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月推出 “質量沙龍”,專欄內容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本刊即日起節選部分讀者觀點刊登,也希望更多讀者通過新浪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qasm)與我們交流互動。
由政府提供頂層設計,主要通過社團監督維權與企業誠信自律,從而持續地實現經濟生活良性運行,這是“小政府、大社會”的應有之意。我以為,對于未來的質量監管工作來說,既不是被動的“跟不跟”的問題,也不是短期的“選擇重點、突出安全”的問題,其調整方向可以是跳出具體事務,幫助社團與企業建立和遵守“質量契約”,也可以是不偏不倚,站在促進公眾福祉的角度甄選不同利益訴求。
行政監管部門要從以往全方位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的監管模式,轉換到集中有限資源選擇重點、突出安全的監管模式,目標是使經濟活動能在平靜、安寧的氛圍中運行,讓人民群眾能夠在安全、輕松的環境中放心消費。現有的監管力量與龐大市場相比,想要面面俱到地監管,存在很大的困難。集中優勢資源,對重點領域加強監管力度,確實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但是,這個“重點領域”由誰來選擇?怎樣選擇?
產品質量提升是一個“擔當”的過程,即是政府與企業明晰站位、落實責任。譬如有關獲取產品質量數據的方法設計,應該以研判產品質量狀況、預警產品質量風險為目標,由政府和企業從不同的角度聯合開展、共同承擔。
商品性能和價格信息公開透明,這一點在國外市場體現得很明顯。但國內市場做得并不怎么樣,起碼到目前為止消費者與企業的信息知曉度仍然有著巨大差距。同時,大多數消費者并非專業人士,很多商品上標注的數據根本看不懂,只有在出事以后才會知道。汪先生提出的“如產品符合性和適用性差等問題,在市場競爭、價值規律的作用下會得到市場的矯正”觀點我也贊同,但僅僅依靠市場調節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呢?監管部門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作出一些符合市場發展潮流的監管措施,進而引導企業和市場往好的方向前進。
每年,我國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大約在10萬左右,當中車輛機械故障引起的大約占5%~10%,也就是說,有大約5000~10000人是因此而喪命的。汽車安全隱患已經不是一個小問題,僅憑缺陷汽車召回就能杜絕么?顯然不是。除去一些駕駛不當的人為因素,能不能先從生產的角度制訂出相對嚴格的標準,最大限度降低因產品缺陷而導致的安全風險呢?就比如很多消費者都喜歡德系轎車,因為德國人的嚴謹和對產品質量要求極高,車輛的各方面性能都經得起考驗,我們有沒有可能效仿?或者現在技術達不到,起碼從一些能夠達到的部件先做起,而不是為了追求最高利潤去偷工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