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麗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臨床特別常規的一種腫瘤疾病[1],手術切除治療是最常用的有效方法。保留膀胱的手術操作治療后,一般在2年內出現復發,且10%~15%的復發者出現了惡性程度加重的情況。手術治療后膀胱內藥物灌注化療能很好的預防,但是灌注期間易引發尿失禁。現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膀胱癌術灌注化療治療的70例尿失禁患者,進一步了解尿失禁的相關因素及有效的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接受膀胱癌術灌注化療治療的尿失禁患者70例,其中男58例,女12例;年齡36~75歲,平均(56.38±4.15)
歲。其中初發者58例,首次復發者10例,二次復發者2例。單個腫瘤者52例,多發腫瘤者18例。手術方法: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者14例,膀胱部分切除者38例,膀胱部分切除結合輸尿管再植術者18例;患者均通過病理檢查確診為膀胱移行上皮癌。腫瘤細胞分化:Ⅰ級者8例,Ⅱ級者14例,Ⅲ級者38例,IV級者10例,手術治療后第12天給予吡柔比星、絲裂霉素、卡介苗膀胱灌注。回顧性分析其發生尿失禁的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
1.2 相關因素
1.2.1 心理因素 因醫療質量的限制,腫瘤患者思想包袱較沉重,為了保護患者避免不良刺激,臨床治療中通常進行保密性醫療制度,隱瞞患者的病情。同時,患者對疾病、手術治療后灌注的目的、局部反應缺乏認知,一經產生不適癥狀,易產生焦慮、懷疑、緊張等心理[2],且焦慮心理會誘發膀胱痙攣,進而出現尿失禁。
1.2.2 膀胱容量減少 因健康教育的推廣,患者一般認為多喝水對沖淡尿液內致癌物質有益,從而降低致癌能力,所以患者飲水量較多。但手術治療后膀胱容量減少,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出現尿頻癥狀。在飲水量較多、靜脈補液期間,短時間內可因為尿量產生較多,超過膀胱的容量,導致膀胱內壓力升高,進而出現尿失禁。
1.2.3 藥物因素 卡介苗通過對患者膀胱產生炎性反應,而有效破壞腫瘤細胞,因此,大多數患者灌注卡介苗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癥狀,癥狀逐漸加重,或是發生肉眼血尿。因藥物的刺激,膀胱發生不穩定收縮,致使膀胱痙攣,引起尿失禁。
2.1 心理護理 膀胱癌存在多發性、復發率高的特點,手術治療后需要長期接受后續治療,患者易出現恐懼的心理,因此,護理人員一定要更加愛護患者,耐心詳細的為患者講述膀胱癌臨床治療的前景、后續灌注治療的目的及操作的流程,同時講解灌注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不適癥狀及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囑咐患者在灌注卡介苗期間,存在膀胱激惹癥狀的患者出現腫瘤復發的概率較低,預防效果更加理想;無膀胱反應的患者,機體對卡介苗不敏感,應該更換其它藥物進行灌注。護理人員還應指導患者放松身心的辦法,讓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
2.2 飲水干預 對患者進行飲水干預,降低尿液的生成,指導患者膀胱灌注前應該禁水4 h,同時避開靜脈輸液的時間,以便降低尿液的產生,防止由于膀胱內壓力升高而出現尿失禁。
2.3 灌注的方法 掌握灌注的正確方法,降低局部刺激:①指派業務熟練、技術精湛的護理人員完成膀胱灌注。指導患者定時清潔會陰,將膀胱徹底排空,幫助患者取仰臥位。②選擇生物相容性良好、無刺激性的8~10號硅膠管,有效潤滑,嚴格無菌處理后插入尿道直到膀胱。③放空殘余尿液后,把藥物緩慢注入膀胱內,待藥物灌注完成后,再輸注10 ml空氣,以便輸注的藥物完全送入膀胱。④尿管反折拔除,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選擇正確體位,分別是仰臥位、俯位、左右側臥,每個體位15 min,兩個循環后將膀胱排空。
2.4 藥物不良反應護理 膀胱灌注治療后,嚴格周密的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尿痛、尿急以及尿頻等膀胱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