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侯酉娟,王鼎
1.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3.湖南懷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懷化 418000
關于民國中醫醫籍研究的思考
萬芳1,侯酉娟2,王鼎3
1.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3.湖南懷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懷化 418000
民國時期中醫醫籍時代特征顯著,不同于古代任何時期,也不同于新中國成立之后。其學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于承襲傳統中醫藥、積極匯通西醫知識、采用相關學科知識研究中醫藥等幾方面。因此將其歸并于古代,列入《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不合時代之宜,從學術發展時期上劃分亦不適合歸于其中。民國醫書就目前統計的情況其數量相當可觀,因此非常有必要組織中醫與文獻專業研究人員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對書目進行廣泛、細致、科學地調查是首當其沖應開展的工作,在此基礎之上完成民國中醫書目的編撰,以便于科研、臨床與教學等相關人員進一步研究與利用,為推動中醫藥的發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民國;中醫醫籍;書目研究
100年前辛亥革命震動世界,開啟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它極大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發展進步探索道路。中醫藥學發展的百年歷程也與此相呼應,經歷了相似的命運。隨著時代西風東漸之風的盛行,西方世界的哲學、文化、科學、技術風涌而至,它給傳統的中國帶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西方意識觀念激烈沖撞之下,中醫藥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變。經歷百余年歷程,我們今天再回顧之,反思之,希冀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民國起于1911年,是近現代過渡的特殊時期,這一時期西方文化與科技全方位滲透,使得這一時段一大批中醫醫籍攜帶鮮明民國時代特征,它們有別于古代與現代醫籍,體現當時中醫由古代向現代邁進的諸多學術特色,但目前民國中醫醫籍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至今沒有系統整理。因此有必要引起研究者的關注,了解現在民國中醫醫籍書目狀況,研究民國時期中醫文獻特點,為現代中醫發展提供參考。
民國承續于清代,因此由清代中醫文獻體系沿襲下來的傳統,在民國部分醫籍中依然留存,它們是民國醫籍組成的一部分內容。體現的學術特色就是承襲傳統中醫藥。
如《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為民國時期著名傷寒與溫病大家何廉臣主編。1924年何氏為保存民國時期名醫的寶貴臨床經驗,仿明清兩代《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二續名醫類案》體例,于《紹興醫藥月報》刊登啟事,廣征全國名醫經驗醫案,悉心篩選,從征集千余則驗案中擇取80余家醫生治案300余例,匯編成《全國名醫驗案類編》。該書分為上、下兩集,上集為四時六淫病案,下集為溫疫、喉痧、白喉、霍亂、痢疫、痘疫、瘄疫、鼠疫八大傳染病病案。尤為可貴的是搜集當時10例鼠疫驗案,為民國時期中醫治療疫病之真實記錄。每案皆有病者、病名、原因、證候、診斷、療法、處方、效果等內容,案后為何氏評議。該書刊行后,在中醫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當時治療急性熱病重要參考書。
民國時期西方醫學早已走進民眾生活,逐步成為百姓祛除疾病的醫療手段,中醫對此已經從最初的新奇轉變為主動接納,積極吸收西醫知識,試圖融入中醫體系并改良之。但這個過程并非坦途,民國醫籍反映了這種嘗試,亦記載了探索之中遭遇迷惘。這一期間醫籍相關于此的內容數量頗多。
如《(彩圖)辨舌指南》,作者為民國著名醫家曹炳章。本書為民國時期舌診專著,成書于民國九年(1920年)。曹氏對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西醫學頗為推崇,認為西醫查病問診,借助聽筒、溫度計等諸多手段,以補充目力、耳力之所不及,較之中醫四診之法精且細,約而明。然西醫注重辨有形之實跡,中醫善于察無形之氣化。中醫望舌診察疾病,纖毫攸分,較之用器,尤為明著。曹氏積二十余年臨證經驗,謂論外感內傷“以察舌為最有確憑”。“爰將古今名家醫書百五六十家,東西洋近譯醫書三十余家,及各埠醫報雜志三十余種等書,廣搜博彩,凡關于驗舌治病諸法,摘錄無遺。”刪繁就簡,去粕取精而成此書。
又如《中西溫熱串解》,書成于民國九年(1920年)。作者吳瑞甫,為繼張錫純之后又一位西藥中用、中西匯通的著名醫家。吳氏生于清末民國初期,早年閱讀大量中醫醫籍,通曉中醫;又因居住于沿海地區的廈門,較早接觸西方醫學知識,所以吳氏致力于改良中醫,融貫中西醫學。經研習十余年后提出,中西醫學有宗旨懸歧者,有名詞不同而理法并無差別者,而溫熱一書,則尤易參互考證,以會其通。遂就中西治熱諸多書籍,繁征博引,互為推勘,說取其長,理取其足,方取效者,著成《中西溫熱串解》。此書以溫熱證為中心,結合當時西方醫學的最新進展,論述了溫熱證的病因、病機,察脈辨舌,立法組方,并對清代溫病醫家的溫病著作進行詳細注解。
留學歸來的學者也注意到中醫藥,他們以中藥作為研究對象,在西方現代科學研究理念的指導下,派生出相關的分支學科,如生藥學、藥理學、藥物化學。那個時期有關于此的研究論文出現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出版的醫藥書籍甚具時代特征。
如《現代本草生藥學》,為趙燏黃與徐伯鋆于1934年合著的我國早期有關本草生藥學領域的著作,在學術界甚有影響。該書闡述了生藥學基本原則與生藥學最新研究方法。收載當時世界各地著名之生藥,及公認確有效之國產藥材,共計550余種,書中各論所載生藥,于中文名之下,均直接載拉丁語原名,正文采收之生藥,兼及德、英、法三種語名。植物科名及原植物學名,如有相當之中文名者,一律于中文名之下。上編書后附有中、英、德文對照表,及生藥學勘誤表。又因譯名有前后歧異而不統一者,書后亦附別名對照表(又名校正表)以補校。生藥名詞及化學名詞,大半依據第一版《中華藥典》。
上述三方面民國醫籍學術特色僅舉例說明之,尚待深入研究,但本文所及皆為民國中醫大家之作,具有一定代表意義。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簡稱《總目》)于 2007年 12月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對于中醫古籍的傳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此書的前身最早為1958年編著的《中醫圖書聯合目錄》,1991年修訂后再出版,定名為《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后者收錄了全國各地113家大型圖書館收藏的成書于1949年以前的中醫圖書12 124種。《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分別體現兩個時代中醫古籍大普查的成果。2007年出版的《總目》在前二者的基礎上又取得了新的進展,去除以前重復或遺失者,新增未著錄者。各地普查書目相關人員為此付出大量艱辛工作,是一次難得的中醫古籍書目梳理,其成效顯而易見,它不僅方便了古籍收藏的查詢,更為網絡服務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時也為中醫古籍版本的保藏及其存佚確切狀態的調研打下了較好基礎[1]。
《總目》對古籍書目的記載最為詳細,這一點從其書名就可以明確確認。其收入了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醫醫書,包括民國時期中醫醫書,目前中醫界尚未出版專門的民國醫籍書目。據《總目》初步統計,民國醫書近5 800種,當然有一些醫書的成書年代還待進一步確定,各地區藏書還需進一步核查。因編排體例有些叢書與單行本重復出現的情況還需要甄別。
筆者根據目前已查閱的大量圖書館資料,認為《總目》的標識還存在一些問題。如:①書中有些明確標注成書年代是1911年的書籍,但作者卻明確標明是清代,也許作者生卒時代跨越清與民國時期。②有些成書年代標明是1911年,但帶了括號,說明還不能確定到底是清末的書籍還是民國元年的書籍。③《總目》的“版本項”中有不少書同一個版本存在不同出版年代,如《金匱要略今釋八卷》有1934年、1935年上海陸氏醫室鉛印本,全國的藏書館代號有二十余個,但實際上某些地方圖書館可能同時藏1934、1935年上海陸氏醫室鉛印本,而另一些圖書館可能僅有1934年版,或僅有1935年版,不一定都同時具有1934、1935年版,如此標識讀者易誤以為每個圖書館都具有此書1934、1935年上海陸氏醫室鉛印本。
從民國醫書在國內的地區分布來看,除港澳臺地區目前尚不確切知曉外,其它地區基本都有分布,主要藏書集中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尤其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居多。各地中醫學院、省圖書館也有分布,此外,很多地方圖書館亦不乏藏書。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中醫醫籍時代特征顯著,學術特點不同于古代任何時期,也不同于新中國成立之后,是比較獨立的一個時期的醫籍,因此將其列入《總目》不合時代之宜,從學術發展時期上劃分亦不適合。就目前統計的情況來看,民國醫書數量相當可觀,因此非常有必要組織中醫與文獻專業研究人員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而進行書目的廣泛、細致、科學地調查是首先應該開展的工作,在此基礎之上完成民國中醫書目的編撰,以便于科研、臨床與教學等相關人員進一步研究與利用,為推動中醫藥的發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萬芳,黃齊霞.中醫古籍版本研究與思考——兼談馬繼興與中醫古籍版本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1,30(4):278-280.
Thoughts o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al Book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Wan Fang1, Hou Youjuan2, Wang Ding3
(1.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of Litera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3. Hunan Huaihua Medical College, Hunan Huaihua 418000, China)
The chara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ok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are different from the ancient period, any,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new China. There are several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research of TCM with the modern science knowledge. Therefore, it is inappropriate to classfy them in China's TCM Ancient Books Catalogue. There are amount of Chinese medical book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nd collate them by professionals. The first work to be done is to carry out bibliographic survey, and then to complete the bibliography base on it. It is helpful for researchers, clinician and teachers to further research, and it also improves the development of TCM.
the Republic of China; books on Chinese medicine; bibliography research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
萬芳,研究員,研究方向:中醫藥文獻及其歷史。E-mail: wanfanghm@hotmail.com
2013-07-19,編輯: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