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希安
(作者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
三聯書店創辦北京首家24 小時書店,拓展閱讀服務功能,為讀者打造“深夜書房”,引起社會各界和廣大讀者廣泛關注。現在運營一個月了,經營成果如何呢?讓我們看下列數字:4月8日至5月8日上午9 時,銷售收入225.2 萬元,日均7.5 萬元,較24小時書店開辦前日均銷售增長200%。其中白班(上午9 時至晚上9 時)144.1 萬元,平均4.8 萬元,夜班(晚上9 時至早上9 時)81.1 萬元,平均2.71 萬元。夜班收入高于24 小時書店開業前白班的收入,白班則比過去的白班增長100%。銷售收入的后面是成交筆數,成交筆數后面則是讀者客流。客流的不斷增加,說明24 小時書店受到讀者歡迎,“深夜書房”作為城市一盞引導閱讀的明燈將長期照耀下去。
在創辦北京首家24 小時書店的過程中,我們有如下幾點體會。
我們中華民族有重視讀書的優良傳統,“耕讀傳家”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被視為事業成功的必備條件。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都重視文化建設,力倡讀書,毛澤東同志更是手不釋卷的典范。黨的十八大之后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更加重視文化建設和倡導讀書活動,并帶頭讀書,身體力行。 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到陜西下鄉插隊時,留給鄉親們的最深印象是愛讀書,從北京帶去最多的物品是書籍。現在日理萬機的總書記酷愛讀書,說“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他在接見臺灣星云大師時說:“您送我的書我都讀完了。”百忙之中堅持讀書,不僅是總書記的個人行為,更是一種號召,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李克強總理愛好讀書,喜歡在書叢中流連并購書。他不僅個人喜好讀書,還在社會上力倡讀書。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多項促進文化建設和全民閱讀活動的政策措施。“倡導全民閱讀”首次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讓全民閱讀成為國家行動,為全民閱讀活動在全社會的深入開展催生了新局面。《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已經列入國家立法程序,將以法律法規形式把全民閱讀工作扎實推進。國家扶持實體書店的政策和舉措連續出臺,僅免收圖書銷售環節增值稅這一項,每年就讓利33億元。去年國家財政拿出首批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9000 萬元,進行扶持實體書店試點,全國56 家實體書店得到資金支持,今年還將擴大試點范圍和支持力度。全國各省市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僅上海市2012年和2013年就劃撥2350 萬元新聞出版專項資金,通過資助和補貼、貼息貸款、獎勵等方式,對近百家各類實體書店予以資助扶持。種種利好政策,不僅使文化建設和讀書活動有了經濟上的支持,更是在其拉動下營造了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氛圍。全國各地的閱讀活動豐富多彩,爭芳斗艷。中央國家機關主題讀書活動,國家知識產權局黨校讀書會,國家發改委青年讀書論壇,公安部直屬機關讀書交流會等,各級機關的讀書活動開展起來了。“北京閱讀季”“深圳讀書月”“書香上海”“書香杭州”等,各地的閱讀品牌爭相推出,全國300 多個城市有經常的閱讀節、閱讀日活動。廣泛開展的讀書活動催生了人們的閱讀熱情,拉動了圖書銷售,實體書店的經營出現轉機,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三聯韜奮24 小時書店應運而生。
書店位于北京美術館東街22 號,經營面積1500平方米,圖書品種8 萬種。
首先是擁有地處首都北京的有利條件。北京是特大城市,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人口眾多,據2013年年底統計,總人口2114 萬人,其中流動人口802 萬人。總人口中受教育的人多,愿意讀書的人多,閱讀環境好。推動包括實體書店在內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北京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重要內容,三聯開辦24 小時書店得到了北京市有關部門的有力支持。
其次,書店所處的具體位置優越。一是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圈。向西延伸是美術館、景山公園、故宮、北海公園,向南延伸有北京人民藝術劇場、商務印書館、王府井步行街,向東是隆福寺文化商圈。這些文化商圈近幾年都有較大發展。三聯書店近幾年也以編輯業務樓為依托打造三聯文化場,改革重組了韜奮書店、創辦了韜奮圖書館、讀者俱樂部、書香巷等,和雕刻時光建立了“榮辱與共”的戰略合作關系,文化圈的發展逐漸聚攏了更多的人氣。
再次,極為便利的交通條件。書店店面處于北京城東西南北交叉的交通樞紐位置,104、108、109、111、103 等數十條公交線路交匯于此,地鐵5 號線、6 號線開通后交通更加便利,正在修建的地鐵8 號線出口就在書店樓下。交通的愈加便利使人流大增,韜奮書店近幾年成了人流潮涌的“熱碼頭”,我們對此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意識到開辦24 小時書店的時機已經成熟。
人們對三聯韜奮24 小時書店的高度關注和肯定,源自人們內心對讀書的喜歡和鐘愛。24 小時書店把銷售功能擴展為兼有圖書館的閱讀功能,為愿意到公共場所挑燈夜讀的人士打造一處“深夜書房”,提供一塊“閱讀的綠洲”和“精神的靜土”,滿足人們的閱讀心理和閱讀需要,與人們的閱讀渴求高度契合。因此,這一舉措得到人們普遍的贊賞和支持。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世界讀書日前夕,給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全體員工回信,肯定創建24 小時不打烊書店這一創意,指出這是對“全民閱讀”活動的生動踐行,希望三聯韜奮書店把24 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讓不眠燈光引領手不釋卷蔚然成風。
三聯韜奮24 小時書店受到廣大“書蟲”好評。網民認為,打造“深夜書房”大大方便了“書蟲”閱讀,也給忙于工作的上班族挑選圖書提供了更多機會。一位讀者說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為讀書人燃起一盞燈,一座城市就被點亮了。”央視節目主持人海霞說書店“給年輕人的夜生活增添了文化色彩”。臺灣資深出版人王承惠說:“現在開辦實體書店已很不易,開辦24 小時書店更需要決心和勇氣。令人敬佩。”原生活書店總經理徐伯昕的外孫女徐虹說:“聽說三聯開辦24 小時書店很激動、很興奮,外公地下有知,也會很高興的。”一個“居無定所”的流浪者在來信中說:“我們這個時代是該好好讀書的時候了,讀書的確是一劑洗心的良藥,它能幫我們洗滌因世俗而被蒙塵的心。除去心靈的塵埃,才讓人生有一個明明白白的方向和定位。”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很難一致,但對“讀書”卻眾口一辭地推崇。這種對崇尚讀書的極高度共識,為我們開辦24 小時書店集聚了正能量。80年來,一代代三聯人秉承韜奮先生“竭誠為讀者服務”的教誨,傳播知識,追求真理,傳承文化,堅持多出好書好刊,誠懇、熱情、周到地為讀者服務,在社會上和讀者中贏得了很好的口碑。近些年三聯書店銳意改革進取,堅持文化品位,不斷推出精品力作,明顯提升了三聯品牌的社會影響力。24 小時書店由三聯創辦,它著眼于社會公益,為人們購書閱讀提供便利,因而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點贊”。這使我們既感到欣慰,又深感責任重大。創辦過程中店領導層認識高度一致,三聯韜奮書店員工齊心協力,敢于冒風險,闖新路。創辦24 小時書店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既可能有成功的收獲,也可能有失敗的挫折。大家一致認為,認準的事要堅決地干,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店領導班子做出決策并給予有力的支持,韜奮書店全體員工雷厲風行,從2月8日決定開辦,到4月8日試運營,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在不耽誤白天運營的前提下,完成了人員招聘和培訓、營銷策略的制定和實施、場地的布置和設備的更新、品種的調整和服務設施的添加等。試運營之后,根據讀者的意見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進一步提高了服務水平,增加了服務設施,組織了“小馬閱讀會”“北京閱讀季——聽花開的聲音領讀會”等多場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既吸引了客流的不斷增加,又為長期堅持積累了經驗。“人心齊,泰山移”,我們又一次嘗到了團結奮斗結出的碩果。
目前三聯韜奮24 小時書店的創辦已初獲成功,“深夜書房”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但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要把這盞引導閱讀的明燈長期點下去,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和付出更加切實的努力。責任在肩,不敢稍有懈怠。我們以初試成功為起點,正在建立長期運營的管控機制,緊密結合讀者的需求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的運營能力、盈利能力、抵御風險的能力,力爭獲取“兩個效益”雙豐收,把24 小時書店長久地開辦下去,使之成為北京的一座“精神地標”、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一盞永不熄滅的引導閱讀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