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豐,趙臻*
1.湖北省中醫藥數據中心,湖北 武漢 430065;2.湖北中醫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湖北省中醫資源與服務綜合評估與思考
楊海豐1,2,趙臻1,2*
1.湖北省中醫藥數據中心,湖北 武漢 430065;2.湖北中醫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通過對湖北省公立中醫醫院的調研,結合政府部門發布的中醫藥統計數據,分析湖北省2005-2011年中醫資源、醫療服務及其與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發達省份、中部省份的對比情況,為湖北省科學謀劃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從加快建立與完善中醫藥統計體系及其統計制度、管理組織、統計指標體系、數據共享機制、統計數據分析與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
中醫藥;統計;政策建議;中醫藥資源;醫療服務;綜合評估
為了解湖北省近年來中醫資源與服務發展變化情況及其在全國各省(區、市)中醫藥發展中的位置,為湖北省科學謀劃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筆者通過對全省公立中醫醫院的調研,結合原衛生部《中國衛生統計提要》[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統計摘編》[2]、湖北省《2009年中醫基本現狀調查》[3-4]、《湖北衛生統計》[5]和湖北省中醫藥數據中心《湖北省公立中醫醫院綜合衛生統計報表》等數據資料,對2005-2011年期間湖北省中醫醫療資源、醫療服務、中醫藥教育、科研情況等情況進行分析,并與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發達省份(僅包含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廣東)、中部省份(河南、安徽、湖南、江西)進行比較,探討湖北省中醫資源與服務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研究所用的湖北省中醫醫院年報統計數據,來源于 2005-2011年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國衛生統計提要》[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統計摘編》[2]、《湖北衛生統計》[5]和湖北省中醫藥數據中心《湖北省公立中醫醫院綜合衛生統計報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有關中醫資源與服務的統計數據,來源于湖北省《2009年中醫基本現狀調查》[3-4]和省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實施的《湖北省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6]。中醫藥教育和中醫藥科研的統計數據,來源于2005-2011年《中國中醫藥年鑒》(學術版)[7]和湖北省中醫藥管理局。所有數據均在Excel中錄入和匯總,然后導入Visual Foxpro9.0進行清理和統計分析。
湖北省中醫資源配置水平和服務提供情況在全國總體上處于中游水平,與經濟發達省份差距較大。從資源上看,萬人口中醫醫院床位以及中醫醫院院均總資產、院均萬元以上設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低于經濟發達省份,在中部省份中居前列。萬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全國排第21位,低于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廣東、河南、湖南等。萬人口中醫醫院中藥師全國排第9位,低于北京、天津、浙江、湖南等。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優秀中醫臨床研修人才、三級實驗室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高層次人才和重點專科數在中部省份中略低于河南、湖南。從服務上看,院均年診療人次低于經濟發達省份,高于其他中部省份;院均出院人數低于上海、江蘇、湖南。醫師人均每日擔負診療人次全國排第16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及經濟發達省份,高于其他中部省份。醫師人均每日擔負住院床日全國排第10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及經濟發達省份,在中部省份中低于湖南。
我省中醫資源與服務增長較快,但在全省衛生資源和服務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2011年全省中醫醫院累計實有床位、房屋建筑面積、業務用房面積、總資產、固定資產、萬元以上設備數,分別比2005年增長101.36%、31.46%、55.92%、194.45%、167.98%、79.50%。累計總收入、財政和上級補助收入分別是2005年的3.26倍、5.65倍。累計總診療人次、出院人數分別比2005年增長65.62%、188.54%。但累計在崗職工占全省醫院在崗職工總數的比例比2005年下降2.90個百分點、為14.74%。累計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占全省醫院執業(助理)醫師總數的比例比2005年下降0.09個百分點,為7.36%。累計總資產占全省醫院總資產的比例比 2005年下降1.11個百分點,為 7.67%。累計年總診療人次占全省醫療機構年總診療人次的比例比 2005年下降3.55個百分點,為 4.98%。累計出院人數占全省醫院出院人數的比例比2005年下降1.23個百分點,為9.66%。
區域不平衡,優質資源向中心城市過度集中。從總體看,2011年全省17個地(市、州)84所公立中醫醫院,49所分布在黃岡、武漢、襄陽、宜昌、孝感、恩施。13所三級中醫醫院有4所在武漢,黃岡、孝感、恩施無分布。60.38%的床位分布在武漢、襄陽、荊州、黃岡、宜昌。從局部看,武漢市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17.10%,中醫醫院占全省中醫醫院數的10.71%,但其在崗職工、衛生技術人員、執業(助理)醫師、實有床位、門診人次、出院人數分別占全省中醫醫院的20.40%、20.95%、24.44%、22.31%、33.27%、22.77%,擁有1/3以上國家級和省級中醫重點專科以及大多數中醫重點學科、三級實驗室、中醫大(名)師。從區域對比看,武漢、仙桃、隨州院均財政和上級補助收入分別為2 699.23萬元、1 731.80萬元、145.85萬元,占各地院均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0.22%、23.79%、3.28%。隨州院均診療人次、院均出院人數、院均總收入分別僅相當于武漢的1/5、1/2、1/6。
基層中醫藥人才嚴重匱乏,中醫藥服務能力較弱。中醫醫院人才隊伍“西化”加劇。2011年全省中醫醫院院均執業醫師比2005年增加15人,但院均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增加不足3人;院均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占執業(助理)醫師的比例比2005年下降4.44個百分點,為45.41%;院均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占執業醫師的比例比2005年下降7.90個百分點,為45.82%。約1/4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的鄉鎮衛生院沒有建立標準化的中醫科,約2/5的社區衛生服務站、2/3的村衛生室不能運用中藥飲片或中醫非藥物療法提供常見病、多發病防治服務。約2/3的社區衛生服務站、1/3的村衛生室配備中醫類別醫師或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臨床類別醫師。約1/7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的鄉鎮衛生院、2/5的社區衛生服務站、2/3的村衛生室沒有配備中醫診療設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的中醫藥服務量僅占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總量的7.68%。
明確地方各級政府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責任并督促落實。加強省級中醫藥管理機構建設,建立省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政府部門在中醫藥工作中的聯動和協調。地(市、州)、縣(區、市)要配備專門的中醫藥管理人員,加大基層中醫藥工作指導和支持力度,確保國家和省中醫藥投入和扶持政策在基層落實。
加強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大設備配備,適應床位、人員快速增長對中醫醫院業務用房、中醫診療設備的需求,改善基層公立中醫醫院辦醫條件。鼓勵中醫醫院提供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提高中醫特色診療技術和服務項目收費價格。建立全省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培訓基地,大幅提高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中中醫診療項目、中藥飲片、院內中藥制劑報銷比例,增強中醫醫院發展能力。加大中醫醫療服務補償力度,提高財政和上級補助收入在公立中醫醫院總收入中的比例,促進其特色發揮。
調控中醫醫院人力資源結構,扭轉中醫人員比例下降趨勢。結合我省各地區疾病譜特點,引導和培育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需求,加快縣級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國醫館建設。推動綜合醫院中醫科建設,加大綜合醫院重點中醫專科(病)建設力度。爭取稅收、信貸政策,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舉辦個體、民營中醫機構,大力發展中醫特色優勢突出的門診部、診所等民營醫療機構。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科中藥房標準化建設,配置中醫診療設備。
開展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加強省級重點專科(病)、研究室建設與管理,實施省級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引進兩院院士、國家“973”、“863”計劃首席科學家、楚天學者,爭取承擔更多一級學會領導職務。加強國醫大師、中醫大(名)師宣傳,發揮名老中醫藥專家經驗研究室功能。以兩所中醫院校為基地,采取定向培養和訂單式培養為農村和基層輸送人才。建設中醫遠程教育中心,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臨床骨干培訓。鼓勵老中醫與老藥工帶徒傳技。
將13個地市級重點中醫醫院建為區域中醫醫療保健服務中心。扶持鄂西南、鄂西北等邊緣、貧困、民族地區基層中醫醫院基礎設施、設備配備和人員培訓。鼓勵城市公立中醫醫院副主任以上級別中醫醫師,定期到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或帶徒。依托省內高校、三級中醫醫院,定期舉辦高層次、國際性中醫藥學術會議,推動高校、企業、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重點專科(病)單位圍繞地區性重大疾病、傳染病開展中醫診療技術和中藥新藥研發攻關。組織名老中醫藥專家在全省開展義診和養生保健知識講座。
綜上,我們嘗試應用現有中醫藥統計數據,基本反映了全省中醫資源與服務在2005-2011年的變化狀況及其現階段在全國各省(區、市)中醫藥發展中的位置,主要建議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采納,為科學謀劃湖北省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一些參考。
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對中醫藥綜合衛生統計數據的分析應用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①中醫藥行業已積累豐富數據資源,只要用得好,就能提取出有用信息和知識,服務中醫藥管理決策。②必須是既懂統計學和信息技術、又深諳中醫藥管理決策需求的復合型團隊,才能緊扣中醫藥行業管理決策和政策需求,產出優秀成果。③以健康信息消費為主要形式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正急劇增長[8],中醫藥統計數據分析應用擁有難得歷史機遇和廣闊發展前景。
但我們在實踐中也深刻體會到,中醫藥統計數據應用研究還面臨許多難題,比如:體現中醫藥特色的統計數據較少;中醫藥數據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分布零碎、整合難度大;難以結合政策需求開展系統性、整體性、連續性研究等。要改變這種面貌,國家應加快建立中醫藥統計體系。
統計制度是建立中醫藥統計體系并使之合法有序穩定運行的根本保障。但若中醫藥統計制度不能立足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實際,是難以得到有效實施的。中醫藥信息化建設正面臨實現中醫藥與衛生計生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的難得機遇[9-10]。利用這一機遇,理順中醫藥管理部門與衛生計生部門在信息化條件下的統計工作協作關系,打破長期以來中醫藥統計工作運行相對封閉的局面,使統計對象落實到每個醫療衛生機構,統計內容擴展到公共衛生、預防保健、養生康復、基本醫保、藥品保障等領域,統計方法更加高效、便捷、經濟,統計數據更加真實、可靠、一致,更易于滿足中醫藥自身管理決策需求。
中醫藥統計數據覆蓋面廣,數據來源機構類型復雜,與人口、衛生等統計數據關聯性強,社會各類機構或個人開發利用中醫藥統計數據資源的需求強烈。中醫藥統計管理不僅要確保中醫藥統計數據資源框架完整、內容協調一致,且須保證數據資源收集、存儲、維護、使用安全有序,尤其是隱私和傳統知識保護問題。應在國家衛生計生委統一領導下,理清計劃生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保、基本藥物等管理部門,與中醫藥管理部門在中醫藥統計數據資源收集、存儲、維護、使用方面的權責關系,在中醫藥統計制度中予以明確。強化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中醫藥管理部門管理職能,對涉及中醫藥統計數據資源收集、存儲、維護、使用的活動實行歸口管理。
《中醫醫療管理統計報表制度》等[3,11-16]提出的諸如“中醫藥治療率”、“中藥飲片處方數”、“門診中醫非藥物治療總人次”等特色指標,存在內涵外延不清、可獲得性差等問題。中醫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等對中醫藥統計數據資源均有需求,未來的中醫藥統計指標體系不應局限于中醫類別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與服務。應根據中醫藥業務領域劃分統計指標體系框架,結合醫改和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的核心目標,分解業務、提煉關鍵指標、形成關鍵指標體系,基于已經發布的醫療衛生信息數據集標準,遴選具有良好可獲得性、可操作性的調查指標。建立中醫藥統計指標元數據庫,供中醫藥統計數據資源整合和決策分析使用。
應加快覆蓋中醫藥各業務領域的統計數據資源框架及其數據標準研究,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適度開放、授權使用的中醫藥統計數據共建共享機制。成立國家、省兩級數據中心,以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和衛生信息專網為基礎提取中醫藥綜合管理數據,整合經濟、人口、文化等其他統計資料,有效積累中醫藥統計數據。基于衛生計生、中醫藥信息標準,建立與中醫醫療機構業務應用兼容的統計數據采集系統,解決中醫特色指標與衛生統計指標數據難以分離、人工填報效率低、質量差等問題,實現高效、動態、敏捷獲取中醫藥統計數據。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在管理部門授權下參與中醫藥數據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研發智能化決策輔助工具,為政府部門、企業或醫療機構提供可定制、個性化、主動推送的信息服務,創新中醫藥統計信息服務模式。
現階段仍以中醫資源與服務的描述型研究為主流,有關變化規律、影響因素、發展趨勢等的分析型、預測型研究較少,發掘中醫藥統計數據的能力仍比較薄弱。應利用臨床研究基地、治未病研究、政策研究等重大項目,培育中醫藥、管理、統計、
信息、計算機等多學科結合的中醫藥數據處理科研團隊。推動中國衛生信息學會、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等的發展,加強中醫藥統計與信息學術機構建設,建立中醫藥政、產、研、學交流的平臺和機制,促進統計數據分析研究與行業重大管理決策需求緊密結合,與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業、中藥產業發展同步跟進。開展以運籌學、多元統計學、綜合評價、數據挖掘及其工具應用為主的中醫藥統計數據示范性研究,編寫中醫藥統計學培訓教材。注重發掘和推廣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應用中醫藥統計數據的典型經驗和做法,提升管理者應用統計數據、科學謀劃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識和能力。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1年中國衛 生 統 計 提 要 [EB/OL].[2011-05-27].http://www. moh.gov.cn/zwgkzt/ptjty/201105/51862.s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規劃財務司.全國中醫藥統計摘編(1987-2012)[EB/OL].[2013-01-01]. http://www.satcm.gov.cn/1999-2011/main.htm.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關于開展中醫基本現狀調查工作的通知[EB/OL]. [2010-05-21].http://www.satcm.gov.cn/zhuanti/zyjb xzdc/gzwj/20100521/164520.shtml.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9年中醫基本現狀調查報告概述[R].北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1.
[5]湖北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湖北衛生統計(2005-2011年)[M].湖北:湖北省衛生廳,2011.
[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關于印發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 程 實 施 方 案 的 通 知 [EB/OL].[2012-09-28]. http://www.satcm.gov.cn/web2010/zhengwugongkai/yi zhengguanli/nongcunyiyao/2012-10-15/16511.html.
[7]中國中醫藥年鑒學術卷編輯委員會.中國中醫藥年鑒(學術卷)(2005-2011年)[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2011.
[8]國務院.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3-09-28].http://www.gov.cn/zwgk/2013-10/14/content_2506399.htm.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09-05-08]. http://www.satcm.gov.cn/web2010/zhengwugongkai/ gongzuodongtai/2010-10-07/768.html.
[10]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與信息司.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2013-12-09].http://www.nhfpc.gov.cn/ guihuaxxs/s10741/201312/09bce5f480e84747aa130428c a7fc8ad.shtml.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衛生部關于執行《全國衛生資源與醫療服務調查制度》等5項制度的通知[EB/OL].[2013-01-04].http://www.moh.gov.cn/ mohwsbwstjxxzx/s7967/201301/d09bc944bb57409f8522f 94874694e5c.shtml.
[12]陳珞珈,閆樹江,桑濱生,等.中國中醫醫療服務需求與利用調查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93-228.
[13]趙臻,楊海豐,李金芳,等.我國中醫基本現狀調查指標體系設計與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9(6):526-529.
[14]寧夏衛生網.自治區衛生廳關于轉發《全國中醫醫療管理統計報表制度》的通知[EB/OL].[2013-12-19].http:// www.nxws.gov.cn/Article/ggtg/wstgg/201312/2013121 9174110_12383.html.
[15]李博.全國中醫藥科技資源現狀調查分析[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2:112-134.
[16]黃璐琦,陸建偉,郭蘭萍,等.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方案設計與實施[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5):625-628.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Healthcare Services in Hubei Province
Yang Haifeng1,2, Zhao Zhen1,2*
(1. Data Cen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Hubei Province, Wuhan Hubei 430065, China; 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 China)
Through the survey on the public hospit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relevant TCM statistics published by the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CM resources and healthcare services from 2005 to 2011 in Hubei Province, and compared them with the national average, well developed provinces and central Chinese provinces. All of these have provided a data support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Hubei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lso offered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CM statistical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statistical regulation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tatistical indicator system, data sharing mechanism,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data, and research metho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atistics; policy recommend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healthcare servic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3.002
2013年度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2013150)
楊海豐,講師,研究方向:中醫藥信息化,中醫藥統計調查與政策。E-mail: Haifengyang_5@ 163.com
*通訊作者:趙臻,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藥數據處理與分析。E-mail: zhaozhen60@163.com
2014-03-28,編輯: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