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邵 君邵德榮
介入治療心臟病并發低血壓的原因分析與對策
王 強1邵 君2邵德榮1
目的 研究分析在利用介入方式治療心臟病時并發低血壓的原因,并根據具體原因實施針對性的防治對策。方法 在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進行心臟介入治療的患者1200例,其中有40例患者對在治療過程中并發低血壓,本文針對患者發生低血壓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其實施相應的防治對策。結果 通過對患者并發低血壓的原因進行分析,并給予針對性的處理,有效緩解患者癥狀,使其恢復正常。結論 在介入治療心臟病時對患者進行干預處理,能預防低血壓的發生,減少低血壓發生的概率。
介入治療;心臟病;低血壓;原因
心臟病是一類比較常見的循環系統疾病,在介入治療心臟病時易并發低血壓(體循環動脈壓力低于正常的狀態)。介入治療主要是介于內科治療和外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兩類,常被用于心臟病的治療(尤其是先天性心臟病),本文針對1200例心臟病患者治療過程中并發低血壓40例患者的原因進行分析,實施針對性的處理,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介入治療心臟病1200例,治療過程并發生低血壓患者 40例(3.33%),其中情緒緊張 8例、血管痙攣20例、血管閉塞 5 例、低血容量 7例;女21例,男19 例;年齡34~78歲,平均(50.50±2.35)歲。經過3~15個月的針對性治療后,40例并發低血壓患者血壓均恢復正常(體循環動脈壓力與正常的動脈血壓相同)。
1.2 并發低血壓的原因
1.2.1 心輸出量下降所致 ①缺血和缺氧:導管操作過程中由于導管刺激血管,而引起冠脈血管收縮進而使心肌缺血和缺氧導致低血壓;②損傷所致低血壓:手術中使用的導管鋼絲僵硬易使冠狀動脈和心房以及心室壁損傷而致使心包填塞,最終表現為進行性低血壓(小于90/60mmHg)和心動過快(搏出量減少);③心律失常也可導致血容量下降,進而引起低血壓。
1.2.2 急性血管閉塞所致 此現象多發生在離開導管室之前或術中,通常是由內膜撕裂所致。手術前詳細分析靶病變解剖學特點,規范操作,選擇合理的手術醫療器械,可以減少嚴重內膜撕裂的機會,是預防由急性血管閉塞所致低血壓的先決條件。一旦發生此種情況,要迅速開通閉塞的血管,使其盡快恢復冠脈的血容量。
1.2.3 禁食時間過長所致 ①由于手術過程中使用的造影劑用量過大,產生滲透性利尿;②股動脈穿刺位置過高導致失血性休克是導致術中失血過多或并發腹膜后血腫的主要原因;另外術中抗凝劑用量過多(止血困難),引發包扎后動脈穿刺處出血、滲血;術后體位改變(由排尿困難所致)造成包扎松動,進而引起皮下血腫或出血;③由于術前禁食時間過長(大于8h已接近空腹),水攝入量不足;④患者出現煩躁不安導致血壓下降和脈搏減弱等。
1.2.4 神經反射引起 ①在手術過程中,由于刺激或其他原因會導致血管痙攣,為減少血管痙攣,手術過程中往往需要在推送球囊導管進入冠狀動脈之前常給予管擴張劑(硝酸甘油或其他血管擴張劑)過量),直接舒張各類血管使血壓下降,血壓下降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搏出量減少);②由于緊張、焦慮、疼痛和恐懼等刺激因素刺激迷走神經,引起皮層中樞和下丘腦活動,使膽堿能神經的張力瞬間增強,導致肌肉和內臟血管強烈反射性擴張,最終導致血壓快速下降。
1.3 預防及處理對策
1.3.1 術前預防 與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溝通,盡量使其消除陌生感,請有手術經驗的患者向需手術患者介紹配合治療經驗,幫助其深刻地了解疾病,消除對手術的焦慮和恐懼等不良心理,增強患者對手術成功的信心。做好并完善術前各項檢查;同時可利用圖片講解手術的過程,告知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術后注意事項;詳細了解患者簡要病史;手術前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溫濕度環境,保證患者有足夠的睡眠。
1.3.2 術中處理 在手術準備過程中,醫護人員要與患者保持交流和溝通,使其注意力分散、轉移,進而緩解和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以及疼痛感;密切觀察各種監護指標,尤其是心率和血壓,當其下降時,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并要做出適當處理[1]。
1.3.3 術后監護 生命體征的監護;密切觀察傷口有無滲血、出血和紅腫以及感染等情況(可以進行沙袋壓迫),保持傷口干燥;全麻到清醒過程中,按醫囑給予鎮靜劑,避免躁動者造成的穿刺部位再次出血;術后平臥休息12~24h;密切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皮膚溫度、顏色、知覺等,防止經靜脈進入導引鋼絲、球囊、傘狀閉合器等操作,造成血管內膜損傷和術后包扎過緊以及沙袋壓迫時間過長形成血栓。
通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干預處理,40例并發低血壓患者(情緒緊張 8例、血管痙攣 20例、血管閉塞 5 例、低血容量 7例)血壓均恢復正常。
在介入術中進行適當的預防干預處理可提高術后的恢復效果,使患者早日出院,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低血壓進行針對性處理,例如術中規范操作,避免血管內膜撕裂而造成的急性血管堵塞等[2],可阻止低血壓發生。近年來,雖然我院在此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但是畢竟力量相對薄弱,同時心臟病患者的病歷資料類型也較少,因此我院的研究還不是很完善。詳細的分析以往出現低血壓的具體原因,并針對性的給予相應處理,可降低低血壓發生率,在臨床值得廣泛推廣及應用。
[1] 王蓓,徐建紅,徐潔.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并發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3,14(4):381-382.
[2] 霍勇,馬長生,王德.介入心臟病論壇[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68-69.
R541
A
1673-5846(2014)06-0239-02
1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2牡丹江紅旗醫院物理診斷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