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霞 陳桂芝
慢性乙型肝炎的預防與護理
段海霞 陳桂芝
對慢性乙型肝炎的預防與護理進行綜述,預防主要包括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和切斷傳播途徑,加強輸血的醫院管理。護理主要包括加強乙型肝炎健康知識教育,做好飲食護理和心理指導。
慢性乙型肝炎;預防;護理
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我國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區。患者感染HBV后,一般經過6周~6個月的潛伏期出現乏力、納差、厭油、腹部不適等臨床癥狀。也有患者無明顯臨床表現,只是在健康體檢或其他病檢時發現乙型肝炎表面標志物檢測陽性。在我國,乙型肝炎以青壯年發病較多,因其病程遷延,治療時間較長且經濟負擔較重,其中40%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因此做好乙型肝炎的預防與護理是非常重要的。
1.1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乙肝最根本的措施,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種共3針,按照0、1、6個月接種程序。新生兒要求在出生后24h內接種。接種對象為凡未感染過乙肝病毒者,均注射乙型肝炎疫苗,重點對象包括新生兒、學齡前兒童、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員、血液透析者、臨床醫務人員及吸毒者。由于嬰幼兒和成人的免疫應答敏感性不同,所以一部分人打疫苗易產生抗體,而一部分人不會產生抗體。乙型肝炎疫苗第一針后大概有30%左右的人產生抗體,而第2針后有50%~70%,第3針后90%左右產生抗體,而多次大劑量注射后仍是無法產生抗體的人群要避免和傳染源密切接觸,以防發生感染。全程接種乙型肝炎疫苗1~2個月后,應檢查抗體滴度,若對乙型肝炎疫苗無應答,需排除是否存在低水平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下列措施是對高無應答和低應答者抗-HBsAg水平有一定幫助:更換疫苗;增加接種次數;改變接種途徑;與小劑量白細胞介素-2聯合接種。通常乙型肝炎疫苗初次接種三針后,40%以上經3~4年其抗-HBsAg水平已降至10IU/L以下,故應3~4年后進行復種,以此達到接種的目的。
1.2 管理傳染源 對患者和攜帶者的管理:各級醫務人員診斷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時,應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及時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報告,建議對患者的家庭成員及其他密切接觸者進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檢測,并對其中的易感者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患者及攜帶者不得從事托幼工作及飲食行業。對于HBV處于復制期的高傳染性患者則應給于適當的醫學隔離。
1.3 截斷傳播途徑
1.3.1 阻斷母嬰傳播 HBV攜帶者自孕后28周起,每月注射一支HBV免疫球蛋白,攜帶者分娩后嬰兒應在24h內、第一個月和半年后各注射一次HBV疫苗。若同時注射免疫球蛋白,主動給予特異性抗體和接種疫苗的新手段。能在母嬰之間建立較穩固的防線。一般來說,母親為乙型肝炎大三陽者,不能喂母乳,單純乙型肝炎攜帶者,可喂母乳,乙型肝炎小三陽是否可以喂母乳,目前有爭議,建議嬰兒出生后應盡快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同時檢測產婦乳汁中HBV-DNA,若病毒數高,則盡量不要母乳喂養;若病毒量很低,或無病毒復制,則可喂母乳。
1.3.2 阻斷血源性傳播 強化血源管理,提倡義務獻血,加強醫院輸血管理,嚴格輸血指征,大力推廣安全注射,對牙科器械、內鏡等醫療器具應嚴格消毒。醫務人員應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中的相關規定,在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及分泌物時,均應戴手套,嚴格防止醫源性傳播。服務行業中的理發、刮臉、修腳、穿刺和紋身等用具也應嚴格消毒。注意個人衛生,不共用剃須刀和牙具等用品。進行正確的性教育,若性伴侶為HBsAg陽性者,應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對有多個性伴侶者應定期檢查,性交時應用安全套。對HBsAg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盡量減少新生兒暴露于母血的機會。
1.4 意外暴露HBV后預防 在意外接觸HBV感染者的血液和體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處理:①血清學檢測:應立即檢測HBsAg、抗-HBs、ALT等,并在3~6個月內復查。②主動和被動免疫:如已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IU/m l者,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如未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或雖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IU/m l或抗-HBs水平不詳,應立即注射HBlG200~400lU,并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針乙肝疫苗,于1~6個月后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肝疫苗。
2.1 加強乙肝健康知識教育 進行乙型肝炎預防知識的教育,以降低疾病的發病率;進行乙型肝炎與治療有關的知識教育,強調急性肝炎徹底治愈的重要性,實施恰當的治療計劃,防止轉變為慢性肝炎;介紹當前乙型肝炎診治的新進展以及乙型肝炎的預后,反復發作的誘因及其避免措施。乙型肝炎病程易反復,應指導患者堅持復診,一般肝功能正常后,3個月內每半個月復查肝功能,3個月后每1個月復查一次;半年后,每年兩次。同時每3~6個月復查一次B超,以了解肝纖維化現象及有無占位病例,如出現特殊癥狀,應及時就診。
2.2 做好心理干預 HBV攜帶者及乙型肝炎患者害怕把疾病傳染給家屬,擔心其患病被單位同事或朋友知道后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人際關系,怕受到孤立和冷落,憂慮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心理處于長期的壓抑和憂郁之中,有被遺棄感和孤獨感,甚至會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沉重的心理負擔對疾病的恢復極為不利。針對該情況,護士應向乙型肝炎患者講解一般知識,說明消毒隔離的意義及方法,規范化治療的必要性,使患者對疾病有較全面正確的認識,消除思想顧慮,同時向患者的家屬及親朋宣講關于乙肝的傳播及預防知識,為患者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共同開導、關心、體貼患者,增強其治療的信心,配合治療,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2.3 活動無耐力的護理 乙型肝炎患者常感乏力,對此類患者應強調休息,肝功能正常1~3個月后可恢復正常活動,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無疲乏感為度,臨床治療3年內避免劇烈體育活動及粗重體力勞動。
2.4 飲食及營養失調的護理 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家庭隔離,加強自身防護,防止交叉感染。乙型肝炎患者的飲食多以蔬菜、水果,魚、肉、蛋類適量,盡量減少糖和脂肪的攝入,同時應戒煙、酒,因煙草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損害肝功能,抑制肝細胞的生成和修復,乙醇中的雜醇油和亞硝胺可使脂肪變性和癌變。進食少者可靜脈補充10%葡萄糖注射液和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蛋白質以優質蛋白為主,不宜長期攝入高糖、高熱量飲食以防誘發糖尿病和脂肪肝。
總之,對慢性乙型肝炎進行預防與護理,可以降低疾病發病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使患者盡早康復。
[1] 劉海.中南大學湘雅三院.乙肝疫苗的正確使用[N].健康報, 2002.
[2] 姚景鵬.內科護理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338-338.
[3] 楊澤源.傳染病學及護理[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48-48.
[4] 章嬡.乙肝病人的生活方式被徹底改變[N].北京晨報,2001.
R473.5
A
1673-5846(2014)06-0265-02
大慶市第二醫院,黑龍江大慶 163712