進行物理檢查。這樣做會分散有限的資源,無法辨別那些潛藏著最大風險的進口商品。必須采取一種更加經濟有效、以預防為主的方式,將目標集中在產品進口周期中出現不安全產品風險最高的關鍵點上,在這些重要的階段對產品的安全性能進行檢驗。這樣一種以風險為基礎、以預防為主的模式,將確保產品在入境前就已經具備了應有的安全性能。”
這一觀點,對于我們如何有效加強國內產品安全監管具有借鑒意義。以食品安全為例,回顧往年發生的一些重大安全事件,一向自詡以技術檢測能力見長的相關機構,包括各級食品質量檢測機構、質量認證機構、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在事件發生前,往往沒能依托技術手段發揮應有的風險防范和安全預警作用。這可以說明,我們在產品質量監管方向上,包括發現問題的渠道、工作重點和工作程序,都存在機制問題。
隨著新組建的國家食藥監管部門職能的不斷完善,食品問題定會得到反饋和解決,但是食品以外的大量消費類產品,現有的監管機制能夠做到及時報告、提早預警嗎?對消費類產品的安全監管需要從機制上改進設計。

面對數以億計,并不斷豐富變換的各類產品,和數以千萬計各行各業的生產企業,我們應當從深化改革的高度,從提高監管有效性和經濟性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改進產品安全監管機制。
其實,企業生產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如同學生做錯題都是不可避免的,讓學生改正錯題,校方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產品質量監管部門是選擇繼續提高市場準入門檻,還是選擇更加科學有效的監管制度呢?對于產品市場準入的管理,應該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許可,實行由企業自我聲明,產品符合法律、標準要求和保證產品安全,自我履行相關法律責任,或落實企業產品質量責任;通過安全標識管理,對可能影響公眾安全的產品,國家實施嚴格的市場監督檢查和消費者參與的社會監督;改革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的功能,把它作為發現企業沒有盡到法律義務、不符合自我聲明、產品安全存在隱患的手段,而不應把追求合格率作為監督抽查的目標。
總之,應該在調查論證及試點的基礎上推行上述制度,并輔之以沒有行政資源背景的、市場化的、自愿的產品質量或者安全認證制度,強化對違規行政處罰力度和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實施。
設置過多的行政許可或準入條件,以及目標過于寬泛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都與市場上產品不斷發展變化的趨勢不符,會造成過高的市場進入成本和行政成本,也加大了監管部門難以承擔的行政責任和難以承受的行政風險,不但監管效果差,而且不利于建立社會契約精神,不利于培養企業責任和誠信意識。只有實現工作機制的轉變,把目標放到產品安全監管的關鍵環節,并把企業的責任歸還給企業,改變行政監管方式,才能變目前工作的被動為將來的主動,為深化改革作出實際的貢獻。
(作者: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質量管理司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