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寧 陳曉蓉 毛遠慶
近年來,電子商務在我國工業、農業、商貿流通、金融、旅游和城鄉消費等各個領域的應用不斷得到拓展。但是,作為市場自身難以解決的基礎性問題,標準缺失、產業鏈各環節之間信息傳遞不暢、缺乏可信交易環境已成為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重大瓶頸。我國的電子商務在完成了“放水養魚”的培育期后,迎來了“規范完善”的發展期,需要利用綜合標準化手段,建立電子商務綜合標準體系,發揮兩碼在電子商務追溯體系等特色領域的積極作用。
在各種不同類別的電子商務活動中,兩碼對電子商務企業的存續和發展均密切相關,都涉及電商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
組織機構代碼信息是通過國家、省、市、縣4級,2600多個辦證點的網絡系統為基礎,采集形成實時動態的全國組織機構代碼數據庫,采集每一個合法登記的組織機構32項基本信息,并且通過年檢管理,使組織機構代碼成為一個動態記錄企業發展的數據準確、可靠性強的數據源。目前,全國組織機構代碼數據已經超過2500萬條。
根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和《電信管理條例》規定,開展經營性網站必須是依法設立的公司。因此,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在開展電子商務前,需獲得組織機構代碼。企業的中文域名作為電子商務開展的重要標識屬性和網絡實名規范的要求,應與組織機構代碼建立對應關系,從而為電商實名認證、建立網絡與虛擬世界管理規則的統一提供制度基礎。這就是標識性作用。
組織機構代碼的有效性作用,貫穿于電商經營行為的各個階段:在產品信息服務階段,電商可將其作為法定名稱的必要組成部分,向網上購物者確認商品信息的真實性,為電子交易的后續各環節提供完整信息;在合同協議階段,電子合同應提供其組織機構代碼并通過代碼的索引功能鏈接該制造商或服務提供商的基礎信息,作為展示給合同各方以及作為合同標的的交易商品和服務的屬性標識;在合同實施階段,交易的市場主體和領域可通過結合組織機構代碼提高交易安全性與管理效益。比如:電子簽名與CA認證,可以通過中央數據庫在線實時地驗證使用者身份的真實有效性。在合同交割和物流中,組織機構代碼作為標的物的所有權主體的基礎屬性信息及其代碼是現代物流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
全球統一標識系統(即商品條碼系列標準)是在計算機的應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是全球通用的、標準化的商務語言。它是為實現對商品信息的全球唯一標識而設計的,是實現快速、準確采集數據的有效手段,真正解決了企業對數據的準確、及時傳送和有效收集的問題,是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基礎,也是連接上下游環節中數據傳遞的紐帶,是全球統一的產品“身份證”。目前我國商品條碼數據注冊量已超過2200萬條。
采用以商品條碼為核心的國際統一物品編碼標識系統,發揮一維條碼、二維條碼和射頻等為載體的國際統一的物品編碼標識系統的作用,建立重點產品從生產、流通、銷售環節的信息共享機制,建成集數據共享、數據交換和數據統計分析為一體的信息體系,采取以信息采集與自動識別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與工作化結合為支撐的“機器換人”等措施,進而實現企業轉型升級。通過商品條碼可精確關聯產品質檢報告、監督抽查、企業檔案等信息,利用移動商務平臺,方便查詢質量信息、企業信息等,可以快速精準定位問題產品,實現問題產品的有效召回,還可以有效提升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的質量安全監管能力。
國家發布的電子商務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圍繞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環節,鼓勵制定物品編碼、電子單證、信息交換、業務流程等電子商務關鍵技術標準和規范,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完善電子商務國家標準體系,在此基礎上,面向電子商務不同業務形態發展的實際需求,加快電子商務服務規范和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和推廣應用。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也對建設質量誠信體系提出明確要求,如: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收集與發布制度。搭建以組織機構代碼實名制為基礎、以物品編碼管理為溯源手段的質量信用信息平臺,推動行業質量信用建設等。因此,兩碼已被作為國家電子商務標準體系的重要內容。
我國組織機構代碼已經在稅務稅收征管、銀行信貸登記、海關電子口岸、住建部公積金征繳、法院案件執行、檢察院案件偵查、公安部車輛管理、統計局經濟普查、財政部國庫預算管理、環保部污染源普查、國家質檢總局質量監管等38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在國家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信息化工程規劃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國家已開始建設基于組織機構代碼數據的網絡實名認證平臺,通過組織機構代碼進行實名認證已在網絡微博領域廣泛應用。近期,國家還提出要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包括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充分發揮組織機構代碼的實名認證作用。
目前,我國已經有3000多萬種商品、100多萬家商超、95%以上的快速消費品使用了商品條碼,已和阿里巴巴、百度、敦煌網、我查查等著名電子商務平臺有信息共享、信息交換等合作,商品條碼已開始服務于電子商務的商品管理、網店管理、物流管理、信息共享交換、分析比對等環節。現有條碼數據庫作為開放式網絡信息平臺,向廣大用戶提供了產品信息查詢和數據比對服務。該網站日查詢量超過50萬次,移動終端查詢量達到300萬次/天,并且建立了消費者監督、投訴渠道,為判斷產品質量和打擊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提供了參考依據。
我國目前的電子商務支撐體系還并不完善,信用、網上支付和物流配送仍是制約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的三大核心瓶頸。由于電子商務具有遠程性、記錄的可更改性、主體的復雜性等自身特征,信用問題更是關鍵所在。信用環境已成為妨礙企業應用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的重要外部環境因素。目前電子商務隨著手機的普及、3G網絡發展而發展迅速,借助移動終端、互聯網等進行產品查詢、交易的需求越來越多,移動電子商務過程中的產品信用查詢、防偽查詢等需求顯得尤為重要。在國際上,國際物品編碼協會(GS1)已開發了采用現有的全球統一標識系統(EAN/UCC系統),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跟蹤與追溯食品,如:飲料、牛肉產品、水產品、葡萄酒、水果和蔬菜,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也在多個省(如新疆和田薄皮核桃、紅柳大蕓、安迪河甜瓜,四川雅安茶葉)利用兩碼提取產品在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供應鏈環節的溯源要素,評估產品的質量信息,給消費者提供清晰、明確的質量追溯及相關認證評估信息,引導消費者了解、購買質量認證齊全且有效的產品。
電子商務的不可見性決定了交易風險要比線下面對面交易來得更加突出,基于組織機構代碼的信用體系建設可以最大可能地規避交易主體因虛假造成的交易風險,從而降低企業成本,增加企業效益。物品編碼在發達國家早已得到廣泛應用。美國服裝協會1988年的統計顯示,美國服裝行業當年損失250億美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服裝制造業和零售業間的信息脫節,客戶因買不到自己滿意的服裝而離開商店。為了減少損失,共享信息資源,美國服裝制造公司、面料生產公司與著名零售企業Wal-Mart合作,建立了供應鏈快速反應系統,其中商品條碼與物流單元條碼被列入重要的信息處理技術。此外,幾家大型服裝企業也在所有服裝產品上采用了商品條碼標識,建立了條碼定單處理系統,保證了訂單處理的準確性、及時性。這使得生產制造公司次年在不增加人員的情況下,定貨量上升了27%,年發貨量提高了17%。由此,精細銷售、精細制造和供應鏈管理在美國得到蓬勃發展。目前,除了美國以外,歐洲各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的服裝企業在服裝產品上也在積極應用商品條碼。
根據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目前存的問題和需求,應積極發揮兩碼的作用,推進電子商務追溯體系的發展。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利用組織機構代碼的唯一性和真實性,促進電子商務平臺對電商進行實名認證管理,規范管理交易主體,從源頭上確保交易誠信與信息安全。同時也促進電商企業自我認證自我申明,形成電子商務市場的誠信氛圍。
通過商品條碼對線上產品的規范管理,將商品條碼貫穿在整個出廠、銷售、配送過程中,使電子商務線上線下數據無縫對接,降低整個供應鏈成本,同時通過條碼這一紐帶,建立問題產品的溯源與召回渠道。
以全球統一的物品編碼體系為核心,以條碼和射頻標簽(RFID) 為信息載體,建立以信息標準化為基礎的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實現物流配送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其中對物流配送的商品采用物流條碼(和/或RFID) 標識;對物流配送點及目的地采用全球位置碼;對物流配送承運商采用服務關系代碼(條碼) 標識。同時建立互聯網和移動終端上的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實時查詢平臺,為物流配送各相關方開放信息查詢服務。
基于國際編碼標準與二維碼技術,以商品條碼數據為核心,整合組織機構代碼數據、企業產品質量信用數據庫、標準數據庫、檢測數據等現有資源,建設面向移動終端查詢及互動的開放式質量追溯平臺,實現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的全民監督。
“兩碼”作為信息標準化的有效手段,應大力應用于電子商務領域,推動電子商務高效、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