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寧 孫洪云
重癥監護病房管理與院感控制
張曉寧 孫洪云
重癥監護病房;病房管理;院感控制
隨著現代重癥醫學的發展,醫院綜合重癥監護病房(ICU)隨之建立,為重危患者的搶救和治療提供了有利條件。ICU集危重患者治療、護理和搶救于一體,同時也成為了現代化醫院的標志之一。由于ICU所收治患者的特殊性,因此ICU也是最易發生醫院感染的科室[1]。為了有效降低ICU的醫院感染發生率,本文首先對導致ICU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ICU病房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預防和控制感染措施。
1.1 ICU病房的產生及設計 重癥監護病房作為危重病醫學的發源地,主要利用高科技醫療設備和技術,針對急性危重患者或某些大手術后的患者進行集中治療、監護與護理的場所。通常ICU與手術室相隔較近,并有通道相連,既為方便患者轉出、轉入節約時間又減少了污染。ICU病床及配備互相獨立并有活動窗簾,以使醫務人員及患者不會互相干擾,又可保護患者隱私。護士站即醫護人員工作區域設在病房中央,便于護士觀察病情,護士站配有可顯示全科患者心電情況的心電監護儀。每張病床旁都配有治療柜,以放置急救物品及藥物,治療用物及生活護理用品等。
1.2 ICU的人員配備及要求 按照國家ICU醫護人員與床位比例規定ICU病房需配備一支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隊伍。ICU床位與醫生比為1.0:(0.8~
1.0 ),床位與護士比為1.0:(2.5~3.0)。醫護人員應該掌握危重病醫學理論,具備扎實的業務技能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具有高度的應變能力、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并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基本醫療技術是作為ICU醫護人員必須掌握的,包括快速心肺腦復蘇術、通氣急救技能、快速靜脈通道建立、各種監測/急救設備應用及對各門學科疾病進行緊急處理的能力。同樣重要的還有對院感知識掌握及如何預防和控制院感也是必須具備的。
1.3 ICU的特點 ICU患者集中了來自醫院不同病區的危重患者,使ICU污染細菌的復雜性和風險性增高。ICU患者與普通病房的患者相比治療、護理更加密集,接受侵襲性診療監護措施多。ICU患者病情危重且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加之許多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發生醫院感染的概率較大。同時,ICU患者病情穩定后再轉入醫院的其他科室,有可能將ICU的耐藥菌株被攜帶到醫院各處,引起流行機會加大。所以ICU病室的感染預防控制在醫院的院感控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提高搶救成功率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2.1 ICU患者的復雜性 ICU病房集中了不同病種、不同手術、不同部位與感染程度不同的危重患者,成為發生感染的基礎因素。ICU患者常是多器官、多部位感染,來源于院外或院內各個科室,可能帶有不同的雜菌及耐藥菌株。同時,由于危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且ICU患者的平均年齡偏大,各種器官功能老化,抵抗力降低,具有易感性,這些因素都增加了ICU感染控制的難度。ICU患者的抗生素應用種類多、劑量大、時間長,增加了二重感染和耐藥菌株的產生,也是導致ICU 感染控制難度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2.2 各種入侵性監測治療技術的使用 ICU 患者應用入侵性有創診療技術較多,這些傷口增加了其易發生院內感染的概率,并可能成為直接原因。另外,若監測診療護理技術的應用操作不夠嫻熟、反復穿刺、無菌操作不嚴格等,導致感染率上升。入侵性監測治療技術為救治提供可靠依據的同時也造成了各種并發癥。加之某些監測和治療的儀器設備,未能做到專人專用,或用后消毒不當等都增加了院內感染的風險。
2.3 醫護人員因素 按照我國ICU病房的醫生護士配備規定,很多醫院都配備不足,達不到這個比例。護士工作量的不合理增加,1名護士同時護理多例患者,消毒隔離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機會。醫務人員消毒隔離制度不重視及洗手不達標是院內感染的人為因素。醫務人員的手常是造成院內感染的直接途徑,手消毒是否合格將嚴重影響患者獲得院內感染的概率。
2.4 環境因素 ICU病房設置的硬件設施差,病房布局及工作流程不合理,未分病種安置病房及床位安置過密,是導致感染的重要原因。ICU 病房為相對封閉的環境,若通風換氣不良或空氣凈化裝置未按要求定期更換清洗,會導致空氣中含菌數增加。病房內洗手設備不足,護理人員對床單位的終末處理不符合要求也是增加感染的原因。另外,ICU人員流動量大,也可使環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增多,使室內空氣很難達標。
3.1 布局合理,加強設施管理 ICU應設在醫院中環境清潔、相對獨立的區域,盡量鄰近手術室。建筑材料及設計要便于清掃、消毒,不留死角。收治患者一定要嚴格按照分區安排床位,分為一般患者區域、術后區域以及特殊感染區域。對特殊感染患者應在其病床和病歷夾上粘帖明顯警示標識。適當增加單間病室的數量,用于收治嚴重創傷、感染嚴重、免疫力低下等患者,以便隔離,最好有正壓病室和負壓病室各1個。進入ICU 前要先經過緩沖間,并備有更衣鞋柜、浴室。為了保證手的清洗和消毒,洗手設施必須數量充足,位置合理,便于使用。水龍頭開關應采用腳踏式、肘式或感應式等非手接觸式,并配備擦手紙和手套,每個單間也應配備。ICU 門口最好有風淋設施,以去除進入人員衣物上的部分附著污染物。ICU 每張病床使用面積不得少于9.5m2,床間距應在1m以上[2]。
3.2 環境控制 保持空氣流通,保持適宜溫度在20~22℃,濕度40%~60%,每天通風換氣2~3次[3]。應用空氣凈化及消毒設備每天消毒病房4 次,終末消毒隨時進行。空調濾網要定期清潔消毒,每月定期對房間的所有物表進行徹底清潔處理,特殊儀器設備按照說明進行清潔和消毒,都采用濕式清掃、擦試,以降低空氣中的菌塵飄浮,一桌一巾一消毒。被褥、床單及枕套有污染隨時更換,醫用垃圾與生活垃圾嚴格分類分開放置。限制人員出入ICU,原則上不允許患者家屬探視,盡量減少探視人數,出入者嚴格按規范著裝、洗手,以降低空氣污染。
3.3 醫護人員配備充足 按照國家規定比例配齊醫護人員,并且根據年齡及職稱搭配合理。每例危重患者應有專人管理,加強患者基礎護理。根據工作量合理安排醫護人員,實行彈性排班。注重醫務人員慎獨精神的培養和專業技術操作訓練,并有計劃有制度地進行院感知識培訓和考核,增強預防感染意識,減少人為交叉感染機會。醫護人員在做治療或護理時,強調手衛生規范。
3.4 科學合理使用抗生素 為預防醫院感染和多重耐藥菌的傳播,ICU醫生應嚴格按照衛生管理部門《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合理選用抗菌藥物。對于應用抗生素時間長的患者,應交替或周期性的使用不同的抗菌藥物,并且每天檢查有無霉菌感染并加以預防。術前預防性抗生素應遵循副作用少,抗菌效果好和效價比合理等原則。同時,護理人員在給患者使用抗菌藥物時應準確執行醫囑,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掌握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配合醫生做好各種標本的留取和送檢工作。
3.5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及消毒隔離制度 對ICU醫務人員要重視無菌操作觀念,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操作都必須遵守無菌技術,避免直接導致感染,同時操作前后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確洗手。嚴格掌握侵入性診療手段的運用指征,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診療,并及時拔除不必要的導管。各種儀器設備盡量專人專用,避免交叉使用,使用過的儀器、設備及管道應根據材質進行嚴格消毒、滅菌。消毒液每日要監測濃度,以確保消毒效果。病房環境衛生按消毒規范進行管理,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床單位及配備的設施物品等,并做好床單位的終末消毒處理。
3.6 加強相關人員的醫院感染培訓與管理 依照醫院感染控制科下發的各種感染管理文件,定期對ICU全科人員進行預防醫院感染知識的教育培訓,以增強醫院感染預防意識,并充分認識醫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4]。在救治患者的同時,將預防危重患者醫院感染與治療并重,盡量減少或避免在救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感染因素。病區洗手池張貼洗手示意圖,強化醫務人員手衛生意識。另外,保潔人員普遍消毒隔離意識差,容易傳播病原菌,也是院內感染的傳播媒介,應加強保潔人員及外來人員的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宣傳、培訓及監督,使其進入ICU 后能自覺遵守相關院感控制制度,盡量減少污染。
[1] 張桂屏,黎維芳,楊慧.ICU感染常見原因及控制措施[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6,6(5):71-71.
[2] 張麗,唐雯琦,章左艷. ICU感染病原菌的現狀及護士對院內感染防控的認知調查與分析[J].護理研究,2013,27(4):1079-1081.
[3] 王霞,冉霞成.多方位全程干預措施在重癥監護室感染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11(4):305-306.
[4] 張春桂.制度化管理在重癥監護病房感染控制中的應用調查[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29):7302-7303.
R197.3
A
1673-5846(2014)06-0244-03
濰坊市益都中心醫院,山東濰坊 26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